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巩固脱贫成果 衔接推进乡村振兴 续写千年之变传奇

2022-02-07 09:28来源:多彩贵州网

  【编者按】

  2011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关怀激励各项事业发展。足迹遍布黔山秀水,干部群众备受鼓舞。特别是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鼓励贵州“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极大地激发了贵州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

  又是一年新春,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耳畔依然那么清晰,让我们心里溢满温暖和感动。鼓舞激励着全省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多彩贵州网推出“总书记和我面对面”“黔山秀水气象新”“山乡巨变入画来”等“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系列主题报道,充分反映贵州一年来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贵州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年。

  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贵州省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贵州撕掉了千百年的绝对贫困标签,开始演绎“千年之变”的续篇。

清镇市流长苗族乡油菜村示范种植菊花,助推农旅融合发展。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铿锵有力拉开了贵州各地乡村振兴的巨幕。

  落实“四个不摘” 稳定脱贫不返贫

  都匀市团山村的杨明芬是建档立卡脱贫户,与智力残障的儿子共同生活。“每个月都有民政兜底的低保收入、公益性岗位收入和残疾人补贴等,让我们有吃有穿。”杨明芬说。为进一步强化防贫动态监测与帮扶,健全返贫致贫预警机制,都匀市定期对脱贫不稳定进行动态监测管理,重点跟踪其收支变化、“3+1”保障和政策享受情况。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贵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3+1”保障等重点薄弱环节,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截至2021年10月底,贵州省共识别监测对象10.69万户42.32万人,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10.57万户41.89万人,占比98.92%。

贵定县选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动员部署会暨出征仪式。

  健全机制的同时,2021年,贵州又选派3.2万多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奔赴基层,组建1万多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出征履新”,继续奋斗的号角,投身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

  发展特色产业提升规模树品牌

  春节前夕,在龙里县湾滩河镇村民罗英的冷库里,一盒盒包装整齐的豌豆尖正准备拉往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通过航空运输到“北上广深”市场。据介绍,这批豌豆尖,都是精品豆贝(二节一尖),在采摘时取豌豆尖嫩梢3个节,去掉卷须,尖部保留1公分嫩茎,形状似2个展开的大贝壳和1个闭合的小贝壳,称精品豆贝(二节一尖),长度约12-17厘米。由于品质上乘且新鲜,在北上广深的大酒店,每公斤能卖到200多元。

龙里县开展豌豆尖采摘大赛。

  龙里县素有种植豌豆尖的传统,为促进产业发展,龙里县通过加大规模种植、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种植方式、拓展市场销售等形式,全县常年种植豌豆尖3万余亩,其中湾滩河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种植豌豆尖面积达5000余亩,单季亩产800公斤,年总产量达2400万公斤,年产值达6000万元,“龙里豌豆尖”不仅被农业部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已注册有“湾滩河”“谷脚豌豆尖”等商标,逐渐打响了品牌。

凤冈茶园。

  乡村振兴开新局,产业发展是关键。近年来,贵州省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着力发展茶叶、辣椒、蔬菜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如今,茶、辣椒、李子、刺梨、蓝莓、太子参产业规模均居全国第一,猕猴桃、薏仁、百香果等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前三,蔬菜、食用菌、火龙果等产业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强化后续扶持搬迁群众有希望

  春节期间,贵州省盘州市亦资街道金秋家园小区张灯结彩,牟应花一家就住在这里。

  回想在数年前,牟应花很难想象如今的生活。那时,在老家盘州市双凤镇红石岩村,一家人挤在又窄又破的老房子里,全家生计都指望丈夫打零工的微薄收入来维持。2018年8月,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牟应花一家四口搬到了城区的新家,“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搬来金秋家园小区后,牟应花夫妻俩都参加了当地组织的就业培训。不久,牟应花被居委会聘为小区网格员,帮助大伙儿快速适应新生活。她的丈夫因为考取过驾驶证,经过有关部门的对接,顺利租到一辆出租车,在县城跑起了客运服务。“现在,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学,我在家门口上班,每月工资2200元,带娃挣钱两不误,关键是让下一代也看到了希望。”牟应花说道。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陈曦 摄

  “十三五”期间,贵州将192万群众搬出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扶贫搬迁也不是简单地挪个窝,还得铺好路。早在2019年2月,贵州就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后续扶持系列文件,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着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彻底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

  截至2021年8月底,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建就业帮扶车间1082个,解决就业3.4万人。同时,利用东西部协作等机制作用,组织劳务输出,帮助41.44万搬迁劳动力实现了外出务工。

  

美丽的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二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贵州正铿锵前行,广袤乡村续写着欣欣向荣的新篇章。

本网记者:董瑶

一审:罗亚楠

二审:袁小娟

三审:王幸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