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音乐里的贵州|曲调传情咏心志 唱不尽的家乡美`) }}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不同的地域土壤生长出不同特色的音乐,音乐中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贵州,18个世居民族,遗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这些资源成为了贵州音乐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从新旧、古今、纵横交叉的脉络中,寻求新的突破,在独特的旋律、节奏、调式等形态中反映时代面貌和精神追求,不断赋予贵州音乐当代价值,让人们以音乐为媒了解历史,感知变迁,与时代同频共振。
用歌声传情,再现场景见证发展
贵阳,简称“筑”。“筑”原本是一种古老的击弦乐器,《汉书·高帝纪》中记载的模样:“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筑”。筑的声音是怎样的呢?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大体可知筑的声音是悲亢的,在动荡的战国时期,常被人们用来抒发家国怀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源于贵州音乐创作群体、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之上,人们创作的音乐作品种类繁多,有管弦乐、室内乐、民族器乐、合唱、独唱、少儿歌曲等等。其中不少音乐作品,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贵阳路边音乐会·黄金大道交响乐在花溪区黄金大道景区举行。贵州图片库发
“桂花生在桂石崖,桂花要等贵人来耶。桂花要等贵客到,贵客来到花才开耶……”1950年,一首迎接客人的布依族民歌《桂花开放贵客来》经崔永昌编词、罗宗贤编曲取名为《桂花开放幸福来》,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少数民族的情谊。
“铁路修到苗家寨呀,苗家寨苗家寨,青山挂起银飘带,银飘带银飘带,村村寨寨连北京,红太阳光辉照苗寨……”1970年,湘黔铁路再次复工,苗岭深处挑灯奋战,场面十分壮观。这时,剧团成员杨崇隆做了一段歌词《一条铁龙绕山来》描绘了贵昆铁路即将在贵州修通,贵州人民欢天喜地地庆祝场景。其歌词简洁、主题明确,充分展示了贵州人对铁路的向往之情。随后经张启贤谱曲,改名为《铁路修到苗家寨》,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为传唱的歌曲之一。
《铁路修进苗家寨》这首歌为何在黔东南地区甚至全国经久不衰,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杨朝忠告诉记者,“这首歌见证了黔东南交通的变化与发展,其歌曲的格调吸收了苗族芦笙讨花带的音调,苗族特色非常浓厚,不仅铁路建设大军喜欢,老百姓一样喜欢。”杨朝忠认为,这首歌集苗族同胞豪爽、粗犷的特点于一体,音阶活泼浓厚,且能再现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场景,并见证了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这就是其生命力所在,也是其一直演唱至今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热爱唱歌的贵州人。罗明荣 摄
音乐的发展与当地经济文化环境密不可分。随着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文艺生活丰富和多种艺术的相互发展抒发。
“我在贵州等你,等你和我相遇,等待如此美丽。”一曲《我在贵州等你》脍炙人口,产生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具有浓厚民族音乐元素成为了贵州现代音乐创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金兆钧评价说,像崔文玉、杨小幸、柴永兴、张超、玉镯儿等贵州音乐人,他们的作品既有地域特色又有艺术张力。他认为,贵州音乐创作队伍的实力令人欣慰,歌曲《白狐》《自由飞翔》《荷塘月色》《最炫民族风》等传唱广远的优秀作品,都出自贵州音乐人之手。
2024年,结合贵州的“爬坡节”“跳花坡”等少数民族节日与传统节日“上巳节”的踏青习俗,张超和玉镯儿创作了歌曲《上春山》。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演唱后,《上春山》登上各大排行榜,火爆出圈,引发青少年对古典诗词学习的热潮,《上春山》抖音话题量达40多亿次。
无独有偶,从苗歌“蒙达哟”中找到灵感,张超重新谱曲,玉镯儿填词创作,加入侗族大歌元素,创作了流行歌曲《谷雨天》。这首歌既有苗族、侗族的元素,又是用普通话和侗语来演唱,表达了人们欢庆谷雨来临和期盼丰收的心情在央视“中国民歌盛典”演出,广受好评。
玉镯儿说:“是贵州青山绿水和民族文化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今天的贵州,万桥飞架通南北,千年之变换新颜。我将继续以原创歌曲记录贵州发展,唱响贵州好声音,传承文化经典,把音乐写在祖国大地上!”
