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点救治医院 “贵州大白”成为上海老年患者的依靠

2022-05-30 09:40来源: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讯 (本网记者 吴蔚 李思瑾) 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贵州医护们有个共同的名字:“贵州大白”。

  这群“贵州大白”是贵州省援沪医疗队医疗救治二队队员,共266名,来自贵州省14家医疗机构。110名护士由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护理部统管,分散在15个病区开展工作,其余医护则接管医院的危重症病区。

  病区的老年患者们,尽管被病痛折磨得提不起力气,但当接受静脉注射等治疗,或是接过医护人员递来的药时,他们有的人仍带着一口吴侬软语说:“谢谢你们啊,贵州大白。”

  老人们的亲人不能陪在身边。过去近一月时间,来自贵州的“大白”们,便成了他们的依靠。

  这里随时上演“生死时速”

  不到10秒,一位新冠肺炎危重型老年患者的心跳骤停。

  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2号楼9层的危重症病区。

  5月14日下午6点,和往常一样,医生李小旦进行巡房工作。一位83岁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的心电监护仪显示:心跳95次/分,呼吸机和CRRT运转正常。

  “比前几次观察时略慢。”李小旦下意识地回头再看一眼,一秒,两秒,心电监护仪上的数字突然变成70,还未来得及思考,数字再次变化为27。

  警报声响起,李小旦快速判断后,考虑心脏骤停,立即开始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另外3名医护闻讯也赶来帮忙,并辅以强心药注射。

  10分钟、20分钟,汗水湿透了医护们防护服的内里,防护面屏都有些模糊了,感染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但抢救仍在继续。

  “面对生命我们不能有任何的畏惧和退缩,必须对任何患者的救治都全力以赴,不能有任何懈怠。”李小旦曾在2020年以贵州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队员的身份支援武汉,在武汉市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而今,在上海救治在“生死线”上徘徊的新冠肺炎危重型老年人,李小旦和队友们一刻也不敢疏忽。

  一位93岁的新冠肺炎重型患者,伴有高血压、心脏病,又突发了大面积脑梗,经救治后核酸检测结果已转阴,呼吸功能也一天比一天好。

  “老人家现在情况较好。若要苏醒还需一些时间。我们不会放弃,你也要有信心!”李小旦用病区的公用手机回复并宽慰患者家属。他和队友们在工作中每天都要花上近一个小时,回答病患家属们关心的各种问题。

  首次在外开展冠脉造影

  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进入患者主动脉根部,然后在冠状动脉内注入药物,使血管在X线下显影。

  5月19日,一位74岁的新冠肺炎重型患者突发冠心病。医疗救治二队当机立断,仅29分钟,就为其做完了冠状动脉血管及肺动脉血管的造影手术。

  这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贵州医疗队出省支援工作中首次开展的手术。

  手术需要在射线下进行操作。参加手术医护人员穿戴着10多斤重的防护铅衣、铅围脖、铅帽,铅眼镜。并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标准二级防护”规定,穿上防护服、面屏、靴套,再套上无菌一次性手术衣。

  这是一次突发的小“战役”,却也是一次有准备的“战役”。

  “新冠肺炎患者出现心梗,我们早有预判。”医生赵伟说,大部分老年人心肺功能不理想,一旦感染新冠肺炎,在一定概率上就会导致身体内出现“炎症风暴”。

  “贵州力量”加入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开展救治工作之初,他们就成立起一个抢救小组,包括心内科医生、导管室护士,及麻醉科医生,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除此之外,医疗救治二队还联合多机构、多学科进行远程MDT(多学科诊疗)专家会诊。包括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的34名专家,涵盖重症医学、感染、呼吸、神经、输血、影像等多个学科。

  救治中伴随安抚与鼓励

  对于护士李董江来说,这次“援护”责任尤为重大。

  有时候,病区的时间流逝很快,他在29分钟的时间里与“死神”抢过人;有时候,时间又过得很慢,老年患者们被病痛折磨,呼吸不畅,一分一秒都是那么漫长。

  李董江每次去给患者发药,不少老人都会拉着他问这问那。有的问:“我还能不能好?”李董江弯下腰温柔地回答:“会的!老人家,相信我们。”有的说:“你帮我看看这个高血压的药,和你们给的药冲不冲突?”李董江认真读完药用说明书,耐心解答。

  老人们看到防护服上写的“贵州”二字,连连致谢:“谢谢你们,贵州大白!”

  和李董江一样,护士吴寿娟大部分时间在普通病房,和重症病区相比,这儿的老年人虽然身体状况相对稍好,肺部感染引发的咳嗽、呼吸不畅等不适,情绪仍是非常焦虑的。像是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的旅人,竭尽全力向前走,走向有水的绿洲,“他们需要我们安抚和鼓励。”

  来自黔东南的护士葛婷婷,为老年患者们输液、测血压时,总是会为他们讲述贵州的风土人情。“等你们康复了,可以来贵州西江苗寨、黄果树瀑布游玩。也可以尝尝我们的酸汤鱼。”

  “看到你,就像看到我孙女。”一位79岁的老太太说,她孙女在外地读大学,喜欢旅行,每年假期回来,都要跟她聊不同城市的风景和美食。5月20日,这位老人康复出院,她不太会写字,于是拜托临床的病友帮她写下一封信,“感谢婷婷,坐了9个小时高铁,不远千里从贵州来到我们上海,像对待亲人一般对待我们……”

  一审:曹 轶

  二审:林 萌

  三审:彭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