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七)`) }}
来源:贵州日报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融会贯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因此,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分必要且重要。本报约请专家学者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撰写系列理论文章,今日推出第七期。
培育有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
杜晓青 李应建/文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天然承担着坚守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职责。因此,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自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转化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丰富资源,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有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既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践行“领悟好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天然职能的基本手段和实践路径,也是在新时代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马院贡献的题中之义和价值指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全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贵州省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项目牵头单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的殷切嘱托,紧紧依托遵义独特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根植红色文化沃土,传承红军长征精神”作为根本育人导向,通过打造“长征课”、招收“长征班”,致力培养有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
把伟大长征精神作为最宝贵的育人资源。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教育引导全党同志要善于“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是多次亲赴各地,为全党全社会讲授用好红色资源的“公开课”。红色基因已经深深融入遵义这座城市的血脉,中国共产党在这里举行了最关键的会议,实现了最伟大的转折,有着非常丰富且特殊的红色文化资源。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的指示精神,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育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等平台,把伟大长征精神作为最宝贵的育人资源,编写了《长征与长征精神》教学案例集、开设了《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特色思政课、打造了《诗与歌的长征》艺术思政课、开发了《返家乡、进“红”馆、学精神》暑期行走思政课。系列“长征课”的开设,让长征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深入学生心扉,思政教师也在打磨课程的过程中,提升了自我育人能力与水平。近年来,学院有2名教师获国家级思政课集体展示一等奖、二等奖、3名教师获省级“思政教学名师”“金师”称号、1名教师获省级思政名师工作室、3名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把赓续红色血脉作为最光荣的育人使命。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承担了全校的思政课,而且也招收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为地方培养输送了大量中、小学思政教师。2022年,为了破解“如何更好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者”这一现实问题,经学院充分调研、大胆建议,经学校党委研究通过,面向全国招收了一个旨在培养更适应西部山乡基础教育发展要求、更具备长征精神传承自觉的基础教育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卓越班级——“长征班”。相较传统班级,“长征班”更注重学生对红色文化尤其是长征精神的系统性学习和深层次理解:除专门开设系统讲解长征精神的特色专业课程外,还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到现场去聆听红军长征途经遵义时的故事。目前,首批招收的“长征班”学生已完成了遵义会议纪念馆、苟坝会议纪念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地的现场学习。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红色文化、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联合学院党委宣传部组建了“红色号角”学生宣讲团,多名理论功底扎实、输出表达能力强的“长征班”学生入选其中,他们多次走进校园、社区、村落宣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联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组建成立了“马研会”,鼓励“长征班”学生开展长征文化和长征精神的学术研究,1名学生的论文获“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论坛二等奖;联合校团委打造了“大学生讲思政课”精品学生活动。为了更好激励引导学生刻苦学习,“长征班”不仅集聚了教授、博士教师等最优质的师资力量,还为每名学生配备了技能和学术双导师,并专门单设了“长征奖学金”。对长征文化和长征精神的系统学习、深刻理解和切实感悟,让“长征班”学生学习更自觉、成长更快速。目前,仅入学一年半的首届“长征班”学生在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已经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40%的学生参加了各级学生类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几乎所有学生都已经有了非常清晰明确的个人成才计划和未来职业规划。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充分挖掘、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以足够的理论底气、强大的文化之力,不断强化青年大学生的革命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在日渐增强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中,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成长为有坚定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念、深厚文化底蕴和良好道德修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红色文化
罗玉辉 程恩富/文
贵州是红色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应特别重视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传播与践行,要做到传承红色基因始终不忘初心,利用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开展红色教育增强文化自信,感悟红色精神开辟美好未来。
传承红色基因始终不忘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理化之外,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红色基因是要验证的。这一论断不仅道出了红色基因对于国家未来的重要性,更强调了传承红色基因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关键作用。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来说,革命先辈建立新中国的光荣事迹既有强烈的吸引力,也有一定的时代陌生感。因此,如何在培养青少年知识、技能的同时,增进他们对国家的情感、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青少年的血液,成为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议题。红色基因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提升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的强大动力。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必须继续传承红色基因,为储备强大的国防力量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同时,红色基因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基础。