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以共产党人“心学”写好党性教育的大文章——《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出版`) }}

发表时间:2024-11-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为阳明心学的诞生地,贵州省在推动阳明文化转化运用特别是探索如何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上主动领题、积极破题。2021年,贵州省委宣传部批准成立国内首个省级“心学”专题新型特色智库——贵州大学中国共产党人“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端智库(以下简称“心学”智库)。2023年,统筹全省上下实施“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等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大力推进理论研究、集成出版、传播推广、文艺创作等工作,积极回答好如何推进阳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课题。为了更好地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高度来理解建构共产党人“心学”的逻辑框架和意义,贵州省委宣传部依托“心学”智库,联动哲学、马列·科社、党史·党建等省内外专家团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全力推出有分量的成果。2024年,“心学”智库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郝立新主编的《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为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厚内涵和新的文化生命体建设规律的认识,发出贵州共产党人“心学”研究高地的声音,在贵州省委宣传部指导下,在贵州大学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智库积极谋划,邀请学界专家齐聚一堂,举办“‘第二个结合’与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理论研讨会暨《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新书发布会”。

  会上,贵州大学领导和《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一书主编、编辑首先对成立智库和《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一书的基本情况做了介绍。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教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七个聚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作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第二个结合”思想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彼此成就,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是我们的共同任务,更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既要重学习,也要重实践。贵州大学始终把学习研究阐释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在获批“心学”智库后,学校支持智库秉承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理念,探索以有组织科研模式推进基础文科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积极发挥新型特色智库的价值倡导、人才培养和决策咨询职能,产出一系列高质量学术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要进一步从“两个结合”视域出发,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和思想精华中去深入研究阐释这一重要命题,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各位专家的关心帮助下,在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心学”智库首席专家郝立新教授带领智库团队编辑出版了《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该书力求从共产党人“心学”提出的重大背景、为何要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共产党人“心学”以及如何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共产党人“心学”等方面,系统阐明了共产党人“心学”的理论内涵及重大意义,深化了我们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厚内涵和新的文化生命体建设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中国共产党人“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端智库首席专家郝立新教授: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党员之“心”的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立党之本在于立心。从党的初心使命到伟大建党精神的赓续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不开中国历史文化的土壤,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融通与贯通,正是新时代为党“立心”的正确途径。要对传统心学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转化为“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党性修养”的学问,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是与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价值观念相融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文化底蕴,滋养了共产党人深沉执着的信仰。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这些论述为我们修好共产党人“心学”指明了方向。《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一书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高度,着力阐释为何要把党性教育称之为共产党人“心学”这一重要理论问题。该书坚持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首先从历史逻辑角度阐述了共产党人“心学”的思想史和实践史,考察了共产党人“心学”对马克思主义党性教育思想的传承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对红色精神的赓续发扬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修炼和实践“心学”的历程。其次,从理论逻辑角度阐述了共产党人“心学”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展示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最后,从实践逻辑角度说明党性教育如何与“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知行合一”有机结合,使广大干部群众能更好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做到“三严三实”。

  人民出版社政治一部副主任、《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责任编辑刘敬文表示:共产党人的“心学”,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之学,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正心修身的思想,并赋予其鲜明的党性内涵及特征,对我们党通过伟大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一书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对与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相关的党性教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精神信仰、时代使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提高党性修养。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修好共产党人“心学”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是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的重要实践。第二,将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解读具有权威性、可读性。第三,将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梳理了各个历史时期红色精神与“心学”的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指导意义。第四,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但让党员干部了解党的理论的形成发展历程,而且为其提供了在具体工作中提高党性修养的抓手。

  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一书,并围绕修好共产党人“心学”这一重大命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谈道:“心学”这一概念可从狭义与广义两个维度进行解读。狭义上,它特指党员的党性修养,涉及领导干部及党员干部的“心”之问题。从哲学视角审视,物质决定精神存在,进而决定意识。精神意识与行为之间存在一个中介环节,即“心”,无论是称之为精神、意识还是思想观念,均需转化为一种“心”的形态,以直接影响行为或实践行动。因此,在哲学层面上,心学具有其理论基础,此为狭义的心学理解。广义上的心学,例如“不忘初心”,直接将“心”定位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使命;“两个维护”与“两个确立”强调维护“核心”的重要性;“凝心聚力”则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集体意志;“坚定信心”体现了我们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能力与信念。此外,“养心性”“正身心”以及“历史耐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诸多挑战面前,保持历史耐心显得尤为重要——都是广义心学的组成部分。

