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贵州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四好农村路”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 }}

贵州省“四好农村路”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
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龚文静: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24场,主要介绍贵州省“四好农村路”建设的相关情况。
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交通运输厅党委书记、厅长张胤,请张厅长为大家介绍“四好农村路”建设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王晓峰,省公路局党委副书记、局长阮有力,湄潭县委副书记、县长游海燕。他们将共同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下面先请张胤厅长介绍情况。
省交通运输厅党委书记、厅长张胤: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很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贵州“四好农村路”建设情况,也非常感谢大家对贵州交通的关注和支持!
农村公路关乎千家万户、连着党心民心。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公路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通过创新体制、完善政策,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公路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此后的2016年9月、2017年12月,总书记先后两次对“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既要把农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今年5月,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工作首次作出重要批示10周年之际,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对农村公路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为新时代新征程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来,我们不折不扣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同发展,历史性地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运输难”等问题,农村公路已经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贵州成为全国农村公路变化最显著、惠农最直接、影响最深远的省份之一。
这些年,我们着力“串线成网”,推动农村公路基础设施供给提质扩面。累计投入1593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9.2万公里、通组硬化路7.87万公里,完成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1.5万公里。到去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8.5万公里,路网密度达105公里/百平方公里,硬化路率达96.13%,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制村和30户以上自然村寨全部通硬化路。农村公路沧桑巨变,从根本上改变了贵州农业农村发展条件。今天我们从空中俯瞰贵州大地,一条条农村公路宛若玉带缠绕山水田园、串联千村万寨,让多彩贵州和美乡村呈现出勃勃生机。
这些年,我们着力“数管齐下”,推动农村公路协同治理体系加快形成。依托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结合农村公路应用场景,创新研发“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系统,构建起“工作调度一张图、数据应用一个库、过程监管一条线、建管养运一盘棋”的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现有各级路长2.3万人,实现所有农村公路路长全覆盖。同时,加快建立“县有执法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管理责任体系,特别是注重发挥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开辟农村公路护路员岗位2万余个、人均月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管理增效和群众增收的双赢。
这些年,我们着力“养必到位”,推动农村公路长效养护机制不断完善。牢固树立公路“三分靠建、七分靠养”的意识,持续深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标准提高至每年县道10000元/公里、乡道5000元/公里、村道3000元/公里、通组硬化路1500元/公里。“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投入日常养护资金达33.5亿元,其中省级资金15亿元。探索形成“日常保洁地方化、小修工程专业化、养护工程项目化”养护模式,许多农村公路“常年洁美、一路皆景”,农村公路的路况指数也不断换来了群众的满意指数。
这些年,我们着力“人享物畅”,推动农村公路整体运营效益显著提升。全省96.7%以上的乡镇建有客运站,97.6%的县(市、区)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4A级及以上,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754条、城乡公交线路450条,建制村通客运和快递服务覆盖率达100%。围绕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和“村BA”“村超”等旅游赛事开通直通车线路107条、定制客运班线330条,有效满足游客个性化出行服务需求。如今,在贵州农村公路上行驶的客货运输车辆络绎不绝,客运物流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便利通达。
这些年,我们着力“多元融合”,推动农村公路更好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村公路向产业基地、旅游景区、农业坝区延伸,全省500亩以上农业坝区实现等级公路全覆盖,721个乡镇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通达。大力发展“公路+”模式,建成以旅游路、产业路为重点的“美丽农村路”3.4万公里,构建美丽农村路经济示范走廊5000公里,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办起了民宿和农家乐,做起了经营特色农产品的买卖。据统计,仅去年通过农村公路外销农产品就突破30亿元,贵州广大农村地区呈现出“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的新画卷。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聚焦“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固成果、优结构、提效能、促融合,奋力谱写“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贵州新篇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
我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龚文静:
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刚刚发布人介绍到,贵州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8.5万公里,后续的重点就是“管护”。请问,贵州在“管护”方面是怎么做的?
