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整版刊发贵州社会科学院、贵州省国家治理现代化地方实践研究院理论文章

日期:2021-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号:【     浏览量:

 

 

 

围绕“四新”抓“四化” 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2021年2月3—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提出,贵州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4月,中共贵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围绕“四新”抓“四化”,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为此,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国家治理现代化地方实践研究院联合本报推出4篇理论文章,以飨读者。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

张学立  张智勇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对贵州发展提出总体要求,“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贵州从过去的“西部腹地”跃升为“西部枢纽”,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区域价值更加突显。迈入新时代,贵州要在推动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中有所作为,就必须闯出一条适合自身比较优势的新路。

一、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闯新路重大使命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是丰富了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的诠释。实施西部大开发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特殊关怀下,贵州在脱贫攻坚、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成就,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二是拓展了新时代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新路。在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闯新路,有助于推动人民共同富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形成区域协调大发展新格局。三是打造了欠发达地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样板。贵州是长江经济带和珠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从亮出“生态红灯”到划定“生态红线”,从构建“生态文明司法体系”到出台首部地方性“生态保护法规”,有助于深入挖掘生态产品从此前“生态扶贫”转向现在“生态富民”的发展新路。

二、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主要内涵

站位高远,先行先试,为国家探制度。之所以给西部地区的开发冠之以“大”,其“大”主要体现为战略的全局性、统筹性、历史性和持续性,既有实施“大区域”“大规模”“大力度”的开发之意,也有构建“大通关”“大通道”“大平台”的开放之需,还有开拓“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格局之势。让贵州成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闯新路的“试验田”,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和举措。

以人民为中心,勇闯善干,为地方谋发展。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既能体现无惧风浪、一往无前的气概,也能体现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态度,更能体现不甘平庸、开拓进取的精气神。推动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内集聚优质资源要素,全力促进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大突破,以高水平的制度创新成果和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为贵州“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注入强劲动力,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路径选择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要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这也是贵州“闯新路”的重要依据。

(一)围绕“大保护”闯出生态文明建设新路

一是在“大”字上做文章。“生态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是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重要基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生态大保护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二是在“保”字上下功夫。参照《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推进思路,推动境内“两大流域”“八大水系”的生态大保护立法和建设,构建起基于流域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先试先行示范区。三是在“护”字上出真招。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形成科学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绿色发展新格局,规范流域开发、利用、治理等生态责任体系,有效推进“五域五治”,即“政域自治”“流域同治”“山域整治”“跨域联治”“全域共治”,让流域成为有效串联起生态大保护的关键纽带。

(二)围绕“大开放”闯出改革开放新路

一是在“大”字上做探索。从百年前的“被迫开放”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主动开放”,再到今天的“扩大开放”,更加强调“开放”的全方位、多维度、宽领域。二是在“开”字上求创新。借“对外开放”之势打开“山门”,借“内陆开放”之力跑出“加速度”,借“扩大开放”之能畅通“双循环”。积极有效参与国际新型规则的制定,从“市场换技术”转变为“市场换规则”。三是在“放”字上敢突破。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深化“放管服”改革, 用政府权力的“减法” 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先行先试以国企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对外开放体制改革、营商环境等领域的改革,充分释放内外需潜能。

(三)围绕“高质量发展”闯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路

一是在“高”字上求真知。深刻认识“改革就是突围”“突围就有新路”的真知灼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高效运转,推进基础设施“六网会战”高品质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高位驱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市场主体、社会资本的边际收益远高于零。二是在“质”字上出实效。须以史为鉴,学史铸魂。通过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处理好“质与量”“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推动贵州十大工业产业提质升级,构筑起在国内外具有比较优势的规模经济主体,让中等收入群体与经济增长效率同步提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三是在“量”字上强优势。“质变”的一条重要出路就是“量变”。在经济领域继续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在社会领域推动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从量上科学合理把控闯新路的规模、程度、速度和优势,有效避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道路上的“修昔底德陷阱”。四是在“发”字上找机遇。这里的发字主要指“生长”,不仅包括从国家政策的字里行间中寻找生长机遇,也包括欠发达地区如何赶超进位和后发地区如何跨越发展。用发展去解决经济社会中遇到的危与机,构建起高效、善为、廉洁的现代政府,以公信力和凝聚力去科学避开转型改革中的“塔西佗陷阱”。五是在“展”字上探出路。这里的展字主要指“扩大”,扩大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的深度、力度与维度,扩大贵州在西部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扩大人口与经济的集聚效应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扩大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的富民效应为贵州高质量发展赋能。

