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悟思想伟力·看实践创新】传承发展苗绣文化`) }}

发表时间:2024-02-21

来源:贵州日报

【编者按】

贵州苗绣是独具特色的一种中华刺绣艺术,同时也是记录苗族历史的重要载体,被称为“彩线绣成的史诗、穿在身上的图腾”。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期间,精美的苗族传统服饰吸引了他的目光:“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从大山深处苗家的日常生产生活,到展示全球时尚的高级定制秀场,热烈奔放、意蕴悠远的苗绣正被赋予崭新的意义。2006年,苗绣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伴随着苗绣主题博物馆建设、苗绣巡展、苗绣图源等书籍出版,以及各类以苗绣为主题的作品问世,这一文化珍宝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欣赏。本期专刊,聚焦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大力发展苗绣等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把传统和现代、非遗和时尚、技术和艺术相结合,让手工刺绣和工业刺绣相得益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

总书记的话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指出

【我们的实践】

苗绣时尚风 绽放新时代

贵州苗绣亮相意大利2024春夏米兰时装周线下大秀,又一次在国际舞台迎来高光时刻,极具别致东方美学的苗绣惊艳国际时尚圈,让世界观众为之着迷。

61岁的何超琼在贵州苗寨身着苗绣服装拍摄的时尚大片,在《芭莎艺术》刊登,高雅时尚的气场让苗绣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网友纷纷点赞“太美了”。

…………

贵州苗绣是中国传统刺绣技艺之一,起源于贵州苗族地区,以精湛的针法和独特的图案风格而著称。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黔西县(现“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视察时,走进扶贫车间,了解发展特色苗绣产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情况。他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高苗绣、贵银等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和市场化发展水平。

在贵州大地,苗绣传承的故事比比皆是。

暮冬时节,位于乌江源百里画廊东风湖景区的化屋村,在一场大雪的点缀下,银装素裹,如诗如画,身着斑斓苗绣服饰的姑娘在薄雾氤氲错落有致的民居中漫步,勾勒出一幅乡村盛景图。

走进化屋村苗绣车间,绣娘们一边哼着歌,一边飞针走线,赶制订单,刺绣抱枕、布艺台灯等文创产品的跨界融合,让人眼前一亮。

绣娘杨文丽曾在沿海打工多年,她于2017年返乡创业做苗绣,不仅组建苗绣设计团队,还将传统与时尚巧妙融合,积极探索线上销售,利用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的方式,让苗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冬日的早上,凯里市苗侗风情园“绣里淘”非遗集市摆满了各种做工精湛、古朴精美的刺绣产品,价格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挑选。

年近八旬的苗族绣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传承人潘玉珍在集市是流量担当,她曾身着苗绣服装走过十几个国家的T台,在她身上,不仅有精湛的苗绣技艺,还有生动的传承故事。

近年来,我省积极组织苗绣企业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展会活动,助推苗绣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安排专项资金并遴选省内11所院校和26家非遗企业作为省级研培基地,形成了“叙非遗”寻找记忆·苗绣系列、苗绣技能大赛、多彩贵州旅游商品暨文创设计、非遗旅游商品定制设计大赛等一系列围绕苗绣发展的品牌活动。《苗绣助力就业减贫——贵州省施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案例》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苗绣:绣出就业致富新生活——贵州舞水云台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入选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2022年文旅部非遗司组织的“非遗购物节”LOGO就是以贵州苗绣元素为基础设计的,充分彰显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美好愿景,现已成为贵州苗绣“圈粉”无数的文化符号。

一个个制作精湛的苗绣纹样也开始出现在国际顶级奢侈品的设计上,其公益广告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苗绣主题的展览和走秀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展馆和T台上……这条贵州苗绣的“出山之路”充分展示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在新时代,贵州苗绣频频登上国际舞台,受到世界各国设计师的关注和追捧,神秘的苗绣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艺术家和苗绣收藏者深入贵州苗寨,寻找苗绣故事,品读非遗之美。

