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共舞长江经济带|贵州黔西化屋村:“旅游+”助力山乡蝶变

2021-12-21 16:58来源:央广网

  乌江源百里画廊鸭池河大峡谷(央广网记者张翼晶摄)

  央广网贵州12月20日消息(记者张翼晶)近日,“共舞长江经济带·探源千年文脉”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化屋村,沿着蜿蜒的硬化路,远远便看到一片陡峭的石壁,峰壁险峻,气势恢弘引人赞叹,这便是乌江源百里画廊,石壁下方是静水流深的乌江,乌江河畔,便是化屋村。

  化屋村位于乌江源百里画廊鸭池河大峡谷、东风湖北岸,目前有284户1133人,居住着苗、彝、汉3个民族,其中苗族275户1096人、占比96.7%,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

  大自然的奇山秀水赋予了化屋村独特的美丽,也使得曾经的化屋村交通闭塞,村民出山靠手扒岩,很多人一辈子没见过世面,贫困发生率曾高达63.6%。

  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精准扶贫,通过一系列惠民措施的有效实施,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居环境也大为改善,化屋村依托天然的山水风光,发展起了旅游产业。

  村民何兰站在自家的农家乐门口(央广网记者张翼晶摄)

  “路没通之前,就靠本地的小黄姜、果子种植,一年就挣几百块钱,背一筐农产品到附近的镇上卖,来回就得一天。”说起化屋村的变化,村民何兰感触颇深,近年来,依托当地旅游发展,何兰将家里原本60多平方米的房屋扩充到560平方米,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

  “环境越来越好,客人也越来越多,我们家每天能接待100人左右,今年的纯收入就有60万左右。”说起今年的收入,何兰脸上绽开了笑容。

  “在化屋村,农家乐共有33户,民宿和农家旅馆有12户,其中有20多户农家乐是今年新增的。”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告诉记者,村里旅游发展起来了,很多村民都在向他咨询返乡创业事宜,在外出务工的400多名村民中,今年返乡的就有150多名。

  随着当地旅游业的火热发展,为加强乡村治理,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化屋村打造了“5G+数字乡村统一平台”,结合5G网络、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化技术手段,覆盖化屋村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为解放和发展乡村数字化生产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化支撑。

  张玉芝告诉记者,目前平台可实现对旅游景区的客流量的分析、落地欢迎短信和人员告警短信发送,为化屋村的景区管理提供了高效信息化管理通道。2021年以来,化屋村游客数量急剧增加,秀美的风景受到游客赞扬,“全域智慧旅游平台”已成为助力化屋村旅游发展的“好帮手”。

  “5G+数字乡村统一平台”相关界面(央广网记者张翼晶摄)

  “5G+数字乡村统一平台”助力化屋村的乡村治理水平得到飞跃提升,大数据精准分析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参考方向,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便捷,深刻感受到了新信息技术对工作、生活带来的改变。随着5G网络的覆盖,化屋村村民的信息化生活也迈向了新的台阶。

  据介绍,为了积极响应提速降费号召,实现农村网络质量更高、通信资费更低的要求,化屋村的家家户户都用上了高速宽带、装上了高清网络电视,也逐步的换上了以优惠的价格购买到的5G手机,村民们逛淘宝、开直播,享受着全新的网络生活。

  在化屋村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刺绣蜡染扶贫车间,当地通讯公司通过5G远程直播技术,为化屋村的苗绣产品开设了直播平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感受到了来自化屋村独特的民族美丽。

  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正在直播(央广网记者张翼晶摄)

  走刺绣蜡染扶扶贫车间,精致的苗族服装吸人眼球,可爱的手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只见几位苗族妇女身着传统民族服饰正在缝纫机前忙碌,扶贫车间的两个房间里,分别放着专业的直播设备。

  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告诉记者,化屋村刺绣蜡染扶贫车间主要做服装和手工艺品,目前,共吸纳了19名苗族妇女稳定就业,还有50余名绣娘在家制作后以计件方式获取报酬。

  近年来,除了面对面和订单销售,扶贫车间还充分运用大数据网络平台,通过抖音、快手等app平台开展网络直播,还和省内外网络红人合作开展直播带货,大大拓展了销售渠道,今年的直播销售额就有60万元左右,总销售额达200多万元。

  依托与乌江源百里画廊景区紧紧相依的优势,化屋村逐步完善各类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实现“蝶变”跃升,跨越发展,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今年2月至10月,化屋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3.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