 

    (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CXJC21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韩  缙

 

中共贵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实质,全力以赴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以产业振兴为引领,以人才振兴为关键,带动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一、围绕特色高效在乡村产业振兴上开新局特色、绿色是贵州发展山地农业最为显著的资源优势,走“提质增效”之路则是把此类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的关键所在。应坚持以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转型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点围绕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发展要求,利用前沿的科技、管理、经营等手段,打造形成品种丰、质量优、链条强、业态广的高质量发展态势。一是强化主动性。大力培养干部群众的市场观念,积极培养其对市场的敏锐性,有效促进其市场能力的全面提升。二是建好主阵地。抓住国家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的机遇,推动县域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应切实赋予县级在政策、规划、融资诸方面更多权限,促进县级重点园区、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产业链主体留驻县域。三是找准主攻点。结合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调优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构建现代种养殖体系,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切实提速农产品深加工及品牌化建设步调,持续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四是开辟新战场。高度重视大数据赋能农业现代化重要作用,推动现代农业精细化生产与物联网技术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充分结合,促进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在质和量上不断取得突破。持续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加快农业与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精品民宿等多种产业交融拓展步伐,使促进农民增收能扎根于产业兴旺之上。

二、聚焦经营主体,在乡村人才振兴上开新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人才对于持续提升产业经营主体的“能力”与“活力”则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一应认清政策导向。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统筹用好在乡、返乡、下乡人才,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党政人才,大力培育农业、旅游等领域优秀人才。二应壮大新生力量。开展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养“领头雁”计划,加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乡村工匠,打造农民工劳务输出品牌。积极提升电子商务进农村效果,开展电商专家下乡活动。三应用好传统资源。挖掘培养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等,传承发展传统技艺。此外,还应牢固树立“大人才观”,纵向上及时建立起县、镇两级多行业专家组成的智力支持团队,打造出县域内乡村振兴骨干咨询体系。横向上积极盘活存量激活增量,通过创新机制和搭建平台,充分发掘培养本土人才并广泛吸纳社会人才,不断强化智力支撑作用。

三、紧扣铸魂强根,在乡村文化振兴上开新局应围绕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持续发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成果交融互补,进而达到满足文化需求和增强精神力量的双重效果。一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创新更多有针对性、“接地气”的宣传教育形式,将乡村思想道德建设落到实处。二是要积极倡导科学文明理念,推进村规民约建设,大力改进陈规陋习,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等传统美德,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是要认真做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积极构建乡村文化产业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使广大村民能从中持续参与、创造并受益。要重新通过空间、材料和在地社区,寻求乡村文化空间与乡土文化的联系,着重加强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性利用。

