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勰:遵义市创造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三个第一”

2022-08-19 11:11来源:多彩贵州网

  8月19日10:00,省政府新闻办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一楼贵宾接见厅举行“中国缩影·贵州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遵义专场。遵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勰回答了遵义广播电视台记者的提问,问答如下:

遵义广播电视台记者

  记者:谢谢主持人,我是遵义广播电视台记者。遵义是全省第一个实现整市脱贫的市州,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了哪些成效?立足新阶段,遵义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有何举措?谢谢! 

遵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勰

  李勰遵义是全国革命老区之一,享有“黔北粮仓”之称。由于地处武陵山、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量大、贫困程度深,2012年全市贫困发生率为17.34%。党的十八大以来,遵义作为贵州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脱贫攻坚阔步走在全省前列,书写了贵州减贫奇迹的遵义篇章,创造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三个第一”,即:赤水市是全省第一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正安县是全省第一个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遵义市是全省第一个整市脱贫的市州。遵义大地实现了历史性蜕变,发展历程中的困难得到攻克,成千上万的干部得到锤炼,数百万的人民得到实惠。

  这十年,遵义率先在全省创新脱贫攻坚调度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脱贫攻坚“双指挥长制”,由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指挥调度平台。在全省率先创新组建市级驻县督导组,建立“指挥调度、问题倒逼、联动督导、沟通反馈、督办落实”工作机制。

  这十年,遵义率先在全省创新脱贫攻坚精准战法。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支撑体系,做到识别纳入有严格的规范性、动态帮扶有精准的针对性、脱贫退出有真实的可靠性。在全省率先探索总结了赤水市脱贫攻坚“九不增九感”实践经验。

  这十年,遵义率先在全省创新产业扶贫带贫模式。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培育了茶叶、辣椒、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石斛)、酒用高粱、生态畜禽、竹子、花椒(刺梨、油茶)等八大主导产业。

  这十年,遵义率先在全省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在全省率先高效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25个安置点46036户19.8万人的计划任务,创新实施“三搬三变”安置方式,创新探索开展公共服务、培训就业服务、社区有效治理、文化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旧房拆除和复垦复绿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立足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来,我们扎实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发展乡村产业、提升人居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加强乡村治理“五大行动”,加快建设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百姓富的最美乡村,努力在全省乡村振兴开新局中走前列、作表率。2021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216元,比上年增长10.2%。全市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946元,比上年增长11.5%。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围绕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样板区暨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市的目标。一是固根本、防返贫,坚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用好在全省率先建立的市县乡村四级防贫监测平台及防贫救助基金,聚焦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持续开展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全面巩固提升“3+1”保障水平,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二是高质量、高效益,不断培育壮大脱贫产业、实现稳岗就业,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重点抓“一县一业”特色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四新一高”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遵义发展模式,发展品牌农业。着力打造茶、竹、辣椒、红粱、蔬菜(食用菌)、生态畜牧业、中药材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优化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商贸等环节带来的收益。大力推进农民职业化培训,提高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扩大就业帮扶覆盖范围,提升就业质量,促进稳就业、稳增收,让农村群众收入更加有保障。三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持续推广“一图一表一说明”乡村规划遵义做法,大力推行“寨管家”乡村治理模式等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分类分层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县乡村建设,不断总结遵义创新模式和典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