通过传承红色基因,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我们必须将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国防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利用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历程中所留下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价值。红色资源通常以革命遗址、革命文物、诗词歌谣等实体形式表现出来,以构建红色旅游主题线路、培养教育红色传承人、创新红色资源体制机制等方式来激发红色资源的活力是有效途径。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探寻革命老区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发掘红色资源的价值,从物质层面来说,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探索新发展模式,促进革命老区的全面振兴;从精神层面来说,有利于培养红色文化传承人,红色旅游不仅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利用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讲好红色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把革命博物馆里的故事通过更多的方式、优美的呈现广泛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孕育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实践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如长征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的精神品质,它们如同生命的血液,流淌在我们的民族脉络中,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凝聚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更坚定地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的自信与力量,向世界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不仅有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偏见和误解,还能吸引更多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发展模式,促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从中汲取经验、共同进步。此外,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要通过建设数字革命博物馆、推进数字文物建设等方式,充分发挥新兴技术的推动作用,让红色中国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地传播出去。
开展红色教育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红色教育,他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通过开展红色教育,重温革命历史,讲好革命故事,让爱国主义情感厚植于广大群众心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红色教育作为红色文化中的重要传承手段,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积累和创造性实践概括的结果。开展红色教育对于巩固和壮大党的执政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把红色教育实践好开展好,是提升党性素养的重要方式。要弘扬红色文化蕴含的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的精神法宝,通过红色教育实践坚定文化自信,不仅可以为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永续动力,更是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
感悟红色精神开辟美好未来。红色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源泉。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弘扬红色文化,从中感悟红色精神,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红色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只有注重红色精神的弘扬和传承,把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代代相传,使其永葆生命力,才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罗玉辉单位: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恩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文化论坛主席)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杨芳 唐克军/文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重要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加快建构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一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源头活水。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阐发,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保持话语和叙事体系的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华审美风范。二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优化完善话语内容。要不断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具有共同价值基础和广泛接受度的叙事逻辑,准确讲好中国历史沿革、文化传统、基本主张。三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保证话语转换翻译准确度,实现话语精准有效转换。要开创高端翻译人才培养新局面,筑牢其传统文化根基,强化其掌握翻译技术的能力,实现由“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再到“传播中国”的转变。
让中国故事出圈出海,中国形象蜚声中外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重要目的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将塑造国家形象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新征程上,讲好中国故事,使命光荣、任务艰巨。第一,要有展示中国发展成就的故事主题。通过历史、文化和社会视角深入挖掘中国发展成就的独特故事,探索中国在科技、经济、教育、环保等各个领域的成功案例和经验。第二,要有高质量文化产品作为故事载体。创作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产品,以高质量文化产品为中国形象代言。第三,要有全面多样的故事传播渠道。利用媒体、社交平台、文化活动等多种渠道传播中国故事,构建全方位的讲故事格局。第四,要有宏微结合的故事视角。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讲述百姓日常生活、个人成长奋斗史等小微故事,提高国外民众对“中国体验”的感性认识,增强中国故事吸引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中国声音传得开有回响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目标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之多、交流之广及交融之深前所未有。中国需要融入世界、发出声音,世界也期待听到中国声音、中国方案。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形成多元、立体的大外宣格局,让中国声音传得开、有回响。
学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传播内容。既要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视角进行深入理论研究,赋予传播内容学理厚度;也要在细微之中和日常之处发力,以生活化、趣味化的内容拉近中外人民的生活距离,引起各国人民的情感共鸣。
情怀与能力相统一的传播主体。既要厚植传播主体的家国情怀,巩固其心向祖国的价值观信仰,保证其在国际传播中的基本立场;也要加大对传播人才的培养力度,引导其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规律,提高传播艺术与实践能力。
入耳与入脑入心相统一的传播方式。打通多维度、多形态和多平台的传播渠道,与其他国家的媒体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常态化传播,实现入耳的效果;要开展国际受众调查,区分传播对象,精准施策,针对受众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及语言表达采取针对性传播策略,提升国际传播的有效性,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自我预防与外部反馈相统一的调控机制。建立紧急情况应对机制,以组建专业危机管理团队、监测并评估舆情风险等方式充分应对国际传播中的紧急情况;建立国际合作网络与信息共享机制,与国外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信息流通,及时接收国际传播效果的反馈和建议。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进一步壮大主流文化