借赛事激发,音乐作品百花齐放
“从贵州走出的音乐家如瞿小松、杨绍榈、陈黔、平远等人,成就闪耀亮眼。”说起贵州音乐人,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柴永兴如数家珍。在他看来,精深开掘贵州的文化富矿、培养更多音乐人才是贵州音乐文化得以发展繁荣的根基和关键所在。
1980年,贵州省文化部门和文联系统联合举办了全省首届文艺奖评奖,共评出了钟华、冀洲作词,张柯作曲《迎春歌》,韩乐群作词、马伯龙作曲《阿仡山寨贵客来》,张冲编曲、王化民译配《嘎轮母》等44首获奖歌曲。
1981年至1992年间,主办了四届“苗岭之声”音乐节。从90年代起,参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举办每年一度的“广播新歌”征集评奖活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贵州音乐界的各种征歌活动、艺术节此起彼伏,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的活动。
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活动现场。贵州图片库发
2005年,贵州亮出“多彩贵州”外宣品牌,并开展了第一个以“多彩贵州”命名的歌唱大赛,开创了原生态歌曲演唱的先河。霎时间,黔贵大地掀起一股参与热潮。近5个月时间里,从乡镇到城市,从学校到企业,来自全省各地和海内外的5万多名歌手报名参赛,16个赛区共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基层选拔赛1812场。参赛节目52274个,现场观众340多万人次,8场决赛及颁奖晚会吸引电视观众8820多万人次,创造了我省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纪录。
“这几年贵州的经济、社会、文化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巨大成就。”柴永兴感慨,“在这个阶段,需要有一个好的抓手,让世界了解现在的贵州及贵州人的精气神。”作为从2005年第一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就开始担任评委,参与策划、推动并见证大赛走过18年历程的柴永兴,对2023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年的赛事吸引了10万人参与。
台江选手备战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刘熠煊 摄
一首原生态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艺术地再现了仡佬族青年男女的生活场景。歌词中这样唱到“情姐下河哎,洗衣裳双脚踩在哟, 青石上嘞哟手拿棒捶哎, 朝天打双眼观看噻, 少年郎喂棒捶打在喂, 妹手指痛就痛在哎, 郎心上喂……”其优美的旋律、质朴感人,浓郁的地方风情以及作品中所富有的生活情趣深深地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
在2003年“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上,《情姐下河洗衣裳》由贵州歌手穆维平将其推向全国;在首届“多彩贵州”大赛中,《情姐下河洗衣裳》作为首批推荐歌曲推出。专辑《情姐下河洗衣裳——梵净山民歌集》发行近20万张,同时《情姐下河洗衣裳》民歌集也出版上万册。现任贵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穆维平,常常自嘲“一招鲜,吃遍天。细细想来,这个‘鲜’来源于淳朴的生活。”
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舞台持续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同时,《醉苗乡》《一梦醒来是贵州》《情姐下河洗衣裳》《赤水情》《我爱贵州》等歌唱贵州少数民族生活、风情的歌曲也随之家喻户晓。
贵州的音乐艺术,也在长期的辛勤耕耘中迎来丰收,硕果累累。《高原我的家》《种下99棵团圆树》《踩鼓》《苗女绣花》等歌曲,分别八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大量通俗歌曲、抒情歌曲出现,贴近大众生活。合唱作品《高原,我的家》先后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届“全国广播新歌”金奖和第三届“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少儿歌曲《美丽的侗乡》获第四届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奖赛作品征集少年组一等奖、儿童组一等奖等。
以音乐为媒,奏响山河锦绣新曲
1937年4月,筑光音乐会(原名筑光音乐研究会)成立。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贵阳地下党组织动员部分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加入筑光音乐会,运用音乐这个富有感染力的形式,在贵阳开展音乐活动,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时至今日,这个源于抗战时期的红色音乐文化形式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成为如今贵阳路边音乐会的基因,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贵阳城市文化IP的又一张名片。
夜幕降临,筑城广场、甲秀楼、六广门、文昌阁等贵阳地标建筑不时响起阵阵歌声。从最初大家在路边随性地唱,到自发组织在线上线下结合进行歌唱,唱响了贵阳“爱乐之城”的音乐热潮。
贵阳路边音乐会·甲秀楼专场再次点燃“爱乐之城”。 赵松 摄
据统计,如今贵州每年举办超过1500场音乐会、音乐剧以及Livehouse现场音乐演出。今年1月至9月,贵阳已举办90余场包括摇滚、电音、美声、民族等各种主题的音乐会。
音乐场景运用、美学观念、意境风格在不断变化。喜爱音乐的人们对音乐求新、求变的心理状态,为贵州音乐文化注入新的血液。
2010年,由李沧桑作曲的大型民族舞剧《天蝉地摊》荣获“第十三届文华奖”音乐创作奖等四个奖项;2018年黄承志创作的舞蹈《太阳山》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及“最佳作曲奖”。这些获奖作品,独特的地方音乐和特色乐器与舞台风格一脉相承,交相辉映,用音乐语言为贵州走向世界增色不少。
2024年9月,第六届中国西部交响乐周举行,谭利华、张国勇、卞祖善、邵恩等指挥名家执棒,来自贵阳、陕西、内蒙古、四川、西藏、重庆等地的12支中国西部交响乐团在贵阳、遵义轮番登台,近20多部中国题材交响乐作品纷纷亮相。七场“三进”活动和各类讲座、专题研讨会接连举行,又让高雅的交响乐走进百姓生活。
几乎所有音乐形式、流派和手法,都能够在贵州音乐之中得到体现。
音乐作为载体,贵州的每一次演变与发展都紧密地交织在其地域文化的宏大叙事里,“贵州是平的”交通题材歌曲创作、“山乡巨变——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全国音乐名家采风创作”“新时代·唱响多彩贵州”等主题歌曲创作,成为展现贵州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
学生参加音乐交流活动。罗大富 摄
“亲爱的人们从此面对面。”《云中漫步》词作者陈涛在参与“贵州是平的”交通题材歌曲创作时,亲身领略到傍晚及黎明时分的平塘大桥的感受写入歌中,讴歌了具有世界级水平的贵州省公路建设特别是大桥建设,展现了道路交通变化给群众生活所带来的便利。正如歌中所唱“从今天,以至百年,告别了隔空相见”,曾经的“飞鸟不通地”,如今轻车能过万重山,从千山万壑到“万桥飞架”,从“地无三里平”到“高速平原”,这座“桥梁博物馆”,展示着奋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呈现出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新画卷。
一首首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既保留了贵州民族民间音乐传统的精华,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趋势,成为贵州文艺对外展示的重要形式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