四、统筹三生空间,在乡村生态振兴上开新局。统筹优化三生空间,保护生态环境,既是对“两山论”的忠实践行,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乡村的基本要求。一是在生产上抓防治。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生产模式生态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二是在生活上促宜居。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和管控,保护村容村貌、乡情乡韵,留住绿水青山、美丽乡愁。聚焦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两项行动”,一体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确保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三是在生态上重保护。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实行“一河一策”“一库一策”,做到从流域到区域、从大江到小河全覆盖、无死角,筑牢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要充分发挥广大村民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环保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筑牢战斗堡垒,在乡村组织振兴上开新局。坚持力量下沉、资源下倾、人员下移,全面建强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为乡村振兴打造永不离乡的保障队。一是大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统”的能力,加强其对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的全面领导,形成各类组织有序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格局。二是通过鼓励探索创新,持续构建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常态化管理与应急管理“双管齐上”工作机制,整合乡贤寨老、驻村帮扶力量等内外部资源,不断营造“共建共管共治共享”良好局面。三是继续巩固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发挥合作社、供销社等组织对农民的组织带动作用,引导帮扶主体、社会资本以入股合作的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以集体化和组织化为支撑,全面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孵化、培育、扶持农村服务性、公益性和互助性社会组织,利用社会力量的物资、专业、人才优势,助力农村社会养老、科技、卫生、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CXQ N21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推动贵州在数字经济战略上抢占新机

罗以洪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各国利益更加紧密相连。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指出,希望贵州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要着眼于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贵州数字经济发展,大数据战略向纵深推进指明了方向。中共贵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全力以赴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机遇,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高质量建设贵州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坚定不移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在核心技术突破上抢新机

1.抓好大数据核心技术突破重点难点。紧紧围绕技术研发突破战略制高点,加强对重要技术领域和重点关键环节提前部署,加强在大数据前沿性技术、颠覆性技术方面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力度,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领域成为开拓者,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2.构筑贵州省大数据核心技术体系。以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贵州自身优势,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国产操作系统、国产芯片产业园、OLED新一代显示器生产基地、人工智能技术、AI芯片、区块链等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好省内大数据核心技术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培育省内拥有核心技术的云上贵州、贵阳网用、白山云、朗玛信息、易鲸捷、数联铭品、翰凯斯等本土核心技术企业快速成长、做大做强。

3.“FAST+”推进核心技术突破和应用。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天眼”誉为“观天巨目、国之重器”,要求我们用好这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我国天文事业从跟跑并跑到领跑领先的跨越。以申建国家实验室和建设FAST射电观测阵列为重点,全力支持“天眼”实现原始创新突破和“卡脖子”关键技术变革性突破。推动贵州省在智能制造、大数据中心、FAST射电观测阵列、世界天文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高新技术发展。将FAST作为贵州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平台,加强天文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以高标准应用倒逼企业技术创新,将FAST+作为打造贵州国际天文的新名片。

二、在核心产业构建上抢新机

1.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双千工程”为抓手,围绕千亿级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深入开展智能制造、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专题服务行动。提高企业软件开发能力,支持具有贵州技术竞争力的企业在国产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新一代程序开发平台、工业软件等领域打造一批新的“拳头产品”和“贵州品牌”。

2.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全省大型主要产业园区开展万兆宽带接入和应用,打造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支持提升园区产业规模、创新基础、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与沿海发达省区合作,探索建立“数字经济飞地产业园区”,加快打造贵阳贵安数字经济产业核心区、黔北(遵义)数字经济集聚区,支持铜仁、黔南、黔西南等市州建设数字经济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

三、在融合产业构建上抢新机

1.推动“大数据+工业”向纵深融合,促进“贵州制造”升级。实施以制造服务、个性化定制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服务新业态新模式试点示范项目。依托航天云,积极部署和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动企业全流程和全产业链智能化发展。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培育全省100家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2.推动“大数据+农业”向纵深融合,助力数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建立农业数据库,以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贵州实践,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数据标准化体系。加快一码与农业质量监督的融合,加快推进农业质量追溯全程化,形成完善的农产品安全信息追溯闭环。依托贵州省息烽县、黔西县、金沙县、余庆县等4个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机遇,加快全省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乡村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探索。

3.推动“大数据+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服务业向平台型、智慧型、共享型发展。加快发展智慧型服务业,持续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创新进程,以建设全省100个服务业集聚区为契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

