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
198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30.16万人;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5041元、7668元增加到37016元、12373元……
“十三五”以来,毕节的新变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感受最深。
俯瞰黔西北大地,暮春的绿意随群山起伏,高铁穿山越壑,汽车风驰电掣……依托交通筑起的“高速平原”,毕节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生态建设成效斐然,特色产业星罗棋布,美丽村寨点缀其间。
然而,最美的风景,还是你幸福的样子。
东风湖化屋村美景 史开心 摄
雨过天晴的4月,站在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最高处,俯瞰乌江源百里画廊,薄薄的云雾之中,山势雄奇、悬崖如削,河面波平如镜、水碧如玉,好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沿着蜿蜒的公路往河谷行去,公路两旁诱人的樱桃挂满枝头,让人垂涎。
化屋村地处乌江南北源交汇处,三面临水,背靠悬崖峭壁,全村共有苗、彝、汉3个民族284户1133人。
沿着河岸,向着村子深处走去,约两公里就到了化屋村箐口集中安置点,一排排极具民族特色的二层小洋楼即刻映入眼帘,楼房与楼房之间,是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硬化路,将每家每户连在一起。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因群山阻隔、险流环绕,贫困发生率曾高达63.6%。
“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石旮旯里刨苞谷,哄饱肚皮不赚钱”,这段当地流传的顺口溜,道尽了化屋村曾经的艰辛。
那时,化屋村石漠化严重,放眼望去满山都是光秃秃的一大片。
而今,在山顶远眺,满眼皆绿,成片的树木覆盖了裸露的山石,昔日荒芜的山坡早已被葱茏的林木所取代。
2004年,民建中央对点帮扶化屋村,并于2006年协调资金800多万元,用于修建从新仁乡集镇到化屋村14公里的柏油路。
2009年,这条当地村民渴望已久的“致富路”顺利通车,大山再也挡不住化屋村与外界的交流、往来和互动。
路通了,村美了,人多了,发展自然就起来了。
何兰是最早吃上“旅游饭”的村民之一,2018年就开起了农家乐。
起初,她的农家乐规模很小,最多只能容纳两桌客人。随着到化屋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何兰的农家乐生意也越来越好,于是她将农家乐后面的小楼买了下来,做成了集农家乐和民宿为一体的“何兰民族山庄”。
何兰开的农家乐
“两层楼共560平方米,能够接待100多位客人,2021年的毛收入达到了60万。”何兰说,以前每逢节假日才有客人,如今每天都客满,一般得提前一周预订,春节期间更是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2016年,村民王光元一家搬进了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进了新房。这些年一直在外打工的王光元决定留在家乡,利用化屋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办起了农家乐和乌鸡养殖场。
“现在基本每天都有客人来吃饭,节假日忙都忙不过来,比以前的生活,强了不止百倍哟!”王光元笑着说。
王光元家不远处,便是化屋村的苗绣车间和展示厅。展示厅内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特色小饰品琳琅满目;车间里工人飞针走线,忙着赶制订单。
化屋村苗绣车间商品
负责人杨文丽介绍,2019年11月,化屋村苗绣车间正式创立。最初只有10名员工、5台刺绣机,现在固定在车间上班的绣娘就有22名,其他的在家里做绣片,一个月少说也有1000多元收入,多的一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
工人在化屋村苗绣车间工作
2021年,这家扶贫车间销售额达400多万元,是上一年的4倍多。
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介绍,2021年,化屋村明确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目标,引领群众通过资源资金入股形式参与发展产业,实现就地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292万元。
本网记者:张 杨
一审:马本立
二审:王 琳
三审:喻 丹
四审:胡 涛
相关新闻
在毕节这里,听懂方言能赚钱 2022-04-26 | |
全幅通车,毕节城区这条路通了 2022-04-26 | |
美!来毕节这里打卡 2022-04-25 | |
相片里的5年,毕节这些人“变”了 2022-04-25 | |
【黔东南·第一书记】姚水长:驻村“上瘾” 2022-04-29 | |
【黔东南·第一书记】姚水长:驻村“上瘾” 2022-04-28 | |
图景凉都:为您献上一席别样的视觉盛宴 2022-04-28 | |
图景凉都:为您献上一席别样的视觉盛宴 2022-04-28 | |
一枚果:不负人间四月天 2022-04-28 | |
一家人:新市民扎根记 2022-04-28 | |
一座桥: “靠桥吃桥”如此美好 2022-04-28 | |
一朵花:百里杜鹃忙争春 2022-0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