省公路局党委副书记、局长阮有力: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农村公路建设的关心。截至2023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22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18.5万公里,占比达84%,新时代新征程,如何保护好、巩固好、发展好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也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们从五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管养责任。省级层面先后制定出台《贵州省公路条例》《贵州省全面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制度,推动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改革工作,明确县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基本建立以县为主体、乡村参与的管养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交通主力、部门联动、社会支持、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第二,多方共同投入,强化资金保障。明确成品油税改革转移支付的15%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市、县两级投入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资金分别不得低于省级投入标准。同时,2021年以来,农村公路及通组硬化路日常养护资金按照“15315”(县道、乡道、村道、通组硬化路每年每公里分别按10000元、5000元、3000元、1500元等标准筹集日常养护资金。)的标准,按5:2:3比例纳入省、市、县三级财政预算筹集,每年全省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费提高至10亿元。
第三,发挥市场运作,实现降本增效。2021年,采取财政资金“双直达”方式,全面推行农村公路市场化养护。目前,共有47家企业承担全省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及养护工程,实现“管养分离”,通过企业加大人员、设备和技术投入,大幅提高生产效益、节约了成本。
第四,一体捆绑开发,实现以管促养。鼓励地方采取“肥搭瘦”的方式,将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打捆,开展周期性及区域性专业化养护。鼓励将具备条件的农村公路与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经营性项目实行一体化开发。比如,长顺县长寨街道永曾村将农村公路与乡村旅游一体化开发,运营企业从景区收益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公路养护,实现“以管促养、以产养路”可持续发展。
第五,发挥行业优势,带动助农增收。发挥农村公路吸纳就业领域宽、就业岗位容量大的优势,2021年以来,每年开辟农村公路护路员公益性岗位2万个以上,带动低收入人群参与农村公路养护,群众亦工亦农、离土不离乡,实现人月均收入1000元以上。全面推广农村公路“路长制”,把爱路护路纳入村规民约,引导老百姓像爱护自家财产一样爱护农村公路,形成了“公路大家建、建好大家管、管好大家用”的良好局面。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国际在线记者:据了解,贵州正在深化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能否介绍一下进展情况?
省交通运输厅运输处处长罗卫华:
谢谢您的提问。2017年,贵州省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村村通客运”,为西部第一个实现村村通客运省份。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农村客运站1191个,招呼站7654个,开通农村客运线路3754条、城乡公交车线路450条,定制客运线路182条,实现农村群众出行“出家门、上车门”。全省农村客运企业230户,车辆12162辆、每年运送农村群众达13180万人次,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便捷高效出行、农村物流“最先和最后一公里”问题。
为全面提升全省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让农村群众出行安心、放心、舒心,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不断深化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农村客运运输服务能力。
一是科学合理制定目标任务。到2027年,全省重点支持县(市、区)达30个以上,全省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5A级水平达70%以上,4A级及以上水平达98%以上,建制村通公交率(含公交化运营)达55%以上,全省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配送频次达到每周五次80%以上。
二是精准施策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我们将持续完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建设和城乡物流服务一体化建设。围绕乡村旅游加密“一场三站”至4A级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客运线路,覆盖率达100%;推动城市公交向镇村延伸;采取区域经营、赶场车、学生订制车、预约包车等方式,重点优化“镇到村”农村班线;聚焦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整合站场、客运、邮政快递等资源,解决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问题。
三是助力乡村振兴让群众收获更多的幸福感。通过深化发展,农村群众公交出行比例不断提高,票价大幅下降,进一步节约出行成本;解决偏远山区学生“上学难、回家难”问题,定时定点开通“学校到家”上下学专线;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制村覆盖率达80%以上;快件进村时间从3天缩短到1天;农村上行快件力争当天发送县外,农村群众实现家门口取快递和寄售农产品,打通增收致富之路。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农民日报记者: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完善,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大意义,能否介绍下相关情况?