  《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一书选题好、框架好、观点好,系统梳理和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共产党人“心学”的有关重要论述,为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努力。同时,也抓住了当前党员和领导干部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四种危险”)的本质——“心态”问题,并从共产党人的“心学”视角提供了解决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认为:《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是一部内容丰富且完备的作品。在当前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研究中,该书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深刻地理解了传统文化,特别是阳明学,并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党性教育实践有着深入的洞察,将这两方面的知识融合得极为出色。就理解和把握共产党人“心学”这一重大命题而言,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共产党人“心学”的哲学性质。应当从马克思主义包含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全面综合的实践观出发来理解心学,在这个意义上,共产党人“心学”是可以被纳入能动的革命反映论中的。第二,共产党人“心学”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大贡献,在于创造出作为先锋队的新组织,而共产党人“心学”正是这一主体展开政治道德实践的学问,因而共产党人“心学”是共产党的“心学”,首先意味着它是组织的“心学”。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也是义理型信仰。通过组织的形式,共产党人“心学”不仅是个人修身,也不仅是在个人的事上磨炼,而是把个人修身和事上磨炼放到组织生活里,互相监督、互相督促、批评与自我批评,使个人修身和组织生活结合在一起,值得深入探索与挖掘。

  《光明日报》教育部主任田延辉认为:首先,共产党人“心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底蕴的心性哲学进行了深度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哲学层面的深刻体现。其次,发展共产党人“心学”尤其需要注意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推进“守正创新”,《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一书对构成共产党人“心学”渊源的马克思主义党性教育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精神以及共产党人“心学”的历史实践都做了很好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再讨论共产党人“心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方法,体现了在“正本清源”基础上“守正创新”的追求。最后,该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共产党人的“心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和领域出发,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果。该书在历史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总纲领,并围绕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知行合一等方面,吸收传统心学的精华,构建了一个理论体系,为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构建新的文化生命体进行了有益探索。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我们有义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强自身修养,确立人生方向,提升党性修养,在新的时代中肩负起党员的职责,安身立命,做好本职工作。

  人民论坛杂志社原总编辑贾立政认为:《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一书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高度,深刻阐释了共产党人“心学”的重要性,并着力回答了为何将党性教育称为共产党人“心学”的理由。该书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心学文化的精髓,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将其纳入共产党人的“心学”体系进行了深入的转化研究。这是一项很有价值但也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若处理不当,容易形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说自话的“两张皮”现象。但是,该书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果。该书作为理论著作,自出版以来,能够达到如此大的发行量,本身就是对这种探索及其取得的成果的肯认。

