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六)`) }}
来源:贵州日报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融会贯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因此,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分必要且重要。本报约请专家学者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撰写系列理论文章,今日推出第六期。
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遵义故事
邓航/文
做好新时代新征程遵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殷切嘱托,牢牢把握伟大转折地历史地位和省域副中心战略定位,守正创新、勇担使命,奋力开创遵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推动体用贯通的遵义实践。从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认真领会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促进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贵州长征干部学院培训教学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善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组织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围绕省委“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有关总体部署,持续推出高质量的理论文章、访谈报道、融媒体产品等,及时展现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积极发挥遵义社科联作用,组织动员全市社科界充分结合遵义实际,围绕推动红色文化和黔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和弘扬遵义会议精神,推出一批理论研究成果,促进学用转化。
准确把握遵义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展现红色传承的遵义担当。“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遵义会议精神作出的重要指示,也是时代赋予遵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202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我们将牢记嘱托,高擎习近平文化思想旗帜,全面贯彻全国、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加快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引领地”,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我们将大力实施红色遗存保护利用、红色精神研究发掘、红色资源文旅融合、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红色文艺精品创作“五大工程”,加快推动遵义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等红色文化阵地改造升级,不断夯实遵义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根基;广泛开展“强国复兴有我”宣传普及活动,讲好红色故事,弘扬时代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以筹办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活动为契机,集中呈现多年来遵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梳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遵义十年来全市城乡面貌和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让遵义会议精神成为遵义人民最具自豪感、最有引领力的精神支柱。
牢牢把握“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遵义故事。我们将始终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聚焦聚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务,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发出遵义好声音,展现遵义好形象。一是坚持在强化理论武装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开展理论学习、宣讲、阐释、教育,持续强化“理论宣传二人讲”“红色遵义”宣讲、“理来我网”“黔北讲坛”等理论宣讲品牌建设,打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媒体理论宣传宣讲产品,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普及化,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根基。常态化开展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理论研究成果,为讲好遵义故事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二是坚持在涵养文明新风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力选树先进典型,持续打造“醉美遵义城 最美遵义人”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品牌,持续宣传好“时代楷模”黄大发、杜富国先进事迹。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深入开展遵义市“十大文明行动”,不断深化“文明在行动·满意在遵义”活动,推动“两心”融合走深走实,更好地服务群众、动员群众,提升群众文明素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遵义人民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三是坚持在守好主阵地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持续深化遵义媒体融合改革,坚定不移做优“中心”、做强“集团”,扎实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以强信心为重点,精准有效开展正面宣传,策划创作一批影响深入的深度报道、“头条”报道,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切实增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四是坚持在突出人民性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力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和文化企业培育,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创造生产一批彰显遵义红色文化、独具黔北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神文化产品,筑牢遵义人民文化自信之“根”。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长征文化IP,高质量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五是坚持在文旅深度融合中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着力构建“场景+住宿+多业态”旅游小生态圈,进一步在吃、住、行、游、购、娱、康、体、研等方面下功夫,以世界级标准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助力提升“醉美遵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六是坚持在借力优质资源中推动文化对外交流互鉴。坚持借台唱戏,借助各类文化交流推介活动,把遵义优秀文化产品、文旅资源推广到全国、海外。坚持借梯登高,办好“遵义论坛”等涉外活动,促进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传播。坚持借船出海,积极争取中央媒体资源,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向世界讲好遵义故事。
(作者为中共遵义市委常委)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李翼舟/文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新局面,更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效能,增强我国话语传播影响力、中国形象亲和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
全方位展示国家形象。社交媒体时代,以国际受众能接受的表达方式全方位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发出中国声音,壮大“红色”舆论场域尤为重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方式,整合多种平台、媒体、渠道,宣介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走向实践,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提供理念思路和方法路径,让中国故事、中国智慧更加可触达,让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有更广泛、更深厚的情感认同。