“越来越多的国际艺术机构、时尚企业将目光投向贵州苗绣并开展合作。”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主任龙佑铭看来,苗绣走向世界是对“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2021年,贵州省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提出推动苗绣实现产业化、时尚化、国际化、品牌化目标,有力推进了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此外,围绕苗绣的系统性保护,贵州不断把非遗“厚家底”转化为文旅发展“新引擎”,走出一条时代新路。在培育苗绣市场主体方面,支持成立苗绣产业协会;在数字化方面,建设基础纹样数据库,采集苗绣纹样并进行版权登记;在产业化方面,与广州希音公司合作在黔西市建成苗绣产业园区;在拓展传播渠道上,积极争取推动苗绣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苗绣文化中心、化屋苗族文化空间等一系列非遗传承体验空间;还在青岩古镇、西江千户苗寨等重点景区布局苗绣体验空间,为苗绣走进现代生活提供可知可感的体验场景。

(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

【专家的解读】

共织锦绣黔程 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对发展苗绣等民族传统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作出重要指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围绕非遗系统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贵州不断把非遗“厚家底”转化为发展“新引擎”,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和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大力发展苗绣等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把传统和现代、非遗和时尚、技术和艺术相结合,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定“题”把方向 抓顶层设计

贵州紧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文旅部非遗司将贵州列为“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试点省的机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由省领导领衔的贵州省苗绣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制定《2023年贵州省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点》,谋划部署39项具体工作任务。印发《贵州省开展“推进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工作方案(2021—2025年)》《贵州省非遗工坊认定与管理办法》《贵州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夯实非遗系统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加快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

聚“绣”兴百业 汇整体合力

培育苗绣产业壮大主体,提升苗绣市场竞争力。支持成立贵州苗绣产业协会,建成苗绣非遗工坊58家,重点打造苗绣龙头企业,推动与省外头部企业合作,帮助拓展苗绣市场,发挥创新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夯实苗绣保护传承基础,培养传承人才。省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根据职能职责,开展云课堂、非遗传承人培养、职业技能提升、乡村工匠培育、传统手工艺领军人才建设等类别的培训,持续合力打造“贵州绣娘”品牌,累计培训1.2万余人次。推动苗绣文化进学校、进村寨、进社区,省教育厅推动39所职业院校开设苗绣等特色手工课程,组织开展贵银·苗绣职业技能大赛,省民宗委安排300余万元支持职业院校、中小学实施包括苗绣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项目,各地编写和完善苗绣相关教材,开设相关课程,推动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立苗绣合作社和企业。

拓展传播渠道、扩大受众范围、助力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争取推动苗绣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苗绣文化中心等一系列传承体验空间。在贵阳青岩古镇、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等重点景区布局苗绣体验空间,为苗绣走进现代生活注入更强活力。

谋“兴”强业态 促乡村振兴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引领下,贵州就如何使传统技艺绽放出新活力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立足保护开发,引导扶持苗绣企业转型。在工信部项目支持下,贵州对苗绣数字化保护、开发、应用进行研究,统筹搭建“两库一平台”,即苗绣素材库、苗绣绣娘数据库和全球设计师开放平台。多彩贵州文化数据平台有限公司将从贵州各地收集的苗绣绣片进行矢量图提取,通过版权登记,给每一个苗绣传统纹样制作一张虚拟身份证,让它成为可购买、流通的虚拟产品,目前已收集和拍摄苗绣纹样图片9000多张,完成矢量图提取3550张,并转化为服装及相关产品150余款,销往美国、英国、日本、巴西等15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对全省苗绣绣娘情况进行摸排,制定了机绣、手绣、平绣3个苗绣产业团体标准,提升贵州苗绣产品规范化水平,有效增强了苗绣的商品属性,打通了时尚界与工匠的桥梁,推动苗绣走向国际,走进大众生活。

创新发展理念,助力乡村振兴。为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贵州非遗工坊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2年,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制定了《贵州省非遗工坊认定与管理办法》,从资金奖补、贷款贴息、人才培育等方面出台10余项扶持措施,评选公布了40家省级非遗工坊示范点。同时,贵州各级部门继续对省内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文化进行挖掘、保护、创新,引导当地手工艺人创新实践新范式,打造指尖产业IP名片,搭建全球手工艺订单交易中心,帮助贵州上万名手艺人的能力转化成市场价值。

