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再杰:依碳寻“迹”促进绿色转型

日期:2023-11-30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浏览量:

编者按:本文刊载于2023年11月30日《经济日报》第5版。作者张再杰,系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研究员。文章认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提出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体系。这对于加快提升我国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促进相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提出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体系。这对于加快提升我国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促进相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碳足迹是观测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项指标,在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重要应用。对于个人,碳足迹可以体现于开车上下班等日常行为;对于产品,可用于反映一件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对于企业,可发掘企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对于国家,则意味着各行业碳排放量的总和。其中,产品碳足迹应用最广也最为关键,包括产品从原材料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全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标准。

实施碳足迹管理,碳足迹的核算、评价、认证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制度,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我国也在加紧开展相关工作,比如出台的《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碳足迹标准的相关要求,工信部发布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鼓励支持光伏企业进行碳足迹认证,等等。此次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进一步对产品碳足迹管理标准进行了规范。

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涉及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及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等方面的重点任务,覆盖范围广、行业领域多、社会影响大,且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实操性和系统性。对此,应结合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并加以落实。

优化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研究和标准制定。《意见》提出,到2025年,国家层面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到2030年出台200个左右。当前,应尽快明确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数据质量要求和溯源性等,采用科研课题、项目推动、揭榜挂帅等方式,鼓励有关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制定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允许条件成熟的企业团体标准先行先试,推动制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完善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意见》指出,到2025年一批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初步建成,到2030年一批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基本建成。要按照方法统一和数据准确可靠的要求,在注明数据来源的基础上,鼓励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依法合规收集整理本行业相关数据资源,发布细分行业领域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还应明确支持实现碳达峰能耗、能效、低碳等技术标准的研究,指导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相关行业协会、企业规范数据库建设,尽快形成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的公共政策环境。

推动构建产品碳标识认证机制。在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建立相关背景数据库的基础上,及时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碳标识认证机制,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逐步开展产品碳足迹等碳标识认证。鼓励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自愿开展产品碳标识认证,从原材料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全流程实现节能减排降碳。

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意见》要求,到2025年碳足迹核算和标识在生产、消费、贸易、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显著拓展,2030年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机制全面建立,碳标识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同。当前,应以产品碳足迹水平为重要指标,支持企业开展工艺流程绿色化改造、强化节能降碳管理,挖掘节能降碳潜力,鼓励龙头企业根据行业发展水平和企业自身实际,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加强碳足迹全产业链管理,推动供应链整体实现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