提升话语转换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内容转化为应对世界问题的国际话语,推动中国国际形象由“他塑”走向“自塑”,让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广泛传播。强效的国际传播能力必须具备通达、高效的对外话语创造和转换能力,用海外民众听得懂、听得到、听得进的方式和途径,增强文化传播的亲和力,弥合差异,打破二元对立定势。通过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也可以倒逼国内传播方式、话语表达和叙事内容的创新转换,推进融合共生传播理念、内容、方式、方法机制创新,从而更加掷地有声地发出中国声音,形成与中国体量相符的中国声量。
提升国际发声能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提升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转变发声方位、发声角色、发声方式,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向世界阐释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故事,驳斥西方敌对势力鼓吹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霸权论”等错误言论。
打造特色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础支撑。完善话语传播内容,构建中国特色、世界认同的话语体系,要以文化自信为支撑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突出优势和广泛基础,提升思想传播的影响力;要善于生产和提炼标识性概念,围绕气候问题、全球减贫、国际安全等国际治理热点问题设置议题,打造“一带一路”、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际话语标识,推介全球治理三大倡议,传达中国政策主张,先声夺人,引领议题,建立起一套具有明显中国标识的国际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引领力;要顺应“融通中外”的时代要求,以关切传播受众为导向创新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强化受众意识,利用引起受众共鸣的共情传播,提升话语传播的有效性。
构建立体传播体系,奏响“大合唱”。复杂的国际舆论局势和全媒体传播格局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应当形成结构合理、资源集约、协调高效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传播体系。一方面是要着重多元传播主体合作著述,政府、媒体、智库、民间多管齐下,发挥首脑外交和公共外交的定向领航作用,发挥智库媒体的“桥接型”组织作用,发挥民间外交融合共生的文化互构作用,发挥新兴媒体的传播带动作用,融合多元话语主体搭建完整媒介场景;另一方面是要整合各项资源,加强整体谋划,建立部门联动,发挥综合优势。既要重视新闻传播,也要提升新媒体、影视IP等多形态产品生产能力,做到既要理论化,也要生动化。同时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进入海外主流市场。
借力数字技术转型,强化技术赋能。一是借助人工智能做好多语种语料库建设,打破语言隔阂;借助生成式AI不仅能实现多语种的精准翻译,还能生成不同风格的文本和图片、视频等多模态内容,通过生产符合传播受众偏好的话语内容提升话语传播效力,有效促进国际传播。二是利用智能算法,及时捕获掌握世界受众感兴趣的内容,结合国际舆论热点及时有效做出反应,抢占先机推出“爆款”产品。其三是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完善对海外受众的深度调研,对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内容偏好甚至消费习惯进行数据收集和深度分析,在传播内容的生产、分配和流通各个环节实现对传播受众的精准分类,提高国际传播的精细度和精准度。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
曾庆佳/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文化强国提供了理论引领和根本遵循。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的宝贵滋养。高校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面向新征程,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培根铸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大使命。
强化师生主体的主力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强化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教师在具体实践中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率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更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育人的艺术性和吸引力。同时,还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炼就非凡的文化教育理论素养与学术素养,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然于胸,将传统文化内容用新时代的观点阐释出来,从而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成效。
强化学生的内化践行作用。大学生应力求达成新时代好青年能力担当的尽善尽美和追求奋斗的完整圆满,加大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纳和认同度,通过知、信、行,切身体悟,内化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逐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内化过程中赓续民族精神,练就丰富精深的智识与精明正确的辨识能力,秉持着泱泱大风的气度,全力以赴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
强化师生的互动交流作用。文化育人还应丰富师生主体互动交流的载体,建立常态化的师生交互机制。可通过座谈学习、互动游戏、研究讨论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交流和研讨,让大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在讨论中享受获得感,让师生皆成为文化育人的参与者、推动者、贡献者和受益者,从而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发挥校园文化的主阵地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这为建设文明校园,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文化蕴涵指明了方向。
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空间载体相结合,展现学校传承和创造文化的精神。应根据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在楼宇建筑的空间布局上,在校训、校歌、校风等校园文化内涵设计上,在校园“文化墙”“名人坊”等文化景观打造上,创造彰显中华特色人文元素的文化熏陶环境。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具体实践中,可定期举办“国学系列讲座”“传统文化论坛”“校园文化节”等具有导向性的文化活动;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嵌入形式多样的知识竞赛、文艺作品演出、音乐会等活动,有效渗入健康向上的文体竞赛、创新创业、实践实训等赛事,有力融入格调高雅的经典诵读、绘画吟诗、传统武术等项目。
发挥校园媒介宣传作用。坚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文化育人的各个方面和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好报纸和书刊,另一方面要用好新兴媒体和网络空间。应该通过新兴媒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网络时空,创建独具学校特色的校园门户网站,借助“两微一端”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利用微电影之类形式不断推出优秀的歌、词、诗、赋作品,将各种经典史迹鲜活地呈现给大学生,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时代新人的感染力。
深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环节在文化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标所在。
