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贵州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贵州省2024年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 }}

发表时间:2024-12-10

 

图片

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12月10日(星期二)10时举行贵州省2024年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生态移民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徐敏,省生态移民局宣传信息处处长李吉峰,省生态移民局搬迁安置处副处长乔桥,省生态移民局后续发展处三级调研员王辉永出席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以下为发布会图文实录。

 

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龚文静: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贵州省2024年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有关情况。

 

我们邀请到省生态移民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徐敏向大家作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生态移民局宣传信息处处长李吉峰,省生态移民局搬迁安置处副处长乔桥,省生态移民局后续发展处三级调研员王辉永,他们将共同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下面先请徐敏副局长介绍相关情况。

图片

 

省生态移民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徐敏:

 

向上滑动阅览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贵州易地搬迁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今年以来,我们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系列决策部署,以改革创新举措持续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在就业增收、产业发展、社区治理、监测帮扶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下面,我主要围绕今年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推进情况,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一、持续健全完善机制体制,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按照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的完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机制的目标要求,建立了贵州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和协调推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持续推动部门和地方落实好《关于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大型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全省生态移民部门坚决扛起政治责任,认真履职尽责,争做移民事业的奉献者、移民发展的推动者、移民利益的维护者。2024年,3个市(州)因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获得了省政府激励表扬。

 

二、聚焦巩固搬迁脱贫成果,切实推动后续扶持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我们始终紧紧围绕“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扎实有效推进后续扶持重点工作。

 

一是抓实就业增收。

 

通过加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强化技能培训、支持就业帮扶车间可持续发展等方式,为搬迁群众外出务工、就近就业创造条件。同时,采取建设零工市场、增加公益性岗位、鼓励创业等措施,千方百计为搬迁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增收。截至第三季度,全省搬迁劳动力就业96.38万人,就业率96.1%,同比分别增加1.07万人、0.31个百分点。

 

二是抓实产业发展。

 

进一步强化后续扶持项目谋划、组织实施和跟踪管理,确保产业项目尽早投入使用、发挥效益。今年,各地申报实施的后续扶持项目807个,其中产业项目250个,带动搬迁群众就业6717人。

 

三是抓实社区治理。

 

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全面推广“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模式,在全省953个安置社区(村),落实了社区(村)干部0.59万人,楼栋长1.4万人,明确社区治理的规范和标准,推动治理水平大幅提升。

 

四是抓实监测帮扶。

 

推动《健全防止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性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方案》落实,对全省未消除风险的0.9万户3.74万搬迁群众,通过产业帮扶、特困补助、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五是抓实项目储备。

 

建立完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三张清单”,已储备一年期、两年期和五年期项目1810个,各地谋划的项目中,更加注重向生产性、生活性产业项目倾斜,增强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能力。

 

三、以改革创新举措,持续破解融入新型城镇化中的难点问题

 

聚焦工作中面临的新困难新问题,着眼长远、探索创新,凝聚改革共识、注重改革实效。

 

一是着力破解新增人口住房困难难题。

 

持续指导各地落实好全省易地搬迁人口新增住房保障政策,加强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优化住房租赁补贴申请手续和程序,引导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选择适当的补贴方式,提高保障效率。

 

二是着力破解资源盘活难题。

 

在迁出区方面,联合省烟草部门印发《关于发挥烟草行业优势助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依托烟草行业体制优势和产业优势,推动部分迁出区土地资源盘活,拓宽增收渠道。在安置区方面,印发《贵州省发展壮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集体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探索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盘活闲置资产,发展壮大安置社区集体经济,用发展的路径来解决面临的新难题。

 

三是着力破解“一老一小”公共服务难题。

 

聚焦“老有所依、幼有所育”问题,探索“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工作机制,通过整合民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力量,着力破解搬迁家庭年轻人因照看“一老一小”不能外出就业的难题。

 

今年以来,贵州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们申报的威宁县《四方共建“零工市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进城就业难题》入围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主动担当作为,推动搬迁群众实现更加稳定、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就业增收,加快推动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

 

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龚文静:

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图片

 

图片

人民网记者:

 

要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融入新型城镇化,最核心和最关键的是要让搬迁群众有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来源,请问贵州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图片

 

省生态移民局后续发展处三级调研员王辉永

 

向上滑动阅览

 

谢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贵州大力实施“六六就业稳岗计划”,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务工收入。易地搬迁群众的稳岗就业和促进增收工作,也主动融入到了这一大局之中,不断拓展就业服务宽度,延伸就业服务深度,分层分类促进就业增收。

 

一是主推劳务输出。

 

我们为返乡的搬迁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提供岗位信息;采取多种方式,为外出务工的搬迁群众返乡和返岗提供服务。截至目前,搬迁劳动力省外务工47.71万人,占搬迁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49.51%。

 

二是主打就近就业。

 

印发《关于支持易搬社区就业帮扶车间可持续发展的通知》,明确支持就业帮扶车间可持续发展的10条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各地培育发展帮扶车间,吸纳难以外出务工的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截至目前,全省各类吸纳有搬迁群众就业的帮扶车间共1437个,吸纳就业16.5万人,其中搬迁群众2.49万人。