四、在推进数字治理上抢新机

1.加强贵州数字政府建设。以“一云一网一平台”为引领,深入实施“数字政府”建设行动,将贵州数字政府建设打造成为全国标杆。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试点省”建设,提升“一网通办” 政务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贵州省社科云作用,将贵州社科院承担维护建设的社科云打造为全国智库数据库、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文献数据库、重要地方文献数据库、哲学社会科研成果数据库等,为国内外社科研究人员开放服务。实施政府大数据应用专项行动,培育推广政府大数据应用示范;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支持各市州打造一批智慧城市示范项目;加强大数据网络安全建设,强化政务云平台数据安全,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水平。

2.加强大数据民生保障。创新数字治理模式,加强数字社会建设,推进基层数字化治理。拓展大数据运用领域,优化民生服务,推进大数据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交通、食品安全等在民生领域应用。重点推进贵州省民生领域大数据深入应用,打造一批数字民生数据治理试点示范。推进好“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省”“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试点省”建设,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开发。探索建立数据要素驱动的数字化治理创新体系。完善大数据安全体系,推进大数据国家安全靶场升级,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推动贵州在数字新基建上实现新突破,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着力构建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在数据价值化上多出新成果,抓好制度规范和数据安全两个重点,加快形成覆盖全省、多元汇聚、统筹协作的数据资源体系。

 

    (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GZZB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大数据政策法律创新研究中心)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张琳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幅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开启新征程,贵州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不断出新绩。

一、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上出新绩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支撑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维护和利用好贵州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关乎“两江”上游的生态安全,也为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贵州将坚决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全面提升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和质量,让贵州生态安全屏障地位更加牢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乌江、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廊道和重点河流生态保护带建设。深入开展国土绿化美化行动,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全面实行五级林长制,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探索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群众增收致富有机结合的防治新模式,推进生态修复产业良性发展,助推贵州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提升。

二、持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在巩固生态环境质量上出新绩

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贵州生态环境既有良好基础又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坚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贵州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之以恒改善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开展水、大气、土壤、固废等环境治理工程,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污染防治体系。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等反馈问题整改,通过构建严密的生态责任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高环境治污力度,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程序,对违规、超标排放企业采取严厉措施,实现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切实守好生态环境质量底线。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大数据平台等,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排放等的跟踪监测和监控,让污染防治工作更加精准、更加智慧,走绿色科技创新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

三、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在构建生态经济体系上出新绩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贵州生态资源禀赋,把贵州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加快形成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贵州要坚持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大力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着力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和水平,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加快培育壮大绿色生态产业市场主体,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深入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和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加快推动工业、产业园区等绿色化升级改造,打造一批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绿色产品,让绿色经济成为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实施数据中心绿色化节能改造,强化节能监察和管理,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加大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降低碳排放强度。全面提高资源能源集约利用水平、优化资源能源结构,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推进贵州经济绿色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深化生态制度改革创新,在提升生态治理能力上出新绩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制度和法治的保驾护航。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贵州要坚持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和实践,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顺应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努力探索具有首创意义的制度创新成果。加快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公益诉讼和执法司法制度,更多运用经济杠杆和法治方式进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健全完善生态环保制度和环境污染治理机制,总结提炼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以更高水平建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托国家级国际性生态文明论坛,健全与国家部委合作办会机制,建立与国际组织常态化合作机制,完善成果转换应用机制,交流和推广生态文明领域的制度成果和经验做法。

五、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在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上出新绩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核和灵魂。贵州传统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知识、生态智慧和生态价值观念,以及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发掘、培育和弘扬贵州生态文化,助力贵州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贵州要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进一步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念。从传统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构建既有历史渊源又有时代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贵州生态文化,依托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以及山地文化等,大力弘扬民族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化村建设。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强化宣传引导,积极推行绿色出行、绿色办公,激励人民群众形成绿色友好的生活方式。大力弘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引导全社会增强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观念,使每个社会成员树立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观念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和责任担当。

 

    (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CXG D21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对外经济研究所)


 

 

 



(一审:贺雷;二审:李志伟;三审:王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