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五)`) }}

发表时间:2024-01-24

来源:贵州日报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融会贯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因此,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分必要且重要。本报约请专家学者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撰写系列理论文章,今日推出第五期。

奋力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

欧阳黔森/文

思想凝聚力量,旗帜昭示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新时代文艺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文艺界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首要政治任务和推动文艺事业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

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保证。我们党领导文化奋进百年历史进程,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在党的感召下,矢志不渝投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作出了积极贡献。

对于贵州文艺界和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增强认同,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弘扬人间正道,追求德艺双馨,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才能推动文艺事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对于贵州文艺界和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民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自觉把坚守人民立场和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统一起来。近年来,贵州文艺界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积极开展“服务乡村振兴”——贵州省系列文艺实践、“到人民中去”贵州省文艺名家志愿服务、圆梦工程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入到基层一线采风,创作了《黔村行记》等乡村振兴系列报告文学,《江山》等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等电影,《化屋的春天》等广播剧,《云中漫步》等歌曲。我们要推出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蕴含着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有力地启迪和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深刻体认我们伟大文明和伟大传统是我们一切创造和工作的根基所在。“第二个结合”所带来的文化主体性的自觉,正在有效转化为新时代作家艺术家的创造主体性。

对于贵州文艺界和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自觉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奋力拿出与时代需求相呼应的才情、见识、勤勉和魄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努力奏响荡气回肠的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当前,全省正在大力实施的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主要是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这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我们要围绕“四大文化工程”,深入挖掘多彩贵州文化资源,从时代大潮中校准航向,从中华文脉中赓续传统,从文明宝库中萃取精华,准备创作电视剧《张之洞》《夜郎春秋》等作品,用绚丽多彩的艺术尽显贵州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明之美。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学习、研究和阐释,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守正创新、奋发有为,站在更高起点和更高水平推动贵州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为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

 

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为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贡献媒体力量

邓国超/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准确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为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贡献主流媒体力量。

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准确把握其强大的思想伟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出了11个方面重大创新观点,对文化建设提出了16个方面战略部署,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关于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巩固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引领了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推进了文明发展新进程,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发展,是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世界性贡献,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对于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巨大思想伟力。我们要从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重大创新观点、战略部署、科学方法、思想体系,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上来,唱响自信自强、团结奋斗的时代主旋律,激励全省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

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准确把握其强大的理论伟力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目标,充分汲取和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情怀,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展现出强大的理论伟力。

鲜明的科学性。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以及“七个着力”等重要要求,这一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鲜明的人民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改革发展历程,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主线,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坚定的人民立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

鲜明的开放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延续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品格,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注重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与借鉴,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也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

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准确把握其强大的实践原则、实践经验和实践指向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科学指引,充分展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大的实践伟力。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这一目标定位的具体要求上来,聚焦首要政治任务,围绕新的文化使命,深入贯彻“12345”宣传工作思路,深入践行“深挖、提炼、扩面、广传”工作方针,高质量推动党报党刊提质、党网党端提速、融合传播增效,持续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构建“事业办产业、事业与产业良性互动、产业反哺事业”良性互动机制,推动“两分开”“两加强”迈上新台阶。要按照“新媒体开路、传统媒体跟进、新老滚动、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融媒体传播打法,做好报刊网端互动,推动文化精品力作“泉涌”,为我省推进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实现“思想引领力强、舆论影响力强、文明塑造力强、文化竞争力强”,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贡献主流媒体力量。

(作者为贵州日报报刊社社长)

 

