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嘱托十年间】花茂村的“美丽乡愁”

2022-07-22 09:15来源:多彩贵州网

  7月21日清晨,花茂村的晨雾还未散去,“红色之家”农家乐的老板王治强起了个大早,抓紧打扫院里的卫生,把桌椅都摆放好,准备迎接客人。“今天要来花茂村的游客提前几天就打来电话预定午餐,得提前准备”。

“红色之家”农家乐

  头顶传来嗡嗡的声音,“肯定是昨晚住在村里的游客在航拍我们花茂村。”王治强抬头指着天上的无人机给记者说。

  王治强是花茂村从贫困村蝶变为小康村的见证者,他告诉记者,“现在的花茂村是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可是多年前,花茂村还叫作‘荒茅田’,村子留不住人,村民收入微薄,村容村貌差,发展困难。”在王治强的记忆里,曾经的花茂村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老百姓“出行难、饮水难、增收难”。为了谋生,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花茂村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王治强曾经也是外出谋生的一员,“在外面漂泊的时候收入不稳定,连和别人说话都没底气。”2014年,他决定结束在外漂泊的日子返乡。王治强说:“花了30多万元积蓄,又借了10多万元,我把老家花茂村的四合院打造成农家乐,取名‘治强农庄’,2014年10月,当知道红军曾路过这里后,我把店名改成了‘红色之家’。”

“红色之家”农家乐

  如今,王治强的农家乐已经是花茂村的招牌之一。王治强说,“现在年收入从最初的8万元涨到20多万元。”

花茂村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花茂村时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如今,花茂村以“乡愁”为内涵,实现自身蝶变。

  “自总书记考察调研后,花茂村将‘乡愁’贯穿到发展的全过程。”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说,“村里修起了柏油路,居民住宅建设成为以‘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元素为基调的黔北民居,既保持了村庄传统风貌,又完美地与现代元素相结合。”

游客在花茂村游玩

  “美丽乡村建设营造了良好人居环境,花茂村借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旧貌换新颜’。”彭龙芬介绍,花茂村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红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2019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等荣誉称号。

美丽的花茂村

  记者在花茂村看到,村里到处是农家乐和民宿,村民在自家门口摆起小摊,卖起小吃和土特产。距离“红色之家”农家乐200米的陶艺体验馆里,游人络绎不绝,体验馆主人母先才说:“收入增加了,日子变好了。”

  母先才是土生土长的花茂村人,“我做了近40年的陶艺,没想到有一天在自己家里开起陶艺体验馆。”母氏陶艺馆是花茂村唯一一家陶艺作坊,据母先才介绍,陶艺馆每年收入30万元左右,节假日还接待不少游客现场体验陶艺制作。

  与母先才不同,村民张胜迪是返乡创业者。“当时看着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我决定回乡。”张胜迪回乡后,创建了“花茂人家”古法造纸特色商品馆,集展示、销售、体验、教学、传承为一体。张胜迪介绍,商品馆聘请老艺人带新学徒,解决就业的同时也培养了人才。

古法造纸体验馆

  “现在的花茂村,不仅有古法造纸、陶艺文化等文化产业,还培育和优化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旅游项目。”彭龙芬说,花茂村打造了以红色游、田园游、体验游为主导的特色旅游景区,科学规划引导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发展乡村旅馆7家、特色农家乐13家,还建成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及文创传承基地。

游客欣赏花茂村田园风光

  “产业兴、人才兴,很多年轻人不再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近创业、就业。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0948元增长到去年的21864元。”彭龙芬说。

  本网记者:饶 娟

  一审:申晓美

  二审:王雪峰

  三审:易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