深化课堂教学的承载作用。近年来,高校课堂无一例外地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不仅开设和传统文化有关的选修课,也开设必修课,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知识积累、价值追求等方面的主导地位,深化了课堂教学的承载作用。在教学具体实践中,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应锐意创新、大胆改革,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探索体验式、情景式等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使大学生通过课堂,自觉体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自身品德行为的影响力,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铸就坚韧不拔的家国情怀。
深化实践课堂的体验作用。应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身行为的基本遵循,并大力将其弘扬推广到全社会。大学生的校内实践课堂可根据传统文化的不同类别,建立传统书法练习室、古典绘画临摹室、文学阅览研习室、舞蹈排练实训室等实践实训场所。校外实践课堂可以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文学馆等场所,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感悟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精深文化,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国人的自信。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
深刻把握“七个着力”的科学内涵
黄丽娟 唐洁/文
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深刻认识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七个着力”的科学内涵, 真正把握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展现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气象新作为。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高校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思想、党管文化,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营造昂扬向上的宣传思想文化环境,确保宣传有声音、思政能育人、文化出精品,确保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到让党和国家放心,让人民满意。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进一步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要构建“党委领导,宣传主抓,部门协同,全员有责”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最大限度地引导广大师生满怀激情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贯穿到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体现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以榜样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师生的作用,真正产出更多传递健康生活情趣、积极人生追求和高尚思想境界的作品。
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高校要遵循新闻宣传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夯实宣传阵地建设,努力提高高校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充分报道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中取得的重大成就,生动反映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及时回应师生关切,掌握新闻宣传的主动权,引导师生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肩负着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让一花一草“开口说话”,让一砖一瓦“讲述故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课堂,常态化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用活高校制度文化,实现校园制度的规范功能、约束功能和导向功能。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阵地,高校要主动承担起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责任,进一步加强与文化产业企业的沟通合作,主动融入培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接班人的队伍中,培育更多有思想、有文化、有产出的非遗传承人、艺术工作者、新兴媒体工作者等加入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来。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高校作为人才高地,承载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的多重功能,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文化桥梁的重要作用,研究传播现状趋势,创新传播内容形式,加强对中国政策、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宣传阐释,向世界充分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高等教育,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贡献高校力量。
(作者单位: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23GZGXRW043〕阶段性成果)
加快推进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建设
范培培/文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繁荣兴盛既是国家兴旺发达的象征,也是民族强大振兴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在这一伟大使命的引领下,在贵州这片文化根脉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土地上,贵州人民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守正创新,积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被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其丰富内涵和深刻论述成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在文化理论观点上创新突破,更在文化工作布局上提出了系统的要求,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划定了明确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它不仅是一种思想武器,更是科学行动的指南,为我们做好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建设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在文化强省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要持续加强对这一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自觉将其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
贵州文化资源丰富,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着力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一要“转化”,紧贴时代需求,通过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实现创造性转化,打造贵州独特的历史文化标识和文化品牌,不断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二要“活化”,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活”起来,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注入现代生活,着力传播“多彩贵州”文化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为人们提供有益的思想启迪和强大的精神支撑,提高文化的吸引力。三要“系统化”,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化的“多彩贵州”文化体系,推动文化事业与其他行业协同发展,凝聚成强大合力,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四要“数智化”,通过数字技术推动文化创新,建立数字文化库、在线文化展览,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和便捷性,引入数据智能化,通过数据分析预测文化需求和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