整合资源,打造文旅品牌。例如,化屋村已成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文旅、民宗、乡村振兴等各级各部门联动,在化屋村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化屋苗绣工坊”等项目,共同打造“化屋苗绣”等公共品牌,开展“绣娘”技能培训等。创作大型苗族歌舞实景舞台剧目《苗韵化屋》,仅2023年春节期间,《苗韵化屋》表演累计现场观众达3万余人次,带动全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0多万元。据统计,目前,化屋苗绣产业有效带动各类经营主体65家,年产值1400余万元。

同时,贵州一些地方还将与苗绣相关的上下游产业融合,重点构建以贵阳市为中心,毕节市、铜仁市、黔东南州等为重点打造苗绣产业集聚区,推动配套企业入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贵州从事苗绣产业的相关企业有近300家,诞生了“黔粹行”“黔尚品”“村寨故事”“创和服饰”等一批非遗品牌。

苗绣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让更多游客不仅来看贵州最美的山水,还能买到贵州最美的文化产品,还会沉淀下来体验贵州非遗文化,成为深度的热爱者、体验者、消费者。

(作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主任 龙佑铭)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续写苗绣传承与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贵州视察时,对传承发展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坚持“传承与发展并举”的理念与主线,为贵州苗绣的发展开启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贵州视察时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既是对苗绣等民族传统文化本质属性的高度归纳,也是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实施指导。贵州持续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刻内涵,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自2021年起,以加快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产业化、时尚化、国际化、品牌化为目标不断推进工作。2023年开始大力实施包括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在内的“四大文化工程”,把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起来,开发设计高质量文创产品,精心打造贵州民族文化品牌,积极明确地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也为苗绣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实践证明,民族传统文化源自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凝结的智慧、思想与精神气质,同时也是人民生活与情感中美好意象的浓缩,这些对全世界是共通的,具有延展性、开放性和推广性。因此,苗绣所代表的民族文化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发展中一体两面同等重要。把握民族性和世界性两条线索,是正确推动苗绣文化长远发展的基本路线。只有夯实这一基础,才能将苗绣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传承民族精神内核、传播国家优秀形象的当代价值发挥出来。而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苗绣在产业化的方向上想要走得远、走得长,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做实,变成人民群众切实可见的实惠,只有将二者有机融合与协同推进才能达到。在具体的实践中,找准平衡,调和传统手绣技术与现代机绣生产的统一与博弈;促成传统文化符号的发扬与现代时尚元素的融合;完善传统传承方式的活态化与新型传承科技的适用化,都是这一本质性问题的具体呈现与发展方向。

苗绣既是文化又是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特色苗绣“既是文化又是产业”,要“传承好、发展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一方面准确点出了苗绣本身的两重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这也是苗绣发展中两个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也为苗绣的发展指明了路线:既要传承,又要发展。贵州围绕苗绣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紧抓落实,支持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创新实施民族民间文化版权服务工程、按照市场化思路成立苗绣研究中心等,切实推进了苗绣的活态传承与产业发展。这些实践为苗绣等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苗绣等非遗文化产业的升级迭代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践证明,处理好保护和传承之间的平衡关系,才是苗绣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从文化产业的发展逻辑上看,保护传承是产业兴旺的生命力与源泉,而产业的成功又为传承提供着资源与动力。这也是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共识。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不断将苗绣做大做强。反之,若有所偏废,二者便会相互掣肘:没有了传统底蕴,绣片成为缺乏灵魂的空壳,没有生命力也无法经受市场的检验;而缺乏了产业的赋能,苗绣文化在面对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冲击时也将脆弱不堪。在良性有序的发展下,二者相互支撑,彼此赋能,正向循环,不断向前。

苗绣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特色苗绣“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推动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苗绣在现实发展中具体定位的明确归纳,为贵州乡村振兴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方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到要“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关系的思考,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化落实。贵州将苗绣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推动苗绣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通过文旅产业融合、非遗传承人培养、专业苗绣绣娘培训等手段,真正做到了使苗绣“活起来”与“火起来”两个层面的发展。

实践证明,苗绣作为源自人民生活、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本身强大的文化势能与经济潜力确确实实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尤其是贵州作为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苗绣文化资源蕴藏极为深厚,具备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助力的优势基础,而苗绣产业也将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不断地得到各个方面外部合力的支撑,形成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苗绣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优势手段,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也就是苗绣不断焕发生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作者:贵州师范大学 左振廷 呙亚屏)

一审: 胡晨

二审: 倪淑琴

三审: 熊莺

四审: 孔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