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从上海到遵义,上音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再出发`) }}
来源:上观新闻
“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1月4日晚,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携上音优秀师生团队,由作曲指挥系教授张国勇执棒贵阳交响乐团、贵州省文联山韵合唱团在贵阳大剧院献演《长征组歌》红色经典音乐会。作品描摹了中央红军从江西到陕北的长征路,是一部革命音乐史诗,也是一幅民间音乐画卷。
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也是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首演60周年,演出第二天,上音师生还赴遵义会议会址参观,重温历史,再次出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廖昌永登台演唱了《过雪山草地》:“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他说:“上音师生在传承《长征组歌》的过程中赓续红色血脉,学习长征精神,也学习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这部诞生了60年的红色经典,在今天依然激励着我们斗志昂扬、砥砺前行。”
沪黔合作,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而贵州遵义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崛起、在挫折中奋进的伟大历程。
音乐会以作曲家吕其明的《红旗颂》开场,随后上演上海音乐学院新时代版《长征组歌》。2020年,上音推出新时代版《长征组歌》,传承经典的同时,在服装设计、舞美设计、多媒体制作方面有诸多创新呈现。
此次在贵阳的演出,廖昌永担任艺术总监和总导演。李秀英、汤晓风、邢立元、陈京蔚、刘雯雯、陈家坡、王山、张功浩、刘辰旭、沈贝怡、陈泓璇、钱蕊、陈子文等上音声乐歌剧系和民族音乐系师生共同献演。演出尾声,廖昌永携众演员登台演唱《灯火里的中国》,由民族音乐系主任刘灏教授配器,全场观众跟随台上演员齐声合唱,从历史回到现实,以歌声回应当年,珍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张国勇教授执棒贵阳交响乐团、贵州省文联山韵合唱团参演,沪黔携手,传承红色文化。他说:“在遵义会议90周年之际,上海音乐学院和贵州当地艺术团体的合作,格外有意义。《长征组歌》的作曲、作词都是经历过战争年代,他们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作品没有非常复杂的技巧,朴实无华地传递着真挚情感。艺术唯有真才有美,这是它60年长演不衰,依然能打动今天的年轻人的原因。”
向长征精神致敬,向民族文化致敬
《长征组歌》选用了江西、贵州、云南、四川、青海、河北、陕北、山西、湖南等不同地方的民族民间曲调,它将西洋乐队与中国民族打击乐器以及板胡、二胡、琵琶、竹笛、唢呐等中国民族乐器融合起来,是一部真正的民族音乐史诗。民族音乐系副教授邢立元说:“60年前,《长征组歌》的创作,将民族乐器和管弦乐团、合唱融合在一起,如此和谐,如何酣畅淋漓,非常具有创新精神,也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在邢立元看来,每一次排练和演奏《长征组歌》都是对长征精神的致敬,对红军的致敬,与此同时也是对传统的致敬,对中国多元的民族音乐风格的致敬。“今天,这些曲调依然能打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情感,也希望‘长征精神’可以激发我们今天对艺术不懈的探索和创新。”
第三曲《遵义会议放光辉》借鉴了苗族山歌的艺术形式,使二重唱有了山歌的特点,前奏部分中,还使用了竹笛和琵琶等民族乐器。笛声一响,风景秀丽的苗岭早晨便呈现了出来,音乐也就有了画面感。
“原生态苗歌唱法的运用,让《遵义会议放光辉》这首曲子更加生动、亲切。”声乐歌剧系博士研究生王山说,“我的老师方琼参加了上音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的首演,这次我登台演唱同一首作品,是一种传承和接力。除了贵州苗歌,作品还融入了江西采茶戏、贵州苗歌、陕北民歌、湖南民歌等音乐元素,民族风格浓厚,希望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演绎,向那一代年轻致敬。”
与年轻人产生跨越时代的共鸣
上海音乐学院新时代版《长征组歌》曾赴长三角地区和长征沿线城市巡演,师生沿袭革命先辈的步伐,一路走、一路歌、一路学。在贵阳演出《长征组歌》后,上音师生将参观遵义会议会址,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廖昌永强调,要唱好《长征组歌》,必须懂得作品背后的故事、内涵和底蕴。《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飞跃大渡河》《过雪山草地》……每一个唱段的时代背景究竟是怎样的?只有当年轻人听懂并理解了,所呈现出来的音乐作品才是灵动的,带着情感和温度,才能真正打动人。
“廖昌永院长和其他老师不断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让我们一步步靠近这部经典,靠近那段历史。”声乐歌剧系青年教师陈家坡说。从2020年至2025年,他参演了上音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在上海、常熟、延安等地的演出。
陈家坡说:“我们一路走、一路歌、一路学,传承和传播着这部作品,在演出现场,我们也看到观众席里有许多年轻的身影,他们被这部作品、这段历史打动,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和回响。”
贵州演出之后,上海音乐学院将继续以跨地域合作模式,让60岁的《长征组歌》传播到更广阔的地方,深入更多年轻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