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以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

发表时间:2024-03-02

来源:贵州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只有赓续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明,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主动、增强文化自觉、涵养民族精神、引领社会风尚,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新的文化使命标注新的历史方位,展现强大的时代感召力。以坚定文化自信为逻辑起点,凝聚推动文化繁荣的价值共识。文化自信彰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其生存方式和价值体系的充分肯定,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提供坚实的定力和底气;以秉持开放包容为内在要求,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与其他文明交流交融,以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对待不同文明的差异,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引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以坚持守正创新为动力源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源头活水。守正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社会主义文化方向的执着坚守,创新就是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传统与现代相衔接、历史主动性与文化主体性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不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根脉,既在这个多元社会思潮交织的时代把牢精神主线,又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新的文化使命贯穿新的实践诉求,具有磅礴的思想引领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理思想,构筑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自强不息、刚毅不拔”的品质气节,涵养了“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政治智慧,铸就了“守正创新”的实践品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孕育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交往理念,滋养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胸襟气度。从需求端看,要以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供给端看,要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统筹兼顾思想、道德、文化领域的精神资源供给,真正使每个人都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加强文化基础研究,着力打造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传播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和话语体系。深入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在“走出去”中彰显强大魅力、展示精神气度,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新的文化使命体现新的目标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精神力量。推动文化繁荣,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工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培根固本,让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民族牢固树立,才能最大程度凝聚全社会团结奋斗的合力。建设文化强国,须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重大命题。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我们党始终保持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为建设文化强国巩固思想基础;深入批判错误思想观念,为建设文化强国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切实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为建设文化强国筑牢坚实保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须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增强战略定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文化建设,要坚持“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以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现代力量,以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力。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嘉 刘宏达。本文系科研基金项目〔22HMY012〕阶段性成果)

一审: 胡晨

二审: 倪淑琴

三审: 熊莺

四审: 孔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