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四)`) }}

发表时间:2024-01-17

来源:贵州日报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融会贯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因此,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分必要且重要。本报约请专家学者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撰写系列理论文章,今日推出第四期。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

张云泓/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这充分说明,只有尊重人民,心中装着人民,服务人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够真正做到“方向明”“主义真”,才能够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立场的体现,才能够自觉回答好“人民之问”,才会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否站稳人民立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否坚守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价值取向,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把人民立场旗帜鲜明地扛在肩上。只有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政治方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哲学社会工作才具有社会意义和体现自身价值。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不负时代使命。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它忠实地代表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下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

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充分表达人民心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初心,必须以人民为出发点,关注人民的需求和期待,从人民实际出发,找准研究的切入点和方向。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让理论成果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把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党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与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在研究理论问题、回答时代问题、解决实践难题中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气时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真正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为人民创作,为人民立言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等,突出主攻方向,在找问题、解对题、答好题上狠下功夫,既讲“怎么看”,更讲“怎么办”。要在理论研究上多出成果。要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贵州的生动实践,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开展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实践力度、情感温度的研究,努力推出一批能够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标志性成果。要在服务发展上多献良策。瞄准事关贵州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课题,如“四新”“四化”“六大产业基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深入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围绕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如何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深入开展研究,拿出更多思想分量足、对策建议高、价值含量大的咨政建议。要在为民造福上多作贡献。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做到群众的困难在哪里、渴盼在哪里,就把工作做到哪里,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民生事业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拿出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对策建议,以实际行动推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作者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正确把握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政治性时代性人民性

徐锡广/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如何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笔者认为要正确把握、时刻凸显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政治性、时代性和人民性,始终做到与党同心、与时俱进、与民同乐。

与党同心,永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政治性。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文艺事业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壮丽征程中,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成果,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道路。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个结合”,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民需要文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文艺工作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有机组成,文艺工作者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光荣使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牢牢把握文艺工作的政治属性,准确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双创”原则,始终在党的文艺路线和政策指引下进行艺术生产创作,确保与党在思想上同心、在政治上同向、在行动上同行,用有思想、有情怀、有风骨的艺术精品,诠释“我自岿然不动”的坚定信念和“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文化自信。

与时俱进,永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一论断准确把握文艺与时代的辩证关系,深刻阐明文艺在展现时代精神、推动时代进步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文艺要去感应时代、引领时代、反映时代、奉献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纵观古今中外,文艺创作只有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共鸣,才能具有旺盛生命力。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我们文艺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价值观层面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在认识论层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方法论层面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娴熟运用,在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中去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切实做时代的“在场者”和“记录者”。贵州文艺工作者要立足多彩贵州后发追赶、精彩蝶变的具体实践,深入发现、表现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用精品力作全方位全景式呈现贵州山川巨变的时代图景,描绘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贵州缩影。

与民同乐,永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和鲜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文艺和文艺工作都提出过一系列战略思想和决策部署,但一以贯之的,是突出人民在社会主义文艺中的根本地位。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不断创作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秀作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作品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改革发展之基,坚持以“创作”为中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崇德尚艺,守正创新,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对贵州演艺工作者而言,要用好黔中大地“自然珍宝”“文化瑰宝”两个宝贝,着眼以文化民、以文育民、以文富民、以文惠民,自觉在贵州人民的质朴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诗情画意,努力在扎根人民中创作出更多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确保上有顶天立地的扛鼎之作、高雅艺术,下有铺天盖地的惠民之作、普及文化,使之充满贵州人文精髓、富有贵州人文神韵、彰显贵州人文气质,为时代放歌、为人民起舞,主动担当起文艺工作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时代使命。

(作者为贵州文化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红敏/文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之中,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要坚持把法律的规范性和引领性结合起来,聚焦道德约束不足、法律规范缺失的重点领域,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高度契合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行各业各项规章制度、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的制定与实施中,融入各种礼仪制度和各种纪念庆典活动中,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民群众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牢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

