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三)`) }}
来源:贵州日报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融会贯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因此,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分必要。本报约请专家学者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撰写系列理论文章,今日推出第三期。
自觉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杨未 / 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行动纲领。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自觉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方面,融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教学全过程,扎实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价值塑造上下功夫,让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立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坚持党的领导,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要坚持党旗领航,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凝聚价值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把感恩之心转化为忠诚之志、维护之行、奋进之力,筑牢铸魂育人之基,浇灌理想信念之花。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头脑。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团日、校园讲座讲坛等强化理论阐释引导。发挥校园媒体矩阵聚合作用,创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宣传、大宣讲活动,丰富学习形式,拓展学习载体,延展学习路径。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和理论性阐释,切实增强青年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能力培养上下功夫,让青年学生的能力素质“强起来”。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体”就是对文化建设、文化、文明的本质概括,“明体”就是深化了“对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之“用”,是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工作的实践路径、方式方法等,“达用”就是明确了“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实现了体与用、理论与实践、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融会贯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能力培养上下功夫,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当下,面对世界复杂局势,立德树人的使命更光荣、挑战更严峻。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守正创新,运用好“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全面把握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紧扣科教兴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主动融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支撑,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核心,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五育并举育人机制,着力培育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有志青年,博学笃行、知行合一的有识青年,拼搏创新、苦干实干的有为青年,崇德修身、明德至善的有德青年,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把聪明才智转化为生产力,聚焦“四新”“四化”重点领域,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贡献青春力量。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知识传授上下功夫,让青年学生的学识学问“富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代青年学生是在物质生活条件较为丰富、精神生活空间更加广阔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更加自信自强,同时也存在阅历不够、涉世不深,从自身角度、理想状态来认识世界、看待社会、理解人生,特别是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和鱼龙混杂的社会现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自觉肩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文化引领”工程,主动融入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拓展阳明文化、红色文化研究新领域,办好《阳明心学导论》等特色课程,强化文化知识传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赓续文脉传承,厚植文化自信,引导青年学生把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学习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形成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热实践中,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青春赛道上跑好“接力赛”,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作者为贵州大学党委书记)
坚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
战勇 / 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高校担负起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任务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高校要从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重大创新观点、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蕴含的科学方法论、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要围绕凝心铸魂、筑牢根本,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持续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内化转化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阐释注重转化运用,宣传宣讲力求入心见行。要以巩固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为契机,着力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感悟思想伟力。
始终坚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摆在首位。着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保证。高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必须准确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就必须充分发挥党在高校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就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守牢高校这个宣传文化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坚决践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着力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七个着力”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明确要求。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切实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将意识形态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引领力,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要树牢“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的思想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安全的忧患意识,进一步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
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渠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充分发挥好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主体地位,持续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道路、传承中国精神,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用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党的创新理论,去教育学生、涵养学生、启迪学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站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政治高度,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抢占思想引领的舆论高地,引导教育青年学生树牢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文化育人不断提质增效。习近平文化思想将“第二个结合”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指出“第二个结合”内蕴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阐释“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与独特价值,揭示了我们党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深刻把握。坚持“两个结合”,必须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持续激发人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历史主动性。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更加注重以文育人、凝心铸魂的实效。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建设一系列文化场馆,形成一系列文化品牌,创作一系列文创产品,建设一系列传播平台,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在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中展现高校担当。要创作具有正确价值导向、广受师生欢迎的文化作品,凝聚师生奋进新征程的思想基础。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深化“四史”学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州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升文化育人质效。
