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贵州青年作家若非中短篇小说集《十二盏微光》出版`) }}

发表时间:2025-02-18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我省优秀青年作家若非新书《十二盏微光》,近日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作系若非首部中短篇小说集,共收入若非近年来创作发表的12个中短篇小说,反映了黔西北的风土人情和人生世相。

生活在乌蒙山地区的若非,笔触一直对准黔西北,讲述平凡人的平凡故事,书写人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情爱与忧愁、幸福与疼痛。徘徊于城乡之间的文艺青年,深山里寻找自我的失意中年男,善于倒立行走的乡村少年,治病疗心的乡村医生等皆进入作家的视野,丰富了这片土地的温情和爱意。他们有守乡人、返乡人、异乡人,有出发者、归来者、守望者、来访者,他们流转在乡村、城镇、矿区,每一个人身上,都刻烙着乌蒙山的鲜明印记,弥散着时代的浓郁气息。

1739606059460891.jpg

该书由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王祥夫作序,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贵州省作协副主席、《山花》杂志主编李寂荡,贵州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肖江虹真诚推荐。

王祥夫在序言《传奇到处流传》里说,若非是小风小雨却有大风大雨不可替代的情态。从若非的小说里可以看到一个作家纯粹的本色,现阶段的作家若非是个可贵的本色作家。徐可认为,若非善于捕捉乡野日常里的点滴光芒,他以强烈的关怀意识和悲悯意识,注目和书写着乌蒙山水间的平凡故事,既保持了隔岸冷望的姿态,又饱含身在其间的深情。在李寂荡看来,若非擅长用“河流”式的笔法,时而温柔时而激荡描绘人的精神流向,让隐蔽的人性最终水落石出,绽放某种原初、真朴、终得救赎般的美感。肖江虹说,若非的写作纯粹典雅,他不停在回溯中打捞,亦在打捞中回溯;波澜不惊下沟壑丛生,情感的生发与收束恰到好处。叙述绸缎般的丝滑与故事剪裁的立体,形成了鲜明的个体印记。

1739606075119595.jpg

若非原名陈恩贵,1989年生于大方与纳雍交界的一个小山村。在闭塞的环境里,善于讲故事的母亲给他带来了最初的文学启蒙,读初中的大哥从镇上带回的地摊读物《鬼故事》,让他喜欢上了阅读。到大方县城上高中后,因为痴迷课外读物导致高考落榜成为复读生。2009年考入贵州民族大学开始诗歌创作。大学期间担任黔风文学社社长,在《诗刊》《山花》《星星》等文学期刊发表很多诗歌,作品连续多次入选《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诗歌卷)》。大学期间曾利用暑假13天完成青春题材长篇小说,2012年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若非是个勤奋的青年作家,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忧伤开满来时路》《花烬》、诗集《哑剧场》、文集《你是我的未完待续》、彝族传统叙事长诗《红白杜鹃花》(创意翻译)等,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青年文学》《诗歌月刊》等期刊发表大量诗歌,小说、散文散见于《人民日报》《湖南文学》《四川文学》《百花洲》《广州文艺》《中国校园文学》等刊物。获“尹珍诗歌奖”、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金贵奖”、贵州省年度优秀文艺作品奖励等。多次参加“山花写作营”,为2024年鲁迅文学院第四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

“这些年我不断回望过去,回望生养我的村庄,关注当下,关注生活着的这片茫茫山野。像从浩荡的乌江里,不断淘洗出圆润而饱满的石子一般,从乌蒙的过去和现在不断打捞出一个个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挑选出了12篇作品,结集成了这本《十二盏微光》。”若非说,过去的作品有稚嫩有笨拙,但那些人物曾鲜活地奔走于乌蒙山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因此他的书写慢慢生发成书中的模样。他希望读者通过这本集子,读到山里那些闪烁的微光,看见平凡人间的烟火与温暖。

若非是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作协理事,对写作有着近似痴迷的执念的他认为,写作是一个人的远征,一路上不可能繁花似锦,也未必有漫天星辰等着他。“但我还是爱,因为这其间的坚持、忍耐、见识与温暖,都会充实内心,也会滋养漫长的一生。”

一审: 胡晨

二审: 熊茜雯

三审: 熊莺

四审: 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