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

陈磊/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基于其文化遗产、价值观念和艺术表达所展现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和最丰富的文化之一,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资源,以增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深度,更是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象征和核心价值。一是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携带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和谐、道家的自然、法家的秩序等,这些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中,它们不仅历经千年仍影响着民族心态和社会行为,也在现代社会为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国策决策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框架。二是塑造民族性格与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中国人民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的关键因素,它通过历史故事、传统节日、文学艺术等形式,传递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精髓,影响着中国人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态度和行为。三是国家安全与科技发展的智慧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文化层面发挥着作用,在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等领域也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它的平衡思想、顺应自然的原则等,为中国在面对复杂国际局势和科技挑战时提供了独到的见解和策略。四是民族情感的共鸣与凝聚力。传统文化在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和情感共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故事等,不仅强化了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增强了社会的向心力和稳定性。五是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价值观,如忠诚、孝道、谦卑和创新,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社会中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些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为面对未来的挑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与创新源泉。一是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不仅要求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将其与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以达到更有效的组织管理和社会治理。二是文化根基的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在塑造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念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国家在面对全球挑战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解决方案。三是创新的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不仅在文化领域内激发创新,更在经济、科技甚至政治领域内产生深远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社会凝聚力与认同感之源。一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其教义和价值观在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平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二是民族认同感的加强。在全球化的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国民的民族认同感至关重要,不仅使国民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感到自豪,也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成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文化独立的重要力量。三是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的包容性和谐思想为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之间的和平共处提供了基础,也为中国在处理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国际交流与影响力之窗。一是国际形象的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是构建中国国际形象的关键要素,展示了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不断加深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软实力和吸引力。二是文化外交的角色。通过文化交流,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更加紧密和谐的关系,不仅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和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全球影响力的扩展。通过参与国际文化合作项目、举办文化节日和展览,中国正在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介绍给全世界,这种文化的传播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本文系2023年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红色文旅研究中心项目〔HSWL23Y26〕阶段性成果)

 

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特质

杨正军 宋梅/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提出的明确要求,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本色,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成功之道,是党永恒的价值底色,也是党的文化思想的价值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对新时代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战略部署和协调推进,充分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启航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答好新时代文化发展方向的“必答题”,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绚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投身实践中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了解人民文化需求、虚心向人民学习,不断挖掘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思想智慧“富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用情书写时代、歌颂党和人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尊重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也是文化强国建设主要的依靠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启航新征程,必须动员人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原创能力,引导人民将个人奋斗自觉融入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引导群众在文化创造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充分发挥文化服务社会、引领风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热情,激发人民群众的无穷力量,释放人民群众的无限创造活力;发挥不同群体在文化建设中的智慧和改革创新能力,形成各类文化人才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优秀文化作品充分涌现的生动合力局面。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从人民文化需要满足的现状出发,更加注重为人民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启航新征程,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人民在思想理念、道德观念、理想信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感悟社会主义显著优越性;要弘扬革命文化,使人民群众在了解革命历史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深厚的文化土壤滋养中华儿女做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和底气;要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坚持推陈出新,温润人民心灵、彰显人民立场。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23GZGXRW038〕阶段性成果)

 

把握“两个结合”深入推进文化“两创”

杜凯/文

“两个结合”与文化“两创”,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重要的原创性思想,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中,“两个结合”与文化“两创”各有侧重,但具有天然的互通共融关系。必须既从中国实际出发,又洞察世界和时代大势,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才能更好地互融共进。

“两个结合”是新时代新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以“两个结合”提出为标志,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等原创性观点和标识性概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观点的集中表达。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走“结合”这个必由之路。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坚持“两个结合”,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文化“两创”是新时代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盼。文化“两创”意味着我们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努力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是文化的旗帜、方向和灵魂,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优秀文化,是文化的土壤、基础和血液,是“根脉”。新时代新文化建设坚持“魂脉”与“根脉”统一,才能提纲挈领。“两创”是守正创新的“两创”,这要求创造性转化必须有方向,创新性发展必须高质量。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文化“两创”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相辉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拓展、重构和超越。

“两个结合”与文化“两创”融通共进的新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要推陈出新,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两个结合”是文化“两创”必须坚持的基本原理,文化“两创”是“两个结合”的贯彻运用。“两个结合”与文化“两创”融通共进,才有思想解放力,才有文化创造力。新时代的文化“两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部分。在具体实践路径上,做好文化“两创”工作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实现“两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把文化“两创”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过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现代化,从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作者为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一审: 胡晨

二审: 倪淑琴

三审: 熊莺

四审: 孔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