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走深走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围绕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全国、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落到实处。学习推广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四下基层”经验,推动宣讲全覆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利用国际合作办学、“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载体,着力加强文化国际传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坚持抓好新媒体平台管理,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正能量,加强舆论引导和监测,抵制杂音噪音,积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努力在铸魂育人、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作者为贵州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充分发挥校史和红色文化育人功能
何志旭 / 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遵义医科大学作为一所传承红色基因、扎根革命老区的省属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感受教育技术和方式方法跃升迭代外,愈加感受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为此,学校将在文化育人上深耕细作,持续发力,为努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做出更大贡献。
高度重视文化力量,树牢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医学始终是人学,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带着深深的人文关怀。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上,除了对其“术”的培养外,必须注重对其“德”的塑造,而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就是文化育人。当前,教师们在从教过程中,绝不能仅限于“授业”和“解惑”,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指导,更要着力于“传道”。如何让医学回归人学,如何让医学依然充满人文情怀,就得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在文化育人上,有很多路径可以探索。当代医学教育如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从而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挖掘的内容。同时,医学史、建校史、变迁史、红色文化等,都可以成为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树牢用文化铸魂育人的教育理念,不断助力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
充分运用校史资源,增强“三全育人”的历史主动。文化育人可以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医学史等诸多载体实施,结合当前各个学校的实际,充分运用校史资源就是一个有力的切入点。遵义医科大学从1947年建校至今,已有76年的历史。在这76年的建设发展中有太多值得追随的先辈、学习的榜样和传承的精神,也有很多亟待挖掘的历史史料。创建者王布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服从党组织安排,创建了大连医学院;中国人民军队和新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的沈其震,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殚精竭虑建设大连医学院;魏曦、吴汝康、张毅等一大批先辈们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光辉的历史,这些都是学校弥足珍贵的财富。陈荣殿教授那句“宁愿让学生在我身上‘千刀万剐’,也不让他们在病人身上错一刀”至今依然激励着广大师生一路向前。每一所学校自身都有着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校史资源,我们要做的就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竭力将这些校史资源用好用活用足,让校史“活起来”“动起来”,充分发挥出校史育人的功能。
大力传承红色文化,增强启心明志的战略定力。遵义医科大学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西迁于“三线”建设时期,扎根于革命老区,从创建、变迁、发展各个时期,始终传承着红色基因。学校除了自身厚重的历史外,还有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要进一步系统梳理和总结提炼,不断提高红色文化与医学教育的耦合度,把红医文化融入医学生的思政教育。同时,立足当地,把学校独有的红医文化与遵义的红色文化有机融合,把红医文化向纵深拓宽。比如:在遵义,“红军菩萨”龙思泉的故事,就可以纳入思政教育内容,并通过开展现场教学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在湄潭,浙大西迁是“文军长征”的典型,彰显了高校传承红色文化的气魄。同时,革命年代,浙大医学院创始人王季午在贵州从医从教,这些都镌刻着红医的底色。在全校大力开展红色文化育人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要首当其冲,扛起重任,通过思政教育、教改项目、科研课题等,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传承和发展上开新局、出新绩,其他学院也要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在校地融合、东西部协作共享红色文化资源上做出有效探索。
积极推进文化育人,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牢牢把握文化自信的战略导向。学校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历史的传承和发展,彰显于用文化育人达到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效能,体现于人才培养的效果,学校要以党建为引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守正创新;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在医学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文化育人,让医学生对“现代医学不只是为了解除病痛而存在,而是跃入了恢复健康、维护健康、增进健康的更高境界。”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牢牢把握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要切实抓好医学人才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在其“立志”和“砺志”上下功夫,通过文化的浸润来帮助学生立志,厚植家国情怀,帮助其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作者为遵义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在勇担高校文化育人新使命中持续发力
石培新 / 文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高校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在全面抓好高校文化育人的重点任务上持续发力。
持续在文化铸魂上发力,让高校成为锻造理想信念的熔炉。高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高地、研究高地、传播高地,肩负着不断增进青年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崇高使命。高校推动文化育人,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启智润心,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通过构建学校党委“带头学”、院(系)党组织“对标学”、基层党支部“跟进学”、师生党员“干中学”“四学联动”理论学习模式,切实推动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通过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细化为推进贵州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实际举措;通过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要建强课堂主渠道,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吸引力和说服力,完善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覆盖所有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通过纵深推进“三全育人”,创新实践育人载体,强化队伍保障,持续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下理论之根、开出信念之花,结出信仰之果。
持续在文化引领上发力,让高校成为壮大主流舆论的高地。文化对舆论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加强文化引领,传播正能量,是高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高校要牢牢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从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舆论阵地和导向管理,把好政治关、导向关、内容关、安全关,建立健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制度措施,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网、端、微、屏、报、刊、号等全媒体平台,用正面的主流舆论和优秀文化鼓励师生;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讲好学校发展故事。持续做好学校各类文化育人宣传专栏的建设,同时,探索落实联动新机制,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实现内宣和外宣同向发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同频共振,持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汇聚高校力量。
持续在文化传承上发力,让高校成为涵育中华文化的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校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就是要把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贯穿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持续在加强以育人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深入推进校园文化提能增效行动,努力打造精神文明高地、文化强国要地,以持续的高质量文化供给、春风细雨般的文化浸润,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坚定师生的文化自信。高校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持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创新能力,提升文化教育实效;要持续构建富有大学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在充分挖掘贵州教育史和文化资源,梳理贵州千年教育史脉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好贵州教育史馆等文化阵地的育人功能,做到以文化人、文化育人,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人文社科类二级院系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动文化创新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持续在文化浸润上发力,让高校成为滋养文明风尚的沃土。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开展文化育人,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激发校园文化的认知导向、心理调节、人格塑造功能。加强对校园精神的培育,发挥大学校训、校史、大学精神的育人作用,推动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大力推动校园文化活动推陈出新,建立健全适应新媒体要求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策划开展更多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陶冶、滋养。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要以创建全国文明校园为契机,将文化育人纳入文明校园创建的全过程,统筹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书香校园建设,不断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参与到文明校园的创建和成果巩固深化工作之中来,让文明之风深入校园,让校园成为滋养文明风尚的沃土。
(作者为贵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