刘小文/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新时代,面对各种文化交汇融合,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把握新的文化使命,更好发挥主流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强化价值引领,筑牢壮大主流文化的深厚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进入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多元文化价值并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文化,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多种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建设,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实践充分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有了厚实基础、坚实支撑,主流文化就能不断壮大,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积极昂扬、正气充盈的文化氛围。
传承红色基因,彰显壮大主流文化的鲜明底色。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历经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磨炼筛选,不断孕育积淀升华的决定中国共产党人本质特征的特有品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主流文化的发展更加需要汲取红色基因中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以确保其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蓬勃的发展活力。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红色基因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历史、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同时,还要注重将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新红色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主流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弘扬中华文化,赓续壮大主流文化的深远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和思想精华,让千年文脉在当代中国展现出新气象,是进一步壮大主流文化的关键之举。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华民族特点的思想文化体系,是巩固壮大主流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和实践路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实现有机融合,从而推动主流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传承发展中不断壮大主流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要求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结合现代社会需求进行继承发扬,使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本文系高校课题〔GZMUSKZX<2022>09〕阶段性成果)
把阳明文化融入高校通识教育价值塑造
周昌洪 王欢喜/文
当前,全省正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把阳明文化融入贵州高校通识教育价值塑造,对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时代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识教育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大学从2014年起探索确立起“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的培养模式,价值塑造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突出的同质性和互补性。阳明文化作为王阳明及其后学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传统文化,是贵州文化瑰宝,同时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与高校通识教育价值塑造功能彼此契合、相互成就,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和突出的时代性。
阳明文化融入高校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作为国内本科人才培养的一种探索,注重培养通专兼备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对学生更加注重价值塑造、教学过程更加注重挖掘人文素养和知识内涵、能力培养更加求真务实。将阳明文化尤其是贵州阳明文化融入高校通识教育理念、定位、目标、过程等各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落实“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始终的需要,更是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需要。阳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阳明文化思想均是发源于贵州、弘扬至世界,贵州现存大量承载着这些文化内涵且可资融入课程思政的史实史料和物质载体,均可利用。如:“立志、勤学、择善、改过”学规至今受用的“龙岗书院”、书写“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千古名言的“象祠”以及植根“仁爱”思想的“三人坟”等,都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鲜活教材。
师资建设优化阳明研究结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人才、关键靠教师。坚持引育并举,优化阳明文化研究队伍结构,一方面积极引进有较高阳明文化造诣的人才担任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发挥专职教师传帮带作用,大力培养兼职从事阳明文化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坚持用留结合,调动阳明文化活化运用积极性,一方面搭建平台,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宽阳明文化研究交流渠道,探寻活化运用阳明文化新载体、新形式,另一方面因材施策,针对专兼职人员分别采用鼓励考核并重、引导奖励的激励方式,激发阳明文化研究的内驱动力。
课程体系贯穿阳明文化要义。构建系列通识核心课程,将《国学智慧》《中华经典诗词诵读》等通识课程中最能体现通识教育特色、最具综合文化素养、最受学生好评的课程遴选出来作为通识核心精品课程,鼓励学生修读,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精神内涵、时代价值,从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化《阳明心学导论》《王阳明与贵州文化》等通识教育精品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采用翻转课堂、角色演艺、情景模拟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提高通识教育教学效果,实现通识课程教育教学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更好实现通识教育在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
文体活动彰显阳明文化特色。持续开展系列讲座,邀请省内外理论大家讲授阳明文化,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进而“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充分发挥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社桥梁纽带作用,升级打造“通识素养大赛”“国学诵读大赛”“英模再现比赛”“青马‘论·谈’”等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体活动,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和使命认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活力,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阳明学院。本文系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GDTS202301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