 

三是主攻技能培训。

 

我们积极推动在大型易地搬迁安置区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拟于2025年在全省支持建设16个就业培训基地,为提高搬迁群众就业技能创造条件。今年以来,全省搬迁群众累计培训1.74万人次,其中技能培训1.59万人次,创业培训0.15万人次,有力促进了搬迁群众更高质量就业和更稳定增收。

 

四是主抓兜底保障。

 

针对就业困难家庭劳动力开展精准服务和跟踪帮扶,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进行合理统筹,个性化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推动实现就业。截至目前,已兜底解决易地搬迁家庭6.34万人就业。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图片

图片

新华社记者:

 

据了解,贵州在全省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开展了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排查化解工作,能否介绍下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

图片

 

省生态移民局搬迁安置处副处长乔桥

 

向上滑动阅览

 

谢谢您的提问。工作开展以来,围绕易地搬迁安置区是否存在住房质量安全、地灾隐患、新增人口导致住房紧张、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脏乱差等情况,我们开展了全面排查,全省共收集搬迁群众急难愁盼各类问题365个,通过锁目标、压责任、定措施、促实效,推动问题整改,努力提升搬迁群众满意度。

 

一是开展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美化居住环境。

 

加大对安置区杂物乱堆、污水乱排、飞线充电等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进行排查清理和集中整治。如丹寨县金泉街道组织开展每周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定期组织街道志愿服务队,对摊点乱摆乱设、垃圾乱推乱倒、野广告乱贴乱画等不文明现象进行排查整治,以“管”“疏”“育”等举措,建立起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改善人居环境。

 

二是帮助搬迁群众,破解新增人口住房紧张问题。

 

大力推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五部门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新增住房需求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地落实,将符合条件的搬迁家庭纳入安置地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通盘考虑,实行常态化、制度化管理。同时,各地持续推进安置区产业和就业发展,通过拓宽增收渠道,保障搬迁群众稳定就业,促进搬迁群众自我发展,以提升搬迁群众自我解决住房需求的能力。

 

三是完善“一老一小”公共服务,解决年轻人外出务工后顾之忧。

 

统筹各种资源在全省安置区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开设四点半课堂,开办社区食堂,推行教育辅导试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等,让搬迁群众子女得到更好地教育和辅导,让老年人的照料保障更加到位,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更加安心。

 

四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安置社区物业服务管理,提升社区管理水平。

 

对全省还未开展物业服务管理的800人以上大型安置区,通过社区领办、市场引入等形式,提供保洁(保绿)、秩序管理、设施设备维护等基本物业服务。对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老化、损毁、缺失等情况开展查漏补缺,及时补齐短板,开发或补贴保安、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如岑巩县投入资金,开发保安、水电等专业人员,为安置社区提供日常服务。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图片

图片

贵州日报记者:

 

搬迁群众从农村搬到城镇,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变革,请问贵州在强化安置社区治理效能,引导群众移风易俗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图片

 

省生态移民局宣传信息处处长李吉峰:

 

 

向上滑动阅览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们在持续抓好搬迁群众就业增收的同时,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不断推动搬迁群众能力素质、道德修养、文化素养提升,切实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推行积分制管理,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

 

当前全省许多安置社区通过“积分奖励”的方式,激发搬迁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让搬迁群众成为社区建设的主角,提升搬迁群众讲文明、树新风的意识,让乡风文明成为时尚。如,罗甸县古镇家园社区用“文明兑换积分”的方式,利用多样化的志愿活动,着力在教育引导、文明实践、培育良好习惯上下功夫,帮助搬迁群众转变观念,并形成家家不甘落后、户户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二是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

 

目前,全省大多数安置社区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环境卫生整治等移风易俗有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中进行明确,引导搬迁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让移风易俗有规可依。如,贵阳市安置社区由居委会牵头,组织搬迁群众参与制定《村规民约》和《红白事宜办理实施细则》,帮助建设红白理事场所,成立红白理事会,真正把移风易俗工作做实在群众心坎上。

 

三是广泛开展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对在移风易俗方面做得好的个人或家庭进行激励表扬,让搬迁群众从“旁观者”逐步转变为乡风文明的“参与者”,吸引更多的搬迁群众积极参与到移风易俗中来。如,安顺市各安置社区在抵制高价彩礼、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家庭,颁发荣誉证书和给予物质奖励;安置社区根据乡风文明建设情况,每年评比一次,评出“文明家庭”“卫生家庭”“爱亲敬老”“身边榜样”的先进典型。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搬迁社区中活起来。

 

每逢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各个安置区都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还充分利用“四月八、六月六、端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搭建交流平台,展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激发传统文化的创造力、生命力,促进民族大团结大繁荣。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龚文静:

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会后与省生态移民局联系,作进一步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四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编辑:张  迪

审核:李   蓓、王利环、安轶伦

审发:吴政权、胡亚妮

一审: 杨娅

二审: 汤成伟

三审: 李蓓

四审: 吴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