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刊载于2020年10月26日人民网,作者张再杰系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研究员。文章指出,西部地区只有准确理解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并在新发展格局中有不同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定位、发展思路、主动作为,才能很好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积极贡献。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西部地区要结合区域发展阶段、资源要素禀赋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并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主动作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积极贡献。
准确理解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外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对内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总书记强调的“六个新”是一个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有机联系的逻辑整体。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是其逻辑起点,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的发展动能,深化改革不断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外打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和对内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进行逻辑展开,最终实现构建起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的目的。
西部地区在新发展格局中应有不同于东中部的发展定位。
总书记的讲话着眼于“十四五”时期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的战略把握,是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和根本遵循。“十四五”时期,无论是面对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局势进入动荡背景下加速形成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是面对国内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大环境,都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用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思维,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大局大势,只有先做到研判生变、准确识变,才能引导社会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对于西部来说,更应深入学习、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这一理论逻辑的深刻内涵和发展机遇。西部面临与东部不同的基础条件和发展阶段、不同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也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发展短板,应找准自身发展的准确定位,在扩大内需过程中激发更多的潜在市场需求,推动区域差异化发展、最终实现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在新发展格局中要有不同于东中部的发展思路。
“十四五”时期,是西部地区立足新起点、形成新突破、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根据外部环境和国内发展要素的变化,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还是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基础,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理论创新并指导实践,准确把握新阶段是由数量追赶进入质量追赶阶段,应着重研究和据实纠正资源错配,形成有利守正创新、有利生财聚财的体制架构。因此,要牢牢把握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关键一招,不断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努力适应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新要求。
西部地区在新发展格局要有不同于东中部的主动作为。
要把握新时代的新形势新特点,充分借鉴东西部协作扶贫的做法和经验,着重以引进东部实力企业为龙头,积极推广“东部企业 西部资源”新模式;以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为重点,推进“东部市场 西部产品”新模式;以承接东部产业制造为契机,不断完善“东部总部 西部基地”新模式;以强化与东部高新技术合作为动力,培育“东部研发 西部制造”新模式,抢抓构建完整国内大循环的历史机遇,瞄准薄弱环节,加强战略合作,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再上新台阶,形成与东部产业上相互补链、市场上相互定制、要素上相互成全的特色经济区域。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中,利用好自身的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积极探索西部地区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的新路径,共同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合作共赢,为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动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做出基础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