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乐,棉背篓,人背马驮七只脚。”这句顺口溜,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斗古镇米乐村已流传多年。这里的“小米乐”指的就是米乐村。过去几百年间,当地曾以制作砂陶为生。村民用背篓背着、用马驮着制好的砂陶,走街串巷叫卖。
春节期间,乌蒙山间寒风凛凛,但在米乐村村民廖亮清的家里,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动工挖土,储存备用。
廖亮清展示如何捏制砂陶的造型
今年45岁的廖亮清是贵州省级非遗“威宁砂陶制作技艺”传承人,也是米乐村唯一一个还在坚持砂陶制作的匠人,被称为大山里的“非遗教授”。
廖亮清身材清瘦、目光深邃,坐在转盘前拉坯,神情凝固,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身体的一些变化表明他对这一手艺的热爱:他的胳膊几乎伸不直,部分手指肚几乎磨平。
从儿时记忆开始,砂陶就融入了他的生活。他在6岁时就能自己烧制小汽车等玩具模型,被邻里乡亲认为很有制陶天赋。与其他大山深处寂静的村寨不同,在他小时候,米乐村的夜晚到处都是拉风箱烧制砂陶的“咣当”声。为保留童年记忆,廖亮清至今仍在住房后院保留着两口土窑,沿用最传统的方式烧制砂陶。
脱贫攻坚时期,沉寂的“乌撒烤茶”产业焕发生机,在昆明务工多年的廖亮清被慕名请回,重操旧业。
他说,过去,烤茶罐是村里最畅销的砂陶制品。当地俗语称“水涨茶罐辣,撇茶当好茶”,意思是使用米乐村的烤茶罐炒茶,品质最差的茶,也能变得可口。
廖亮清在展示他制作的砂陶制品
2005年,在距离米乐村不远的威宁自治县中水镇,考古发掘出不少汉代陶罐,证明这一带可能早有制作砂陶的传统。
近年来,借助非遗传承人的身份,他走出大山,辗转景德镇等地学习,参加深圳文博会、贵州丹寨非遗周等活动,与同行交流。传承并不意味着抱残守缺或闭门造车,在他看来,创新才是最好的非遗传承方式。过去的烤茶罐没有嘴,他在拉坯时捏出嘴,使其更实用,造型更美观。
他说,做砂陶十分考验人的耐心,心浮气躁做不好,要真正感兴趣才行。而对于新手来说,想要完全掌握,至少需要学习2年,加之手工制作产量低、经济效益差,鲜有人愿意来拜师学艺。为了更好地传承手艺,廖亮清中年触网,使用快手平台拍摄短视频和直播展示自己的手艺。
春节前,他刚刚赶制完成1000多个烤茶罐,并打包发货。新的一年,他会继续坚守自己热爱的砂陶事业,并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学习这门手艺,做好传承。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智强
一审:丁?z
二审:李蓓
三审:王幸韬
相关新闻
【新春走基层】看山走山 护林员杨青发与森林为伴 2022-02-08 | |
【2022新春走基层】寒假学艺忙 2022-01-19 | |
从江庆云镇:农贸市场年味浓 2022-01-18 | |
【新春走基层】梅花山上的铁路医生 2022-02-08 | |
【新春走基层】看山走山 护林员杨青发与森林为伴 2022-02-07 | |
【新春走基层】铁警李?业牡谝桓龈谖恍履? 2022-02-06 | |
【新春走基层】大年三十:坚守在岗位上的列车安检员 2022-0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