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贵州日报》推出第三十四期“悟思想伟力·看实践创新”特别报道`) }}

发表时间:2024-10-30

来源:贵州日报

扎实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编者按】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近年来,贵州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资源要素保障,深化改革创新,努力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创造贵州模式。本期专刊,聚焦贵州扎实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提升全省整体卫生健康水平的生动实践。

【总书记的话】

要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县级医院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强调

【我们的实践】

让群众“近”享优质医疗服务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为出生仅6天的婴儿成功施行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创下该类手术患者全国最小年龄纪录。

吴军(化名)2023年开颅手术后康复中出现脑积水挤压神经,出现半植物人状态。今年4月,家属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神经外科,求诊广东省中医院派驻专家谢才军。医生针对他的情况进行了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3个多月后,老吴对别人呼唤他的名字有了反应,眼睛、嘴唇都会动了。

家住毕节市七星关区66岁的患者康先生,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伴梗阻性黄疸。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肝胆胰外科业务主任姚伟锋带领手术团队,成功对其实施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术后2周,康先生就能正常饮食。这项被誉为普外科领域顶尖手术中“皇冠上的明珠”的高难度四级手术,今年以来已开展三例。

家门口就能挂上梦寐以求的“国家顶尖专家号”,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做完检查,对口医院专家就能给出“云诊断”,并实施“云治疗”“云手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让贵州的医疗水平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贵州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一流优质的医疗服务。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国发〔2022〕2号文件明确支持在贵州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市级医院提质扩能和县级医院提质达标,提升基层卫生健康综合保障能力。

努力让群众享受优质医疗资源。贵州紧紧抓住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这个历史机遇,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快速建成开诊,同时,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老百姓不出省就能享受到发达地区带来的优质医疗资源。

紧盯百姓需求,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引入超一流的“国家队”。贵州聚焦创伤、儿童疾病救治能力不足,引入全国专科排名第一的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聚焦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跨省外转患者较多,引入国内顶尖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聚焦毕节人口多医疗救治能力薄弱,引入全国一流的浙江省人民医院。目前正积极争取引入全国顶尖的北京协和医院。

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规划起步开始,就全方位推动政策保障精准化落地。省级围绕政府投入、人才引进、医保支持、科教协同等方面,制定出台四个方面共58项支持政策;编制、教育、科技、财政、人社、卫健、医保等行业部门配套出台14个专项政策清单;市(州)政府围绕用地规划支持、专家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入托、配偶随迁就业等出台72条支持政策,全面构建了“省级保障为重点、行业保障为突破、地方保障为支撑”的贵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政策保障体系。

10月9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医疗队2024年巡回医疗·贵州”活动在贵安新区举行。自10月10日起,该医疗队将在我省铜仁市德江县、沿河自治县、松桃自治县等县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巡回医疗工作,在建立长期帮扶机制的同时,助力地方医疗机构在医疗技术、人员培训、医院管理、远程医疗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

“吴主任来到医院后,把新的理念引入到科室,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医护人员现在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关节科医生高原跟诊吴坚3月,见证了从理念转变带来的医疗改变,如今,越来越多关节患者通过口碑选择到该院治疗。

2022年,姚伟锋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担任肝胆胰外科主任。据他回忆,他来医院时,该院肝胆肿瘤手术只做了13例。去年以来,这样的手术做了50例。如今,他带的弟子已经能独立完成腹腔镜肝脏手术。

…………

正是有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机遇,有了输出医院选派的常驻专家的倾情付出,从2023年到2024年,贵州医疗水平有了“量”与“质”的飞跃:

——在短板弱项引入先进技术上,引进新技术新项目510项,其中填补国内空白4项、西南空白17项、省内空白78项,带动新增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项目61项。

——在疑难病症提升诊疗能力,围绕贵州跨省外转、省内救治能力不足的重点疾病,针对性派驻专家,迅速提升医院疑难病症救治能力,实现群众大病不出省。

——长远发展建设人才梯队上,创新派驻专家直聘省内高校导师,优先招收省内硕博研究生,帮助培养本土高层次人才;探索开展临床“双主任”制,派驻科主任发挥技术优势,本地科主任发挥管理优势,协同配合、相互补充;创新建立派驻专家“导师带教”制,每个专家带教1至2个贵州本地医生,面对面带、手把手教,提升骨干业务能力水平。

