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贵州日报》推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理论专刊`) }}
来源:贵州日报
【编者按 】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一年来,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新的文化使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之际,本报约请有关专家学者撰写理论文章,以飨读者。
坚定文化自信 巩固文化主体性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党的百年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始终重视文化建设并积极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盲目自信最终转向文化层面的全面反思,乃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全盘否定,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化主体意识逐渐弱化甚至迷失。“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领导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重任,同时承担起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强调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文化主体性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引领时代文化发展、巩固国家文化共识、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突出作用。坚定文化自信,关键是要巩固文化主体性。巩固文化主体性,就是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就是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贵州实际,内塑精神、外树形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和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有序推进,“村超”“村BA”等持续火爆。“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今日贵州,知名度更高、美誉度更佳,全省干部群众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气神更足,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正信心百倍地奋进在新征程上。
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文化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文化主体性根植于中国大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我们以胸怀天下的自觉吸收借鉴了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育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外来文明包容并蓄、交流互鉴、对照反思,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构筑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之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连续性不能中断,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不容消解。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党在革命时期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历史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新时代宣传文化思想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在继承发展长期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探索成果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得以巩固提升和显著彰显。文化主体性巩固于“两个结合”的文化发展必由之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使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和文化上更加积极主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基因,二者有机结合创造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当代得以发展的现实前提。文化主体性的巩固,是一个国家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的关键。
贵州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既拥有悠久的史前文化,又拥有多彩的民族文化,既拥有阳明文化、屯堡文化等传统文化,又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对以贵州苗绣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遵义会议精神和长征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阳明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作出了重要指示批示。贵州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大力推动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文化工程,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在多姿多彩的文化基础之上,贵州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风貌,文化自信更加彰显、文化主体性更加聚神。贵州干部群众凝聚起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正固本培元、守正创新讲好贵州故事,构筑起了贵州人民自信自强的精神新高地。
始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提出的重大创新观点,彰显了对新时代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动文化建设、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根本政治保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为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新征程上,要立足“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进一步深入挖掘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为中华文化主体性创造出新的生长空间。新征程上,要秉持开放包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恒久于坎坷跌宕中屡攀高峰,就是因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可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可以使中华文明在与不同文明比较、对照、批判、吸收的过程中得以巩固,文化主体性得以彰显,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此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位明显上升,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初步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在物质不断富足的基础上,贵州人民的精神也越来越富有。习近平总书记赞誉:“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当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构筑贵州精神高地,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这就更需要我们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传承和弘扬深厚的贵州历史文化,发掘贵州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提升贵州文化软实力,不断扩大贵州文化影响力。要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贵州的生动实践,更好地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要立足自身特色文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深入挖掘贵州多彩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优势,不断推进文化的创新,不断开启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空间,持续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是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更是贵州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的根本要求。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起点上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彭法 王森浩)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更具特色、更有品质的文化产品,以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贵州锚定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目标,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磅礴伟力转化为推进文化创新创造的不竭动力,以“四大文化工程”为抓手,成功推出“红飘带”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文化项目,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中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频共振、火爆出圈,成为国内颇具代表性和话题度的红色文旅新地标。
扎根文化沃土,传承红色基因。“红飘带”经由《伟大征程》《多彩飞越》两大部分七个场馆,通过“无名英雄”“血火洗礼”“伟大转折”“砥砺征途”“胜利丰碑”等篇章,从多重叙事角度再现长征伟大史诗,艺术化演绎长征的主要历程、关键事件、重要人物,并且围绕“红军长征在贵州”进行重点设计,将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生动地重现,带给观众全域行浸式的震撼体验。区别于传统文旅体验,“红飘带”将长征精神融入展演的每一个环节,让游客能够随着场景的切换进入不同的历史时空,跟随红军战士“重走”长征路,成为历史的参与者,真切感受长征的艰难和辉煌。同时,专门设置“新时代新长征”板块,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用贵州缩影折射中国飞跃,突出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长征永远在路上”的精神品质和时代要求。
强化创意引领,融汇科技艺术。“红飘带”将最新科技融入红色文化的产业转化、品牌打造、对外传播,是文化领域转变生产方式、提升文化原创力的积极探索。周边没有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场馆内没有历史文物的展陈,“红飘带”以实景演出和数字技术再现长征的宏伟史诗,用新的运营模式突破了遗址游览、文物展陈的路径依赖。“红飘带”采用目前业界最为复杂的实景异形显示系统、全国最大的双曲幕剧场、顶级舞台机械系统、超大弧形透声幕等先进设备,集合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全维度机械运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声场等前沿技术,创造性地将长征文化数字化、艺术化,科技之光、艺术之美、文化之魂融入长征历史的真实还原、英雄群像的真情演绎、叙事场景的真切震撼,游客心底的情感在科技美学营造的视听盛宴中被唤醒,激发强烈共鸣。
