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繁叶茂迎新春·新工作】“家门口”的就业“快车道”

2022-02-07 09:35来源:多彩贵州网

  万永香曾经有好多年没见过故乡的春天。

  一头是务工地浙江慈溪,一头是故乡贵州遵义,每年春节,往返相隔近1700公里的两地,她常感叹团聚太短。

  万永香一直向往家乡花茂村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直到2014年,她才实现了这个心愿。

  那一年,村里从山东寿光引进了九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村民土地,建起了20多座蔬菜大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探索村民以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的机制,用市场力量带动脱贫致富。

  万永香第一次在家门口就了业,那是一座3万多平米的智能大棚,出产的蔬菜摆上了大湾区的餐桌。

  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大棚蔬菜每亩土地产出的价值增加了十几倍。万永香从此再也没有缺席过家乡的春天。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花茂村时的话语,鼓起了全村的干劲。

  向土地要效益是农村发展增收的根本之道。2016年,花茂村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从村民手中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发展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合作社,让村民既收获了土地租金,又当起了产业工人,领到了工资,还方便照顾家庭。

  站在高处眺望,枫香镇花茂村田园,枫乐公路和苟坝旅游公路呈十字形贯穿全境,通组路、连户路、土地机耕道相间纵横,一座座标准化的蔬菜大棚一字排开,500亩羊肚菌在成片的黑色遮光大棚间生长。羊肚菌收获后,这里又将呈现出“稻+产业”的另一幅美景。

种满羊肚菌的遮光大棚

  在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几个当地村民正在田里忙活。合作社成立后,逐渐转变雇工方式,从请零散工人变成把产业分块包给村民打理,优化工资结构,不仅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产业效果也更加明显。

  近些年,花茂村在推进坝区标准化、现代化种植上花了不少心思。以坝区建设为突破口,对土地进行宜机化整治,做好农机发展规划,2021年完成土地宜机化整治1500多亩。

  坝区建设不仅使农业产业结构得以调整,还留住了不少外出打工的人。

不仅待得住、留得下,万永香更觉得家乡有机会、有希望

  村民徐银芬2017年时还在播州城区经营餐馆,后来回家照顾孙子,把自家田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就到合作社来务工。“我们8个人承包6个棚,所有工序都是我们自己做,8块钱1个小时,一天上9小时,另外还有150块钱的绩效、300块钱的全勤奖,加起来每个月有2500到2600块钱的工资。”

  “做大做强农业产业,花茂村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花茂村党支部书记彭龙芬说,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农业现代化,这条路,我们一定要走好。”

  花茂村的路旁,曾经的“荒茅田”早已不见踪影,年味儿悄悄弥漫。歌词中描写的“月亮挂在山崖,萤火飘过篱笆,田园蛙声阵阵,小河水车吱呀……”的景象,就是花茂村现在的模样。

  记者:张?h

  一审:罗亚楠

  二审:林萌

  三审:王幸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