——服务基层医疗质量提升上,通过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多方多学科线上会诊,巡回诊疗制度,开展大型多学科义诊等不断为基层医疗注入强劲动力。

当前,通过“品牌、管理、技术、人才”四平移,实现与输出医院的“一体化管理,同质化发展”,贵州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不断以“国家标准”打造“贵州样板”。

【专家的解读】

整体带动提升全省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开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主要任务是在北京、上海等医疗资源富集地区遴选若干优质医疗机构,通过建设分中心、分支机构,促进医师多点执业等多种方式,在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集团化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

大病难病不出省是贵州人民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和质量、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群众就医便利程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国发〔2022〕2号文件明确,支持在贵州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建立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推动市级医院提质扩能和县级医院提质达标。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强调,健全五级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创新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巩固完善紧密型医联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探索建立转诊中心。近年来,贵州全力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引进国内顶尖优质医疗资源落户贵州,让人民群众“近”享国家级医疗服务。

引进顶尖优质医疗资源强力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

自2021年启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申报、建设以来,贵州省成立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四个方面出台58项支持政策,从政府投入、用地保障、人才引进、医保政策、科研教学等方面完善配套支持,强力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截至2023年7月,国家累计批复我省建设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2024年3月,省政府专题工作会明确进一步优化全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5+1+1”规划布局,即在已获批5个项目医院基础上,积极推进北京协和医院贵州医院落地并申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积极推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遵义市合作参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模式培育建设高水平医院。

截至2023年年底,我省建设的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贵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均已开诊。省政府分别于2022年4月、2023年12月与北京协和医院签订合作共建区域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框架协议。2024年9月30日,贵州省政府与华西医院签订合作帮扶协议。

贵州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旨在提升贵州省在疑难复杂和重大疾病诊疗、医学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在区域内的均衡布局,减少患者跨省就医现象,建立高效、协同的运营管理机制,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而复制医疗服务成为加速实现项目目标的有效抓手,核心是专业医疗人才。一方面,医疗“国家队”根据贵州疾病谱,针对性选派常驻专家和短驻专家;另一方面,加大师带徒和培训力度,快速复制人才。同时,在医院品牌、文化创建、行政管理等方面,项目医院完全按照输出医院的模式打造,让优质的医疗服务浸润到医院的方方面面。今年2月,由国家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显示,贵州跨省流出住院患者下降幅度全国最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事关人民健康福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征程上,贵州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让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近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政府工作报告均作出部署。省卫生健康委、省发改委、贵阳市、贵安新区、毕节市等各级各部门通力配合、走访争取,7次顺利完成国家线上评审、线下复核。为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难题,遴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国家级高水平优质医疗机构作为输出医院,到患者流出较多、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

贵州积极发挥“榕树效应”,把最好的医院、最强的人才引进到贵州与基层医院建立医联体,将优质技术、人才、管理、文化不断下沉,推动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共同构建高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网络。我省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将更多地享受到“国家队”的优质医疗服务。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贵州特色专科及短板学科建设,建设医疗新高地,整体提升医疗水平,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顶级专家,保障大病重病患者在省内治疗,减少跨省外转就医。

差异化布局提升全省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如何建?优质医疗资源如何布局?结合自身实际,贵州省委、省政府差异化布局在全省建设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围绕全省病亡顺位排序前10位的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引进国内综合、专科类、中医类顶尖优质医疗资源作为输出医院,整体带动提升全省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贵州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建设运营管理”工作机制,并执行“一院一策”,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差异化发展。

北京积水潭医院将创伤骨科、脊柱外科、足踝外科等近十个重点科室“嫁接”至贵州,将国家骨科医学中心的优质医疗资源、管理机制平移到贵州,派驻干部、专家122人次,其中长期派驻55人,引进新技术、新项目155项。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累计派驻常驻专家77人、短期专家199人。在贵州开设20余个亚专业,儿童心脏中心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医院获批为三级甲等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贵州医院针对贵州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疾病等重点病种患者跨省外转高的情况,重点建设胸外科、泌尿外科及男科、普通外科与器官移植中心等学科。71名知名专家派驻贵州,开展贵州省内新技术5项,院内新技术58项,精准引才61名,逐步建立覆盖全面、衔接有序、梯次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

广东省中医院将贵州分院纳入总院一体化管理,同质化发展,选派涵盖神经、妇科、心血管等16名专家常驻贵州,打造“复制版广东省中医院”。19名分院医生拜师广东专家学习医术,将分院员工分批全部送总院培训;开业半年平移新技术21项,义诊27期惠及6000余人次。

