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整宽阔的道路、整齐漂亮的楼房、蓬勃发展的产业、山清水秀的环境……如今的化屋村,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仲夏,站在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最高处,俯瞰乌江源百里画廊,薄薄的云雾之中,山势雄奇、悬崖如削,河面波平如镜、水碧如玉。
化屋村地处乌江南北源交汇处,三面临水,背靠悬崖峭壁,全村共有苗、彝、汉3个民族284户1133人。
沿着河岸,向着村子深处走去,约两公里就到了化屋村箐口集中安置点,一排排极具民族特色的二层小洋楼即刻映入眼帘,楼房与楼房之间,是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硬化路,将每家每户连在一起。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因群山阻隔、险流环绕,贫困发生率曾高达63.6%。
化屋美景 史开心/摄
“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石旮旯里刨苞谷,哄饱肚皮不赚钱”,这段当地流传的顺口溜,道尽了化屋村曾经的艰辛。
那时,化屋村石漠化严重,放眼望去满山都是光秃秃的一大片。
而今,在山顶远眺,满眼皆绿,成片的树木覆盖了裸露的山石,昔日荒芜的山坡早已被葱茏的林木所取代。
2004年,民建中央对点帮扶化屋村,并于2006年协调资金800多万元,用于修建从新仁乡集镇到化屋村14公里的柏油路。
2007年,新仁乡到化屋村的毛路修通了;2009年,这条当地村民渴望已久的“致富路”顺利通车,大山再也挡不住化屋村与外界的交流、往来和互动。2017年,通村通组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同年,易地扶贫搬迁让村民告别了原来水电不通、交通不便、住房简陋的生活环境。
俯瞰化屋村 杨文斌/摄
村民搬迁到安置点后,有一部分外出务工,一部分到村里的合作社就业,一部分在家门前搞特色种植养殖、旅游服务、刺绣蜡染等产业,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何兰是最早吃上“旅游饭”的村民之一,2018年就开起了农家乐。
起初,她的农家乐规模很小,最多只能容纳两桌客人。随着到化屋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何兰的农家乐生意也越来越好,于是她将农家乐后面的小楼买了下来,做成了集农家乐和民宿为一体的“何兰民族山庄”。
何兰开的农家乐
“两层楼共560平方米,能够接待100多位客人,2021年的毛收入达到了60万。”何兰说,以前每逢节假日才有客人,如今每天都客满,一般得提前一周预订,春节期间更是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2018年,村民王光元一家搬进了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进了新房。这些年一直在外打工的王光元决定留在家乡,利用化屋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办起了农家乐和乌鸡养殖场。
“现在基本每天都有客人来吃饭,节假日忙都忙不过来,比以前的生活,强了不止百倍哟!”王光元笑着说。
王光元家不远处,便是化屋村的苗绣车间和展示厅。展示厅内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特色小饰品琳琅满目;车间里工人飞针走线,忙着赶制订单。
化屋村苗绣车间商品
负责人杨文丽介绍,2019年11月,化屋村苗绣车间正式创立。最初只有10名员工、5台刺绣机,现在固定在车间上班的绣娘就有22名,其他的在家里做绣片,一个月少说也有1000多元收入,多的一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村考察调研,听取化屋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建等情况介绍。他希望乡亲们脱贫之后,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也就是这一年,化屋村苗绣车间销售额达400多万元,是上一年的4倍多。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让化屋村民备受鼓舞,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对发展产业充满信心。借助本村旅游资源,化屋村明确了农文旅融合的发展目标,发展旅游服务队、苗家长桌宴、化屋黄粑等产业基地,做强苗族蜡染刺绣、苗族歌舞等民族文化产业,引领群众通过资源资金入股形式参与发展产业,实现就地就业。2021年,化屋村共接待游客量超过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304元,而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292万元。
本网记者:张杨 袁榜
一审:曹 轶
二审:林 萌
三审:彭奇伟
四审:胡 涛
相关新闻
【党代会·黔言】许蕾:守好化屋村的绿水青山 2022-04-26 | |
【跟着总书记的足迹看乡村振兴】昔日“化屋基” 今日幸福村 2022-03-11 | |
今天,央视用28分钟讲述毕节化屋村的故事! 2022-03-03 | |
《求是》杂志聚焦贵州:化屋村的好日子 2022-03-01 | |
【聚人才·闯新路】化屋村:做强特色产业 “绣”出美好未来 2022-05-05 | |
一个村:化屋村蝶变记 2022-04-28 | |
【党代会·黔言】许蕾:守好化屋村的绿水青山 2022-04-25 | |
【跟着总书记的足迹看乡村振兴】昔日“化屋基” 今日幸福村 2022-0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