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
198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30.16万人;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5041元、7668元增加到37016元、12373元……
“十三五”以来,毕节的新变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感受最深。
俯瞰黔西北大地,暮春的绿意随群山起伏,高铁穿山越壑,汽车风驰电掣……依托交通筑起的“高速平原”,毕节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生态建设成效斐然,特色产业星罗棋布,美丽村寨点缀其间。
然而,最美的风景,还是你幸福的样子。
在黔西市大关镇境内,岸陡谷深的鸭池河段上耸立着三座大桥:原321国道上的鸭池河铁索桥、鸭池河公路大桥和贵黔高速公路上的鸭池河特大桥。
“那座铁索桥建于1957年,它的建成通车结束了鸭池河天险自古无桥、只能摆渡过河的历史。”
站在钢混结构的鸭池河公路大桥上,黔西市大关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侯开平指着旁边那座废弃多年的铁索桥说,那是当年黔西到贵阳的必经之路。
雨后的丘林村,云雾渐散,脚下的鸭池河碧波荡漾。
鸭池河铁索桥,位于原321国道清镇市与黔西市交界处,1957年1月动工,历时一年零六个月,于1958年7月建设完成。
鸭池河铁索桥连通了清毕、川滇公路,被视为国道321线的要塞。
“工作”了40年,鸭池河铁索桥虽已“退役”,但仍保存得较为完整。
“建成之初,因考虑到该桥的使用寿命及承重量,车辆只能排队单边放行,并规定车辆在桥上通行时间不得低于1分钟。”侯开平告诉记者,当时从黔西到贵阳经常堵车,早上出门,晚上才能到达。
铁索桥旁边,就是鸭池河公路大桥。
鸭池河公路大桥
因为这座桥,大关镇一个村子还改了名字。
这个鸭池河边的村子,原先就叫鸭池村。
“修建鸭池河公路大桥时,苏联专家米丘林提供了很多技术上的指导和帮助。为纪念米丘林,当地人就将鸭池村的村名改为现在的‘丘林村’。”侯开平说。
1997年12月31日,对于大关镇、对于丘林村,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鸭池河铁索桥30米处,长176米、宽近10米钢混结构的鸭池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
“从黔西到贵阳,一天就可以赶一个来回。”丘林村“河里捞”农家乐老板顾荣红回忆道。
2016年8月,鸭池河上,一座更高、更长、更宽的大桥建成通车。
鸭池河特大桥
这桥,如蛟龙过江,以伟岸的姿态,连接起鸭池河两岸。
这桥,就是贵黔高速公路上的鸭池河特大桥,主跨800米、全长1450米,是世界上最大跨径的钢桁梁斜拉桥,是世界排名前十的高桥之一,亦为“世界桥梁博物馆”的重要成员和“流量担当”。
有了这座桥,贵阳至黔西的车程再次缩短,行车时间从2小时缩短为50分钟。
60余年的时间里,黔西至贵阳的路面车速一次次被刷新,丘林村、大关镇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人均收入增长水平更犹如踏上了高速公路一般,越来越稳、越来越快。
与桥为邻的丘林村,也吃上了香喷喷的“桥饭”。便利的交通,使得当地的人文风情以及三桥并立的独特景观产生了可观的经济价值,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宝贵资源。
如今,村里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村民办起了民宿、农家乐,旅游业发展得红红火火,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旅游发展乡村振兴之路。
“2000年,丘林村人均年收入就达到了3000多元。而到202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就增长到了13200元。”丘林村党总支书记张乾感慨道。
本网记者:张 杨、洪英杰、程 曦
一审:马本立
二审:王 琳
三审:喻 丹
四审:胡 涛
相关新闻
一家人:新市民扎根记 2022-04-29 | |
一枚果:不负人间四月天 2022-04-29 | |
一个村:化屋村蝶变记 2022-04-29 | |
在毕节这里,听懂方言能赚钱 2022-04-26 | |
一家人:新市民扎根记 2022-04-28 | |
一枚果:不负人间四月天 2022-04-28 | |
一个村:化屋村蝶变记 2022-04-28 | |
一朵花:百里杜鹃忙争春 2022-0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