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看贵州五位科技工作者的科创之路:勇担科创重任 助推高质量发展

2022-05-27 10:36来源:中国网多彩贵州

  中国网多彩贵州5月26日电(李艳)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团结引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厚植家国情怀,勇于创新争先,争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5月26日,贵州省举办主题为“勇担科创重任·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专门邀请到了其中5位代表出席发布会。

  金林红: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田间地头

  今年55岁的金林红,是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先后获得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导师等荣誉和奖励。被评选为“最美科技工作者”。

  2002年以来一直从事农药学、植物保护工作,跟农药、作物病虫害打了20年交道。

  多年来,在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的平台和技术支持下,率领团队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的田间地头。以“生态为根、农艺为本、生防优先”的防控理念为指导,研究了以草抑草、以虫治虫、免疫诱抗技术措施,解决了茶树生长安全、茶叶质量安全和茶园生态安全等问题,在全省20余万亩的核心示范区内茶青产量提高了20%以上,亩增产值1500元以上。先后建设示范基地160个,在全省主要产茶县示范推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户1万多人次;带头实施“博士村长”计划,带领研究生就地开展技术服务360余人次;组建农民田间学校培养地方能人等。

  龙福刚:从“门外汉”变身一级技能专家

  龙福刚是贵州电网兴义供电局输电管理所机巡二班高级作业员,今年47岁,是一名退役军人。

  1998年从部队退役后便入职兴义供电局,从事输电巡检及高空带电作业。每次外出巡视检修,他都随身携带笔记本,遇到一些复杂问题就记下来,随后向老师傅请教,以此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

  从事输电运检及高空带电作业24年来,他始终将“闻令而动、勇挑重担、敢打硬仗”的军人作风贯穿到工作中,走遍了所负责区域内74条总长1467公里的输电线路和4984个基杆塔,对杆塔型式、金具、绝缘子、导线型号等数据都牢记于心。走过最难走的路,登过最高的塔,线路巡检行程超过5万公里,合计开展高压输电线路带电检修500余次,实现带电作业8400余天“零差错”“零事故”。

  24年来,取得国家专利19项。科技创新成果荣获全国能源系统、贵州省总工会、南网公司、贵州电网公司等50多项创新成果奖。其中2个项目进行市场转化应用,6个项目进入南方电网公司新技术推广目录。

  他表示,作为一名电力行业的科技工作者,我将用科技之光将党的光明和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照亮祖国繁荣、富强之路,用骄人的业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曹煜:为贵州“大健康”事业提供科技支撑

  曹煜,现任贵州医科大学大健康学院院长,贵州省大健康学会理事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人才培养方案、理论体系建设等方面均没有成熟的学习借鉴对象的情况下,带领着团队自主创新突破核心关键点,从教材编写、课程开发、专业师资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着手,以培养、引进、使用好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自主构建人才、学科、科研和产业服务“四位一体”的“本—硕—博—博士后及健康管理师”培养体系,致力于提高大健康领域实用性人才培养质量。

  近几年,主持教育厅、人社厅、发改委、社科联等多个省级平台的建设,牵头成立了3个省级专家委员会,承接3项省级重大规划,主持编写重大标准2项及其他重大报告6项,多渠道探索打造赤水模式、龙里智慧康养、智慧医疗模式,深入“5G+健康管理”、循证医学、森林康养与温泉康养、大数据大健康应用等研究,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健康管理一键式响应、一站式处理、一体化服务,助推我省公众健康素养提升。在打造赤水模式上,制定赤水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应用健康大数据手段探索赤水竹林康养的循证医学研究,对竹林相关资源的深度研究,并且打造竹林康养背景下的健康旅游示范线路。在打造龙里模式上,构建乡、村、县与中心城市三甲医院互联网远程会诊和人工智能体系,推动温泉健康管理中心建设和大健康智慧养老社区建设。

  谢兰:当好一名老师干好一项研究做好一个转化

  谢兰,现任贵州大学教授、博导、国家复合材料改性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质基新材料及先进功能复合材料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项目等9项,在《Nano-Micro Letters》等国际顶级期刊共发表论文50余篇。2021年获第十六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2020年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17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转化的各项研究成果累计创造经济效益6500万元。

  科研无止境。近年来,随着电子设备的集成化和小型化及交叉领域的发展,谢兰意识到柔性的高导热电磁屏蔽材料的重要性。为此,她带领团队积极投身于高导热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研究,以此解决热界面材料的散热问题和电磁屏蔽效能差的问题。经过不停的“失败-总结-失败-总结”之后,终于在国际上首次制备出具有定向电磁屏蔽效果的电磁屏蔽材料和高导热材料。

  近年来,谢兰带领团队与企业就环保型、生物降解型产品开发开展了一系列合作,比如植物纤维环保汽车内饰件的开发,有关产品应用在相关品牌新车型上,2020年的销售总额达到一千万元。再如,生物可降解地膜和包装材料等的研发,用于农业和生活用品,相关产品2020年的销售额达到千万余元。此外,她与团队正在开展高分子新材料与大数据的融合,助推基于大数据的材料基因工程组计划,希望利用好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实现材料学科跨越式和高质量发展。

  邱伟,来自航空工业贵州安大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从航空院校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安大公司,在一线从事锻造技术相关工作。参与的“发动机环形件的精确辗轧技术研究与工程化应用”项目荣获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航空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共参与开发航空、航天、燃机等新型号产品1700余项,为公司新增产值1.6亿余元。2018年荣获中航重机年度“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

  作为一名航空科技工作者,邱伟始终坚持专、精、特、新的发展战略,围绕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他经常反复思考作为国家战略资源,航空、航天等领域所用的高温合金、钛合金等原材料,应如何提高其利用率,降低其消耗。在高温合金机匣盆形环锻件的精化研制工作上,为了更全面的收集生产现场第一手资料,邱伟和团队经常连续十多天蹲点生产班组,一干就是深更半夜,无畏于锻件高温余热的炙烤,联合生产班组逐个测量并记录热锻件的尺寸;第二天,又重新逐个测量并记录冷锻件的尺寸,收集了上百件中间坯、锻件尺寸,整理了近千余关键数据。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软件和三坐标数字测量系统,进一步提出了产品的精化方案、工装模具的改进方案和精确轧制工艺方案;同时组织公司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技术和技能人才,对方案进行了讨论分析和优化,并开展了验证工作,最终完成了产品的精化等各项工作。其中,钴基高温合金机匣盆形环锻件在2019年首次开展精化工作,2020年通过精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节约原材料费用近700万元/年;与此同时,随着工装模具的优化,带来了锻件生产加工周期的缩短,由优化前的6个生产班次缩减为3个生产班次,实现生产效率提高一倍。镍基高温合金机匣盆形环锻件,通过精化工作的开展,实现每件节省原材料消耗81公斤。仅此两项高温合金锻件,通过自主创新和数字化精益制造,每年节约原材料消耗近14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