{{ filterTitle(`雕塑《阳明·悟道》展现王阳明精神气质`) }}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端坐的王阳明雕像,呈金字塔式构图,仿若一座大山,帽冠宽大正直,上接天宇,胡须垂长如藤似剑,渗进肚脐绞杀心贼,微闭的双目沉静凝重,伸出的双手一阴一阳,艺术地诠释了博大精深的东方哲学。层层叠叠的衣袍形似梯田又如台阶,似是人们攀登阳明心学之路。坚毅的面孔与超脱生死的姿态,既有别于在出生成长浙江的书生俊郎,也有别于在江西建功立业时的豪情自若。
这是贵州省美术和雕塑院院长李钢创作的《阳明·悟道》雕塑作品,其神韵在于艺术家捕捉“龙场悟道”前那一瞬间的深刻洞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雕塑《阳明·悟道》为切入点,今年10月走进贵州,用镜头语言解读王阳明等先圣先贤的人生故事和文化贡献。
央视走进贵州聚焦《阳明·悟道》
雕塑《阳明·悟道》从2019年开始创作,历时3年完成。作品面世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曾亮相四川艺术节,在贵州省博物馆永久展出,其影像视频出现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首都机场、大兴机场、北京地铁1至13号线等。人们从不同渠道,了解雕塑《阳明·悟道》,也感受到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今影响。
放置在修文阳明洞的雕塑《阳明·悟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拍摄《文庙与书院》纪录片,收集了大量的有关王阳明的形象资料,认为贵州雕塑家李钢创作的《阳明·悟道》精准地表达了一代心学大师的人文气质和精神形象。《文庙与书院》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2024年重点打造的纪录片项目。该片以相关历史遗存为载体,立足今天,回望文庙、书院的发展历程。围绕“阳明文化”这一主题内核,讲述先圣先贤的动人故事和他们在推广弘扬儒家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展现了他们在中华文化塑造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该片分为6集,每集30分钟,拟于2024年年底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央视频等平台播出。
小朋友向王阳明塑像施礼。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3个方面,它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阳明在贵州创办的龙冈书院和文明书院,成为他讲学传道的重要场所。贵州作为王阳明心学思想诞生地,为摄制组提供了展现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生动场景。
位于贵阳市南明河畔的李钢雕塑工作室,是摄制组拍摄纪录片的重要场地。10月16日,李钢一边创作阳明悟道泥塑小样,一边向央视记者说起自己心中的王阳明,以及他创作雕塑《阳明·悟道》的缘起,就这样拍摄到凌晨。摄制组希望能还原王阳明实地悟道的情景,李钢建议把《阳明·悟道》塑像搬到当年王阳明悟道的修文。
李钢和他创作的雕塑《阳明·悟道》。
王阳明塑像运到了阳明悟道之地玩易窝。“当年为了创作王阳明塑像,我曾模仿王阳明的样子在玩意窝里面静坐过,一片漆黑中,那种独特心境的体会非常深刻。这是塑像《阳明·悟道》的创作探访,我必须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中,找到一种适合的表达方式。”李钢对创作《阳明·悟道》倾注了心血,他认为,不能用那种高度贴合人体比例的造像,来展示思维洞开、内心充盈、格局广阔的先贤。
阳明心学是一座思想的高峰
修文的第二个拍摄地是阳明洞。摄制组将王阳明的塑像放置于洞口,打上灯光,塑像的造型和颜色与周围的溶洞环境立马融为一体。
王阳明塑像与岩壁融为一体。
《阳明·悟道》塑像看上去就是一个老者的样貌,这与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的年盛形象相差甚远。对此李钢作出解读:500多年前,王阳明在贵州修文“龙场悟道”,传道贵阳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巨儒,阳明心学由此昌明、影响世界。“悟道”是王阳明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李钢说,如果把王阳明塑造成30几岁的样子,似乎划断了之后20余年王阳明的思想脉络,太年轻的王阳明塑像承载不住整个阳明文化,观者也很难通过年轻的王阳明塑像联想他伟大的贡献。“我塑造的不是王阳明的肉身,而是王阳明的心学之本、灵魂之躯”。
摄制组在布置拍摄场景。
要做出阳明心学的厚重感和历史感,反映王阳明的灵魂存在,必须另辟蹊径,在细节上做深刻。李钢说,比如胡子变成一把剑从肚脐之处“刺”进腹中,仿佛在破“心中贼”。手,是塑像《阳明·悟道》最能展示思想家深邃沉厚的具体细节。他把王阳明的整个身体造型融入贵州大地,体现贵州的大山之美。王阳明整个人就是一座山,李钢只做头和手,而这头和手也是山的一个部分,它们是从大山深处生长出来的,整座塑像,看上去像山又像人。李钢的审美定位是:王阳明就是一座大山,而且是和贵州密切相关的一座大山。王阳明的思想如同塑像表面裂开的纹路一样,千变万化,但它们都源自大地。王阳明从大地获取能量,然后变成一个无限高峰。在李钢看来,阳明心学,本身就是一座思想的高峰。
摄制组在布置拍摄灯光。
用塑像艺术表达对先贤的尊崇
摄制组在阳明洞拍摄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发出后,有网友感叹:数百年来王阳明第一次“回”到他的讲学之地。还有人说:感觉王阳明雕塑领着游客穿越到了明代的贵州。
雕塑《阳明·悟道》。
创作历史人物尤其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不是简单的认知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传统文化作艺术“底座”。阳明文化远播于中华大地之外,深刻影响了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李钢小时候对王阳明就有了朦胧的印象。少年的他常听父亲说起王阳明、李端棻、张之洞等这些出类拔萃、贡献巨大的先辈,心中就产生了景仰之情。后来接触到许多关于王阳明的图书、影像、文献后,对王阳明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贵阳有阳明祠和当年王阳明文明书院讲学的旧址,修文有当年王阳明悟道的阳明洞和玩意窝。这些场所,为艺术家感知先贤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提供了开阔的历史场景。“创作《阳明·悟道》塑像,与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密不可分。我花了3年多时间,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作品,目的就是为艺术形象中的王阳明还原其思想气质。”
李钢在制作王阳明塑像小样。
贵州大力实施“四大文化工程”,继王阳明之后,李钢创作了系列历史人物,如中国重工业之父张之洞,京师大学堂倡导者李端棻,改革家、晚清名臣丁宝桢,贵州武状元曹维诚,民族团结典范奢香夫人等。他有一个想法,就是以甲秀楼为中心展示贵州著名的历史人物,为贵阳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蕴添色。
李钢创作的武状元曹维诚。
李钢既注重历史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也关注当下贵州大地发生的大事件,并用雕塑艺术表达自己的这种时代感知。2023年榕江“村超”风行天下,他为之设计创作了“村超娃”和金银铜奖奖杯。之前他还创作过黄大发、文朝荣等“时代楷模”的塑像。2023年4月,他的作品在纽约时代广场亮相,昂首问天的孔子、端坐如山的王阳明、逐渐消融的北极熊冰雕,这3件作品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对家乡之情、对艺术之痴掩藏在塑像的细节中。
人物简介
李钢,贵州省美术和雕塑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雕塑研究院研究员,同时担任贵州省委党校客座教授、贵州省行政学院客座教授、贵州省师范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李钢雕塑工作室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