  共产党人的“心学”不仅是对党员的内在要求,更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修好共产党人“心学”,需要明确其起点、重点和落脚点。修好共产党人“心学”的起点是党章,党性教育首先要学好党章,学习全党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它帮助我们理解党的宗旨、目标、历史渊源、依靠力量以及服务对象,明确我们党前进的方向,它们关乎我们行动的出发点。修好共产党人“心学”的重点在于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自身的精神滋养。我们党历经辉煌成就,伟大建党精神及精神谱系是党的思想结晶和精神世界,党员须以此为自身精神的养料。修好共产党人“心学”的落脚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守好人民的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倘若这个落脚点发生偏离,无疑将出现问题。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这个意义上,共产党人的“心学”也必然包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心”之学。因此,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修心养性,虽然看似简单,实则极为艰难,需要终身修炼。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代尧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在“两个结合”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创性贡献体现在他不仅解答了“为何需要结合”的问题,还深入分析了“为何能够结合”以及“如何实现结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然而,即便传统文化具有卓越价值,若其与现代发展存在冲突,则难以实现真正的融合。因此,更为关键的是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现代性和世界性意义。这一层面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中华文化的跨时空魅力及其当代价值。进一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虽源自不同的思想体系,但存在高度的相容性,只有相容才能实现结合,结合才能产生融合。这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为何能够结合”的问题的回答。接下来便是对“如何实现结合”的解答。部分研究者在探讨“第二个结合”时,其研究方法并非真正的融合,而是将两者割裂开来,分别进行阐述。这种做法是割裂的、拼凑的,缺乏深层次的有机融合。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回答了如何实现两者的贯通与融通。他反复强调,一方面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便清晰界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华文化的立场。两者通过相互成就,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新文化生命体,拓展中国道路的文化空间以及理论和制度创新的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系统性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同样也涵盖了治党管党的智慧。提出共产党人的“心学”,意味着在强调制度建党之重要性的同时,还需吸收并借鉴中华传统美德中关于教化与道德修养的智慧,并结合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对这些智慧进行继承与创新,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学”,亦可称之为“初心学”。《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一书对这些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重要的见解,为后续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敬东认为:无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还是“三大法宝”,其核心都是做思想政治工作,而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上就是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在这个意义上,共产党人的“心学”既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党继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革命时期,我们党作为革命党,将思想建党置于核心地位。随着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必须在强调思想建党的同时加强制度建党,特别是要将思想建党的诸多经验制度化,用制度来塑造党。我们党要把思想建党的经验和做法,以制度化的形式真正地确立起来、固定下来,让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只有将党性教育与制度建设有机融合,我们党才能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历史使命。

  《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一书梳理了共产党人践行“心学”,将为民执政、思想建党以制度化的形式逐渐确立起来的过程,深化了共产党人“心学”的研究。

  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漆思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不仅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始终坚持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也回应了古今中西的文化之争,为我们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明体”一是要明本体,实现正本清源以守正创新。二是要明主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从中国人民的主体性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三是要明中华文明的特性,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大突出特性。其中的连续性、创新性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然要走自己的道路,统一性和包容性决定了文化建设要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兼收并蓄世界文明,和平性决定了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和谐共荣。

  “达用”一是要达“两个结合”之用。用两个结合来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用马克思主义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同时也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二是达“以人为本”之用。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三是达文化自信之用。要自觉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中国能建集团原党委副书记马明伟认为:共产党人“心学”是政治命题,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和实修命题,对传统心学哲学,特别是阳明心学的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共产党人“心学”作为党的创新理论,开启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新维度,标志着我们精神建设的新高度。深入研究和阐释共产党人“心学”,需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深厚学术基础: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其次是中华传统心性哲学的底蕴,最后是现代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学科基础。共产党人“心学”的提出,进一步发展了党的自我革命理论。共产党人“心学”致力于革心、治心、破心中贼,其革命性内涵在于破除自私自利的狭隘小我,塑造更高层次的集体大我,从而从根本上培育廉洁文化。共产党人“心学”为新话语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在中西文明互鉴的过程中,构建与新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特别需要关注与心理学、认知科学的交流,以及与各大古文明传统心性之学的对话。如此,中华文明的生命智慧方能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并为其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薛伟江提出:首先,共产党人“心学”突破了近代以来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世界观方法论,发展了以人文、历史、文化和科学为综合基础的世界观方法论,意味着我们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进一步提升,真正体现了知行合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其次,共产党人“心学”对实践范畴的拓展、对突破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世界性哲学难题的指引性,都使其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新形态、作出原创性贡献的一个着力点,为探索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努力。最后,共产党人“心学”克服了西方传统科学主义的弊端,融合转化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而开创出新人文主义,强调在实践中实现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双向改造,这对人类文明进程和哲学发展也有重要的贡献。

  下一步,中国共产党人“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端智库将聚焦“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坚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有组织的科研模式高质量开展共产党人“心学”和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工作,聚焦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丰富内涵、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建设规律、共产党人“心学”的哲学基础、共产党人“心学”对传统心学的突破、共产党人“心学”标志性概念建构等重大理论话题,持续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执笔人:陈艳波、祝浩涵,贵州大学中国共产党人“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端智库)

一审: 胡晨

二审: 熊茜雯

三审: 熊莺

四审: 王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