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心教书育人,惟愿用爱心为学生撑起一片蓝天。作为一名教学科研工作者,我相信科技的力量不仅能帮助农户实现脱贫致富,还能继续深入推进我们的乡村振兴。”7月27日,在贵州省“弘扬劳模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媒体见面会上,全国先进工作者、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龙友华发言时说道。
“2004年,修文县科技局请我到当地解决猕猴桃产业遇到的难题。自此,我和猕猴桃结下了‘不解之缘’。”龙友华介绍,到了猕猴桃基地,才知道由于受市场管理及果树溃疡病影响,当地果农们损失严重,猕猴桃产业停滞不前。溃疡病堪称猕猴桃的“癌症”,且传染性极强。
那时才34岁的龙友华,面对眼前的难题和果农的质疑,没有退缩,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让溃疡病在树群中停止传染,救回了许多正在生长的树苗。从此,果农们相信了科学种植。
然而,光解决当前溃疡病的问题是不够的,怎样才能让这个产业发展壮大,让果农们过上好日子?龙友华明白自己不能只盯着病虫害防治,还要让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真正壮大起来。
于是,他带领科研团队,历时3个月,步行了上百公里,调查了整个修文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提交了修文猕猴桃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当地开始着手改造老果园。2008年,修文猕猴桃开始在市场上走俏,猕猴桃产业振兴的效果日渐凸显。于是当地更加集中精力发展猕猴桃产业,龙友华与科研团队也在当地设立了扶贫示范点和实验室,开启了与猕猴桃产业的“长跑”。
“我们潜心研究,为产业振兴提供技术支撑。我和团队围绕猕猴桃种植的关键问题进行攻关,鉴选出有开发价值猕猴桃品种资源20多份,研发了贵长猕猴桃配方专用肥2种,在猕猴桃授粉、施肥、病虫害防控等方面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近20项,主持和参与制定猕猴桃地方标准11项,发表研究论文近60篇,探索和建立了一套成熟的猕猴桃发展科学体系,多项科研成果已转化应用,每年为农户及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8亿元,为猕猴桃产业发展及科技扶贫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龙友华说,在规划科学指导下,贵阳市猕猴桃产业从原来8000多亩发展到现在20多万亩,年产值超20亿元,跃居全国第三位,修文猕猴桃已成为贵州猕猴桃产业领头羊。
“我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农户们都愿意跟着我发展猕猴桃产业。我不仅帮助大家诊断病害、优化种植,还帮助大家选定项目、组建企业、专业合作社10个,100多人实现创业,培养农业技术员150余人,培训果农65期20000余人次,带动20000多户农户脱贫致富,很多人成为了当地的技术员和致富带头人。”对此,龙友华十分开心。
2015年,在助力修文完成猕猴桃产业转型升级后,龙友华和团队又从修文县转战到其他地方帮助农民发展猕猴桃产业。
在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得益于当地镇政府和农业科技公司的助力,形成了“政府+金融+科技+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猕猴桃产业,带动企业发展猕猴桃基地4800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10000亩,助力大洪村低收入户脱贫致富,涉及村民1500余人,2020年人均收入达到15390元。
2017年以来,龙友华还奔赴四川、湖北、浙江、安徽、广西、福建、江西等地开展猕猴桃产业技术培训,并到田间开展现场指导,培训技术人员及果农近2000人次,推动了全国猕猴桃产业的发展,2021年,入选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猕猴桃植保技术岗位科学家。
通过“政府引领、农户支持、科技助力”,贵州的猕猴桃产业从零星分布到今天的68.2万亩,果农收入从十多年前的几百元到今天的上万元,小小猕猴桃冲出了贵州的大山、走向了广阔天地,猕猴桃产业已成为贵州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现在,大家都亲切地叫我‘猕猴桃大王’。”2018年,龙友华获得了贵州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名师”“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2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我从未停止思考。我认为科技力量是手段,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龙友华说,接下来,他将着重在人才培养上、在实干上下功夫,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相关新闻
全面深改围绕六大领域立柱架梁夯制度 深刻改变中国 2016-12-29 | |
全面深改三年:渐入佳境 次第开花 2016-12-29 | |
【深读深改】架梁立柱夯制度 改革进入施工高峰期 2016-12-29 | |
【2016年商务工作年终综述之一】深化流通供给侧改革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2016-1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