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王晓峰:
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贵州着力破解交通瓶颈,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老百姓“出行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农村发展条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基础。一是极大地支撑了“3+1”成果巩固。贵州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村村通”“组组通”,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如今,孩子上学、老百姓就医更加便捷和安全,为巩固拓展教育、医疗等“3+1”保障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有力地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结合乡村产业布局,推进农村公路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一体建设,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目前,全省建成美丽农村路经济示范走廊超5000公里,在81个县区、515个乡镇、1670个村形成农特产业、茶旅慢游、生态康养等54个优势突出的产业经济带,直接推动了乡村产业全面提升发展。比如,近日安顺镇宁蜂糖李销售热火朝天、持续刷屏,得益于当地交通条件的改善,众多传统产业驶向发展“快车道”。三是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在公路建设和后期养护中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开发施工员、护路员等就业岗位,吸纳群众参与建设和养护,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2023年,累计带动5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发放劳务报酬4亿元。四是有力地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道路不断完善,不仅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盘活了农村地区资源,还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和美乡村建设步伐。比如,毕节市化屋村,这个坐落悬崖下、乌江边的小村庄,如今8公里旅游路从崖底一路登顶,世界级大桥贯通南北,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当地村民感概:“过去路没通,背一筐农产品到附近镇上卖,来回得一天。现在村庄环境越来越好,前来休闲度假的游客越来越多”。可以说一个化屋,是千千万万个贵州乡村的缩影。广大农村地区因交通蝶变,让绿水青山活了起来、村容村貌靓了起来、村民生活富了起来。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贵州是典型的山区地形,随着农村公路路网的逐步完善,公路安全保障也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请问,贵州将如何加强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建设,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省公路局党委副书记、局长阮有力:
谢谢您的提问。贵州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受限于早期建设投资等影响,全省农村公路安防设施工程存在“体量大,存量多,动态新增等特点,部分路段安防设施还不尽完善,我们从三个方面加快补齐短板。
第一,推进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建设和危桥改造。按照“轻重缓急,近远结合、分步分批”原则,不断补齐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短板弱项。“十三五”期间,以乡道及以上公路为重点,通过实施农村公路改扩建,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等完善安防工程8万公里,基本完成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公路安全隐患治理。“十四五”以来,重点推进安防工程向村道延伸,截至2023年,累计实施村道安防工程1.56万公里,危桥改造583座。随着安防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公路发生的事故和死亡人数每年均以10%的比例下降。2024年和2025年,将实施村道安防工程5750公里以上。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345座,完成农村公路2020年底存量四五类桥梁改造。
第二,开展农村公路事故多发路段隐患治理。以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事故多发和校车通行等为重点,联合省公安厅组织各地对近十年来发生死亡交通事故的路段共2.5万处进行排查,梳理出待治理事故路段6274处,已完成治理3096处。今年,我们安排省级资金5000万元分批对农村公路事故路段治理1500处,剩余1678处将结合下一步改扩建、养护修复、灾害恢复等项目资源,分批、有序开展治理,力争到2025年底,全部完成隐患治理。
第三,加强风险源头管理提升安全水平。严格落实农村公路新改建项目“三同时”制度,做到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工程质量安全检查评定要求,提升农村公路安全耐久水平。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不断完善农村公路安全设施,防范化解农村公路安全风险,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新华社记者:贵州省在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数量方面排在全国前列。湄潭县作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能否介绍下具体经验做法?下一步又将如何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契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湄潭县委副书记、县长游海燕: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对湄潭的关注和关心。一路通则百业兴。这些年,湄潭县先后荣获首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首批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等殊荣。我们主要有四个方面做法。