发掘资源禀赋,深化文旅融合。“红飘带”自2023年10月试运营以来,接待游客超过60万人次,总演出场次超过4000场,既叫座又叫好,口碑效应不断显现。以“红飘带”为破题之举,贵州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重点推进“1+3+8”标志性项目,以点连线、扩面,通过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整体布局、差异发展、串珠成链,推动文化资源“富矿精开”,辐射带动全域旅游提质升级。依托自然珍宝、文化瑰宝交相辉映的资源禀赋,贵州瞄准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新目标,将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运用体现于交旅融合、酒旅融合、体旅融合、康旅融合等文旅产业形态。聚焦资源做足精深文章,不断深化和拓展文化资源的内涵阐释、内容挖掘、价值培育;聚焦客源精准营销引流,持续推广“重点推介+流量吸引+政策优惠”的复合营销;聚焦服务提升保障水平,不断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下功夫,变“流量”为“留量”。通过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旅游业态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等行动,突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文化传播困境,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
创新体制机制,聚焦文化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红飘带”和《伟大转折》演艺综合体项目构成长征文化展示“双子星”,承载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的时代使命,为全省乃至全国开展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培养下一代爱国情怀提供了新的场域,充分将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调动起来,协同推进、多方共赢,既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文化目的,又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目标。着眼未来,要进一步发挥文化在产业联动中的纽带作用,紧跟新趋势、融入新理念、拓展新内涵,推动文化生产、文化服务与文旅发展、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有机结合,从红色遗存保护利用、红色精神研究发掘、红色资源文旅融合、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红色文艺精品创作等方面夯实多彩贵州的红色底蕴,让游客在贵州尽享“诗与远方”的同时,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让多彩贵州更具活力与魅力。
(作者: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赵淼 、中共遵义市汇川区委党校 肖源)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经过不懈努力,我国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方位,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我们增强历史主动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贵州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勇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推进“两个结合”,全面贯彻“七个着力”,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
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贵州文化根脉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贵州大地传承和弘扬,各族人民家国情怀深厚,为贵州贯彻落实“第二个结合”奠定了坚实基础;贵州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氛围浓厚,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贵州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贵州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明;二是坚定文化自信是贵州各族人民精神层面交集和同心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贵州各民族团结进步、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认同感强烈的重要原因,也是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优势和重要基础。
秉持开放包容,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贵州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加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重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成效显著。贵州大学孔子学院为中外交流与合作搭建起了文化、友谊之桥,成功举办“发现中国之美·相约贵州村超”贵州文旅推介会、“知行贵州”丝绸之路中外青年交流项目活动、2024贵州省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会议人文交流对接会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经中央批准,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旨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分享知识与经验、汇集最佳案例、促进政策落实、应对生态安全挑战以及实现跨领域合作,已成功举办12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由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旨在通过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谊和合作,共同创造未来,已成功举办17届,交流周永久性会址设立在贵阳市的贵安新区。贵州积极参与文明交流互鉴,让中国故事、贵州故事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了解贵州。
坚持守正创新,打造贵州文化建设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贵州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另一方面积极用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书写贵州文化建设新篇章,打造贵州文化建设新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着力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对贵州独特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推进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建设。二是大力实施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即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的目标是深入挖掘和传承贵州这些特色文化资源,推动贵州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贵州力量。三是积极推动贵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当前,在“村超”“村BA”持续进行热度接力之外,在贵州各地,以“红飘带”为代表的“数字+文旅”融合的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正成为火热的文旅消费新热点,其背后是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赋能全省文旅产业带来的叠加效应。
(作者: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昭勇)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文化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性重要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做的问题。对于贵州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与具体的措施。
守正创新,守好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人民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文字表达、风俗习惯养成、民族精神形成等等是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于文化的生产、创造有精彩的论述,区分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认为宗教、道德、法律、艺术等等都属于“精神生产”,也即是文化创造,“精神生产”是“人们的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人民通过劳动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在生产着精神世界。可以说,文化建设源自人民的劳动实践、文化成果反映着实践的发展。贵州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劳动和创造,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文化体系,不仅有红色文化、阳明文化,还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这些文化资源是我们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只有浸润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才能创造出人民满意的文化成果。而要守好这些源头活水,就必须守正创新,守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要正其根,而创新是要让这些传统的文化内核,在今天这个时代再次绽放,产生新的时代价值。
尊重人民主体性,激发文化建设的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化建设既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也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需要有更多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不仅仅指物质生活的富裕,也同时要实现人民精神世界的富裕。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就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性,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才能创造出人民群众喜欢、愿意参与、能够享受的文化成果。这几年,带着浓浓“草根”味的“村超”“村BA”和路边音乐会能够火爆出圈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群众自己组织、自己参与、自己管理,充分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村超”“村BA”、路边音乐会这样的文化品牌,从一开始人民群众的自发组织,到受到大家的喜爱,再到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正是说明了尊重人民主体性,激发人民创造性而成就的文化成果,是能够经受得住人民的评判、时代的评价的。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人民性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这就要求要通过改革,推动机制体制创新,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跨越数字鸿沟,使得文化建设的成果真正能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成为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要加强“硬件”建设,这就包括加快、加大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文化载体,扩展文化空间,也包括加快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探索用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式缩小城乡差距,让文化成果的享有不再有“时差”。近年来,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的“红飘带”就成为红色文化发掘、传播的最好的实例。二是要加强“软件”建设。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这就要求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改进工作作风,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能力,在制度上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另外,还要创新方式方法,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探索新的文化动能,新的文化业态,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文化建设带来的成果。
(作者: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