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走进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威农大坝,伴着阵阵清风,马桑菌、羊肚菌、猴头菇、黑木耳等菌香扑面而来,处处孕育着好“丰”景。因为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为三都菌材供给提供丰富资源保障和最佳生长环境。
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威农大坝
眼下,贵州永兴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马桑菌种植基地迎来采摘季,一排排现代化的出菇棚内,马桑菌依附在菌棒上竞相绽放,一丛丛、一簇簇,长势喜人,务工群众正抢抓晴好天气进行采收,现场一派繁忙丰收的景象。
“基地有48个出菇和育菌大棚,20万棒马桑菌,每棒可产0.5至0.8公斤鲜菇,采摘期长达5个月,产量保守估计25万公斤,以市场保底价40元1公斤销售,刨去成本,我都能赚个盆满钵满。”提及种植效益,公司负责人陈金棒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算起了丰收账。
务工群众正在采摘马桑菌 苏沛柔 摄
周覃镇志愿者与务工群众展示刚采摘的马桑菌
“马桑菌是菌中珍品,由于对生长环境要求高,深山村野偶尔一见,大市场上必定难觅其踪。”拥有近十年种菌经验的陈金棒指着检测合格的报告书“傲娇”地说,凭借独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优势,周覃镇种出的马桑菌富含17种人体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营养丰富,肉质鲜嫩细滑,香味独特,食用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不仅如此,生产周期还突破了北部夏种、东部冬种的局限,厚植企业发展优势。
小小食用菌,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民生。马桑菌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拌料、装袋、接种、翻包、进场、刺孔、脱袋、采菇、注水等每个环节都需要用到人力。目前,该公司长期稳定务工岗位47个,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就业问题。公司立足三都、辐射黔南带动农民致富的发展目标,通过技术指导、产品回收方式,除周覃镇外,先后带动三都、荔波、平塘、独山等县(市)28个合作社发展,解决脱贫户2387人就业。
务工群众在分拣马桑菌
查看马桑菌烘干情况
将烘干后的马桑菌称重包装供应市场
在出菇棚、育菌棚、冷藏室及烘干车间,从清晨至傍晚,工人们来回穿梭其间,忙碌在采摘、剪菌、包装线上。时值中午一点,管理人员正组织18名务工群众开展当天的剪菌工作,工人们动作娴熟,左右手协作不停翻飞剪刀,杆朵即刻分离。号称“剪刀手”的覃利美家住周覃镇拉近村二组,近几年一直在基地上班,家里也因此脱了贫。她喜笑颜开地说:“我早上采了50多公斤鲜菌,按1元1公斤计算,加上中午剪菌的工资,一天下来可以纯赚130元,离家近还能照顾家里,好得不得了。”
周覃镇黑木耳迎来采收期
黑木耳种植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务工群众在采收黑木耳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就业是增加脱贫人口收入的重要途径。周覃镇依托8个500亩以上坝区土地优势资源,通过创新探索股权投资合作新模式,大力发展羊肚菌、蔬菜、柑橘、高钙黑猪等特色种养业,促进农业增效、群众就业增收。
沿着威农大坝产业路来到贵州伟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走进公司储藏间,40吨羊肚菌干品香气袭人,正蓄势待发,错峰上市。据负责人曾泽能介绍,公司共投资2400万元,流转土地2000亩种植羊肚菌,基地季节性用工量大,有效带动近400名群众就近就地务工,去年发放劳务费就有400万元。
烘干的羊肚菌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三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按照‘1234’发展思路,在全县各镇(街道)实施黑木耳、羊肚菌、海鲜菇、香菇等食用菌种植,积极培育建成海鲜菇、北虫草、黑木耳等7个食用菌规模化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固定就业200余人,季节性务工20000余人次。”该县种植业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企业示范带动作用,集中发展海鲜菇、北虫草、羊肚菌等优势单品,做强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同时,抓好品牌创建,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使食用菌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农业特色产业,跑出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一审:杨娅
二审:汤成伟
三审:彭奇伟
相关新闻
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张仁先同志任职的通知 2022-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