一是聚焦“建好”,狠抓规划强引领。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加强组织领导和机制落实。我们探索形成一个理念、六个结合、八个同步的“168”顶层规划抓建设,确保了一张蓝图绘到底,打通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探索实施专项规划设计、专业建设管理、专门工作小组和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监管制、调度制、信用评价制的“三专五制”项目建设管理制度,以质量为本,共实施交通建设项目872个,项目验收合格率100%,全县通车里程突破6464公里,“三纵六横六联线”的路网新格局有效形成。
二是聚焦“管好”,“三制一证”开新局。“三制”就是我们探索落实路长制、养护市场化制、寨管家制的农村公路管养制度体系,全县共有360名“寨管家”参与农村道路管理,做到“有路必养”。“一证”,就是我们开辟新赛道,为农村公路确权,并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动产权证书》,让农村公路有了红本本“户口”。截至目前,办理道路产权183宗,产权证478本。
三是聚焦“护好”,“五定”多元增质效。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定养护责任主体、定养护资金标准、定养护考核内容、定养护考核奖惩、定路况指标的“五定”措施落实养护,形成县道专业队伍养护、乡道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公益性岗位队伍养护、村(组)道“寨管家”养护,实现中等以上公路比例提升至87.5%,路况水平显著提升。
四是聚焦“运营好”,路衍经济促发展。完成县城30公里范围内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开通公交线路19条,覆盖县城周边8镇65个村,惠及群众32.6万。采取“客货邮+村播中心+农资”模式,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建成县级寄递物流配送中心1个、镇级配送站15个,服务网点144个;县级村播中心1个,村级15个;开通客货邮线路4条,打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通道。
公路兴、百业旺”。下一步,我们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进一步巩固拓展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成果经验,全力推进农村公路新一轮提升行动,强化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危桥改造、农村道路管养,提升农村道路安全水平;深化运输市场改革,持续抓好三级物流体系建设。以路为“媒”,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就业、创业、企业和公共事业“五业兴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共同富裕。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央广网记者:湄潭27°茶海路、播州区枫元至苟坝红色乡愁路名列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请介绍一下贵州在美丽农村路建设方面的有关措施成效。谢谢!
省交通运输厅党委书记、厅长张胤:
谢谢您的提问。对标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着力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打造样板,全面推进美丽农村路建设。
一是规划布局突出产业带动。出台《贵州省美丽农村路建设指导意见》《贵州省美丽农村路建设指导手册》等政策文件,推进美丽农村路向特色产业区集中延伸,2018年以来,累计建成美丽农村路3.4万公里。构建遵义市“一环九带”等美丽农村路经济示范走廊1.2万公里,已经建成5000公里,带动81个县(区、市)515个镇(乡)1670个村,形成农特产业、茶旅慢游、红色文化等54个优势产业经济带。遵茶产业示范带全长228公里,沿线种植茶叶80余万亩,年产值超60亿元。
二是基础设施突出理念升级。坚持“合适就是最好的”,因地制宜实施主辅连接、提升路面、完善排水、补齐安防,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坚持“自然就是最美的”,公路两侧以自然景观为主,人工造景为辅,以路引景、以景串线,推动美丽农村路与山水林田湖草自然和谐。坚持“优质就是最省的”,盘活弃土场等闲置资源,创建主题公园、特色驿站、客运候车点、农村小卖场等服务设施,丰富农村交通条件和出行体验。比如,黔南州龙里县余下至草原公路建设过程中,在沿线配套建有停车区5处、观景台6处、公共厕所2处,为游客前往油画大草原景区途中临时休憩提供方便。
三是共管共治突出模式创新。深化数字赋能,省级统一研发贵州省“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系统,目的就是让数据多跑路、让治理更高效,实现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全过程监管。推进美丽农村路与经营性项目一体开发,形成“路企共管、以产养路”的良性循环。通过“建养企业+农户”“公益性岗位+农户”实施以工代赈,让农村群众有活干、有钱赚。仅 2023年,在农村路建设养护中,5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务工,获得劳务报酬4亿元,人均增收8000元。
四是品牌打造突出贵州特色。开展“十大最美农村路”评选,按照“一带一主题、一路一示范”,推出一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红色旅游等独具禀赋的精品路线。打造长达488公里的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连接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凯里等6个县(市)43个传统村落,其中乡村旅游1号公路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带动肇兴侗寨2023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27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亿元,也入选2023年全国“路旅融合”典型案例。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龚文静:
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会后与省交通运输厅联系作进一步采访。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五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编辑:李沁鑫
审核:李 蓓、王利环、安轶伦
审发:吴政权、汪 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