覃爱媚/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筑牢了坚强的“思想堡垒”,但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仍然存在,而且斗争将更加激烈,更加隐蔽,思想之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面临着愈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我们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以提高抵抗风险挑战的“思想定力”,守牢思想防线,确保党永远不变质,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保驾护航”。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定盘星”。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对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精准定位,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新的文化使命,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定盘星”。习近平文化思想既确立了文化建设的目标方向,又对文化工作作了全盘部署,提出了“七个着力”的具体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性,是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为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文化强国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按照“七个着力”的要求,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局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现代文明建设的“助推器”。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百花园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瑰宝,具有显著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繁荣发展,必将极大丰富和发展世界文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牢牢掌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加速推进世界文明发展进程。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2KY0317〕成果)

 

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积极作用

王迪/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新篇章,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引导功能、文化育人功能、人文关怀功能和精神激励功能。

充分发挥政治引导功能。要通过持续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政治引导作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全省上下更加自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牢牢把握“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精神内涵和核心要义,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策部署,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要着力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引导全社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持续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文化育人作用,紧扣“四新”“四化”主战略、“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开展形势政策宣传、工作成就宣传,创新工作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坚决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营造积极向上、勤劳敬业、创新创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要注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传统优势与新技术深度融合,积极整合报纸、网络、移动端、数字屏等媒体资源,创新“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在互联网上努力提升宣传内容品质,精心做好重大主题网上宣传,形成多层级、全覆盖的主流媒体传播矩阵。要积极关注青年创业者、自由职业者、新兴产业从业者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善于运用时尚元素、话语体系,增加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功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开展工作,充分体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人文关怀。要注重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健全干部联系基层、党员联系群众的工作制度,畅通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既要提高工作的影响力、说服力,又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既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关心人,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诉求表达,切实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要注重建立社会心态预判机制,高度关注重大事件、重大舆情等社会事件,及时研判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发生和演变,结合各行各业的工作特点,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工作预案,在教育、引导理性健康的社会心态上下先手棋、打主动仗。

充分发挥精神激励功能。通过持续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精神激励作用,讲好身边的榜样故事,进一步激发见贤思齐的正能量,焕发团结奋进的精气神,面向各行业、各领域培育和选树先进典型、模范事迹,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用好先进人物“活教材”,引导各行各业自觉把个人成长、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火热实践,汇聚成争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后发追赶者、典型实践者、创新探索者的强大精神动力,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本文为省社科规划课题〔22GZYB48〕、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2020-011〕阶段性成果)

 

文化自信增亮“村超”色彩

韦明顶 于开锋/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化自信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是坚强支撑,更是推动“第二个结合”的强大精神动力。2023年,贵州因“村超”而出圈,又因民族文化而出彩,线上大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流量。贵州“村超”流量经济背后,是乡村文化自信自强的根本性体现,是新时代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的生动实践,对加快推进乡村文化自信自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增强文化认同感,培育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对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乡村文化自信离不开村民对所处的文化环境抱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认同。只有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才能有对实现乡村文化价值的自信心。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村民逐渐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引导村民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促进文化热爱情感。村民对文化有了情感寄托,才能促进其对文化的热爱,从而才能对所处的文化环境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要烘托鲜明的乡村文化场景,深挖乡村文化的历史渊源,经常性举办地方文化活动,发挥乡贤的作用,传播地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村超”出圈,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更加出彩,在这一背景下,要进一步增强乡村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发展乡村旅游,不断改善民生,从而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进乡村文化自强。立足乡村实际,突出文化特色。在贵州“村超”现象中,黔东南州众多的传统村落是支撑其“出圈”的沃土,实现乡村文化自强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量其优势、特色和不足之处,从而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鼓励村民参与乡村文化活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村超”火爆的背后是通过赛事传递出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情感价值,我们在“村超”赛场上经常看到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碰撞、结合,不仅给游客带来精彩的足球比赛,更是文化盛宴。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无论是“村超”还是“村BA”,都是乡村特有的文化火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视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创新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实现乡村文化自强。体育比赛作为一种有力抓手,最终目的还是以此来引领乡村文化振兴,要依托当地自身条件,尊重历史文化渊源,注重文化的原真性保护,在这一基础上实现文化创新创造才能经久不衰,从而实现文化自强。

(作者单位分别为:安顺学院旅游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本文系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23GZGXRW114〕阶段性成果)

一审: 胡晨

二审: 倪淑琴

三审: 熊莺

四审: 孔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