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强化学科建设、诊疗理念和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提质,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引进238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毕节多项区域医疗技术的历史空白,成功实施了西南地区首例的医疗技术10项、全省首例的医疗技术12项。

通过实施“一院一策”,贵州省成功推动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的落地和高效运营。一是医院运营方面,截至2024年8月,5个项目医院开放床位4200张,累计门诊290.63万人次、住院23.87万人;吸引省外病人来黔就诊17.09万人次、住院1.19万人次;累计开展三级手术3.81万例、四级手术2.22万例;累计派出429人次到输出医院进修培训,累计与输出医院共同开展教学查房694次、会诊301次、远程手术62次、线上线下学术交流588次。二是专家派驻方面。输出医院累计派驻常驻专家200人,短期赴黔专家822人次。目前在黔87人,其中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31人、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20人、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16人、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13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贵州医院7人。三是专家业绩方面。累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88项,填补国内空白4项、西南空白25项、省内空白118项。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的重大举措,贵州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资源要素保障,深化改革创新,努力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创造贵州模式,加快提升全省整体卫生健康水平,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作者: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建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持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强调,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其中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就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医疗需求、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决策部署。

近年来,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宝贵机遇,近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政府工作报告均作出部署,强力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自2022年10月开始,仅历时一年左右,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贵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相继全面开诊运行。

结合贵州实际差异布局顶尖优质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结构性矛盾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能很好满足等现实问题。而地处西南的贵州,医疗资源更是相对薄弱,百姓看病就医,特别是看疑难杂症着实不易,跨省外出就医患者多。为此,贵州从规划起步就聚焦群众最期盼、贵州最急需的超一流“国家队”,结合贵州实际积极引进顶尖优质资源、差异化布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践证明,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保障好人民健康,需要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根据省域内人口分布和地方特色病种情况,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补齐贵州优质医疗资源短板,以加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引领,辐射提升贵州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有效降低和减少患者跨省外转就医现象,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构建综合政策保障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医疗服务能力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贵州抢抓机遇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构建了“省级保障为重点、行业保障为突破、地方保障为支撑”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综合政策保障体系,为推进健康贵州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实践证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实现跨区域协调发展、减少跨省就医及加快贵州特色专科及短板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的关键之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围绕重点疾病和薄弱地区,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各输出医院积极发挥“榕树效应”,与依托医院一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管理平移、技术平移、品牌平移,促进输出医院和项目医院医疗服务同质化。通过输出医院真心干、依托医院真配合、政府部门真支持,加强外转率高、就医需求大的专科建设,正在形成协同联动合力,不断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依托项目医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在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方面取得突破。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运营管理工作机制,依托项目医院在党建纪检工作、建设运营管理、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医院考核评价体系、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一院一策”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实践证明,全部建成开诊的5家项目医院已成为贵州医疗工作的重要力量,以输出医院为龙头、项目医院为阵地、基层医院为成员的先进诊疗体系正在形成,发展成果惠及了省内及周边省份众多群众。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在价格、用药、人才等方面推行更为灵活的政策,为探索创新建立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供了政策和实践基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完善了区域间优质医疗资源配置,加快推进了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促进医疗服务同质化,推动了公立医院科学发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过程中,各项目医院按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规划医院人事薪酬、绩效考核、信息化建设、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等体制机制,确保优质医疗资源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近”享优质医疗服务守护人民健康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事关人民健康福祉,主要目标就是推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重点病种治疗水平与全国先进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取得明显成效。实践证明,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增加贵州省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有效直接的手段,有利于加快补齐医疗短板,迅速缩小重点病种治疗水平与全国的差距,有利于培优建强人才队伍,有利于减少群众跨省外转就医负担。提高医疗救治能力的关键在于提升专业技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紧紧抓住这个关键,把最好的医院、最强的人才引进贵州,打造区域内优质医疗服务高地。当前,贵州正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引领提高省级疑难重症救治能力,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为重点提升市、州级大病诊疗能力,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载体增强县级常见病治疗能力,以县域医疗次中心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实现了跨省流出住院患者下降幅度全国最大,人民群众期待的就近享有优质医疗服务的意愿得以成功实现,看病就医也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禹辉映)

一审: 胡晨

二审: 张鸿杰

三审: 熊莺

四审: 孔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