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强: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日期:2021-03-12 来源:贵州日报 字号:【     浏览量:

 

2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毕节市黔西县,实地察看乌江六冲河段生态环境。首站选择乌江,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江河生态的高度重视,也凸显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性。近年来乌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关键在于贵州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生态文明建设大踏步前进。贵州是长江、珠江两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牢记嘱托,坚定不移地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生态立省”到“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从“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到把“大生态”列为三大战略行动,贵州不断奏响生态文明建设最强音。先后启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了一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大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3%,森林覆盖率达60%,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完成营造林520万亩,治理石漠化100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720平方公里。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全国第1,生态文明公众满意度全国第2。

绿色发展成效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的“金字招牌”,已然成为贵州绿色发展的最大优势。“十三五”以来,贵州始终坚持秉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正确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在加快发展中积极保护、在积极保护中加快发展,坚持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先后出台《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贵州省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发展引导目录》《贵州工业绿色发展》《贵州省绿色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系列文件,节能减排效果大幅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大数据、大健康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绿色新兴产业落地壮大,带动贵州产业不断迈向高端化、绿色化,绿色发展成效明显。2020年,贵州经济增速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同时,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2020年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4%,林业产业总产值3000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2190亿元。“双十工程”强力推进,率先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位居全国前列。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场战役”,持续深化草海、乌江、清水江、南明河等水环境综合治理。2020年全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9.2%。地表水质优良比例为98.2%,全省151个地表水省考核断面,水质状况总体为“优”,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县城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4%和92.3%,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75万户。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按照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内在规律,坚持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全面实行五级林长制,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系统推进矿山环境、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乌江流域、赤水河流域河道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模式创新。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和管理机制,形成一体网格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联动协调新机制。健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全社会参与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省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省内权威智库和企业等创新平台的作用,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和储备性的应用对策研究,为重大制度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积极搭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试验示范平台,建立流域生态系统治理科技创新联盟,实施流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重大科技创新专项。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坚决贯彻落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与大力实施修复重大工程,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实施乌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示范工程,筑牢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建设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武陵山四大山脉生态廊道和乌江、赤水河、南北盘江、红水河等重点河流生态保护带。深入开展国土绿化美化行动,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天然林、公益林、防护林、碳汇林等分类保护建设,强化森林抚育,推进低质低效改造和退化防护林修复。推进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加快推进河湖和湿地保护修复,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体系,强化湿地资源动态监测,开展退田还湖还湿。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开展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和围栏建设等,加强草海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加强外来物种管控。

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遵循岩溶土地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坚持把石漠化治理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推广“晴隆模式”等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林下产业和草地生态畜牧业,充分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有效缓解人地矛盾。依据“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园则园、宜耕则耕和宜建则建”,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林地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和种草养畜等措施,减少裸露地表面积,恢复退化植被,防治土地石漠化。以小流域为单元,合理安排山、水、田、林、路,布置水土保持农业耕种措施、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全力实施水土保持、土地开发整治等项目,优化配置水土资源,减缓水土流失。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不断探索总结有针对性的治理技术措施和治理模式。创新和活化束缚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体制和机制,完善石漠化治理投入保障机制、产业成长机制、科技保障机制、工程建设机制、工程监理和监测评估机制等。

加快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加快生态环境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转化,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不断释放生态优势红利。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着力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和水平。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等开发利用。落实国家绿色经济产业发展引导目录,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加快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形成包括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金融等在内的完整绿色经济体系。深入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培育绿色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四型产业”,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着力推动低碳绿色循环发展,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业水平显著提高,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实施绿色发展引领计划,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强化绿色生活方式宣传引导,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持续开展“贵州生态日”“节能宣传周”等绿色低碳主题活动。加快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建设。鼓励绿色消费,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抵制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倡导文明节俭的婚丧嫁娶行为活动。推动绿色出行,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积极争取轨道交通建设,试点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鼓励乘坐公交、骑自行车等绿色出行。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