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发展研究中心:构建“六大政策支撑体系”,推动贵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摘要)

日期:2018-08-09 来源:贵州省发展研究中心 字号:【     浏览量:

 

在全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是我省民营经济适应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的必然选择。加快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省民营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方向。

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全省经济发展大局

(一)民营经济是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2017年民营经济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3.2%,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9.2%;民营经济在一、二、三产中的占比分别达到56.6%、 53.8%、51.5%;在医药、特色食品行业民营经济的占比基本达到100%,在煤炭、建材、化工行业的占比分别达到81.7%、70.4%、58.3%,推动全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民营经济挑大梁。

(二)民营企业是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截至2017年底,全省私营企业53.6万户,占全省企业总量的89.0%;民营企业集聚了全省85%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工程(技术)中心,成为我省知识产权成果的主要创造者;全省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412.7万人,占全省企业从业人员的78.1%,推动全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民营企业当主力。

(三)民间投资是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

2017年,我省民间投资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占比分别达到68.2%、68.5%和26.7%,尤其是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民间投资占比均达到70%以上;省重大工程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完成投资约5100亿元,占省重大工程项目完成投资总额的57%左右,推动全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民间投资走前列。

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一)产业层次要高

我省民营工业长期依靠资源比较优势发展,能源、原材料型企业多,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链条偏短,重化工业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虽然不断提升,但是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缺少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物流供应链等高端现代服务业。因此,推动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根据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减掉低效产业和过剩产能,把资源腾出来集中在核心产业上。要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布局大数据、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落地高质量项目,优化产业结构,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形成高质量的增长极。

(二)创新能力要强

我省民营企业多数处于产业链低端,具备较高科技含量和产业竞争优势的现代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较少。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占全部民营工业企业户数的比例不足10%,户均产值只有1.64亿元。2017年我省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6家,远低于广东省的12200家,江苏省的4660家,浙江省的3595家,也低于周边省份湖南的1649家、重庆的845家、广西的595家。由于我省中小企业综合实力普遍较弱,创新意愿不强、创新投入不足、技术支撑不够、高端创新型人才缺乏,极大地制约了民营经济发展。因此,推动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围绕产业链加快布局创新链,补课工业2.0、3.0,追赶工业4.0,不断提升我省民营经济的科技含量,培育一大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

(三)制造模式要转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是关键和重点所在。然而,我省是全国制造业较落后的省份,制造业基础薄弱、总量小、效益低,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弱,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多数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推动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促进制造业在多个方面实现重大转变:在增长动力上,从以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驱动为主转向以数据、知识、技术驱动为主;在信息化发展上,从以机械化、自动化为主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并使之贯穿于制造业价值链的全环节;在竞争优势上,从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的价格优势转向由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形成的综合竞争优势;在产业结构上,从以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传统产业为主转向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

(四)集群配套要优

我省多数民营工业企业以原材料初加工为主,产品大都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产业层次低、链条短、集群发展不足。由于缺乏行业支撑和龙头企业带动,企业彼此缺乏关联度,横向协作配套也较少,虽然涉及了众多产业,但孤岛现象严重,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呈现产业碎片化状态,整体效益不高,很难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需要。因此,推动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现代产业集群的理念,立足现有优势产业基础,通过强链、延链、补链、建链,完善产业配套,壮大企业群体,打造一批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以龙头带动产业上下游,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实现相互借力、共生共荣,不断提升民营经济的集群优势和全产业链配套能力。

(五)产品品质要好

在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档升级的今天,一定程度上是品质决定市场。然而,我省多数民营企业缺乏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导致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2017年全省有效商标注册总量105358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仅25件,占0.02%;地理标志商标30件,占0.02%;贵州省著名商标1028件,占0.1%。全省有效商标注册总量仅占全国1492.0万件的0.7%。每万户市场主体平均有效商标拥有量仅为422件,远低于全国的1520件。因此,推动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打牢品牌根基、增加品牌数量、提升品牌档次、扩大品牌影响,推动贵州制造向贵州智造转变、贵州速度向贵州质量转变、贵州产品向贵州品牌转变。

(六)企业架构要新

现代企业制度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激发管理团队的积极性,规范企业行为,提高经营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然而,我省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紧密结合,决策权、管理权高度集中。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在创业初期的优势比较明显,但当企业需要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产品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时,在用人、决策、管理等方面所暴露的弊端就非常明显。因此,推动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摆脱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性,积极推动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进行改革,加快股改上市步伐,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转型为现代职业化治理模式下的公众企业。

三、推动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民营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为引领,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制造业为主战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加快推动民营经济质量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发展活力增强。在具体路径上,围绕“产业层次要高、创新能力要强、制造模式要转、集群配套要优、产品品质要好、企业架构要新”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全方位、全系统、全链条的政策支撑体系,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

1.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原则。找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黄金结合点,在适合运用市场机制的领域适当放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在需要发挥政府作用的地方做好服务,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保证民营经济有序规范健康高效运行。

2.坚持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相结合的原则。加大重点企业培植力度,扶持发展一批成长性强、带动力大的旗舰型龙头企业;重视中小微企业培育,引导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梯次迈进、优势互补、成龙配套、抱团成长的发展格局。

3.坚持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的原则。以质量效益为核心,以市场化配置为导向,以差别化措施为手段,完善激励倒逼机制,优化产业政策,促进优胜劣汰,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和先进项目聚集,倒逼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实现民营经济提质增效。

(三)构建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六大政策支撑体系

1.聚焦“产业层次要高”,构建政策支撑体系。一是深入推进“去产能”。综合运用市场、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严格环保、耗能、质量、技术、安全等标准,倒逼钢铁、煤炭、水泥等重点行业民营企业过剩产能退出市场。二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以白酒、能源、资源加工、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为重点,制定传统产业差异化转型升级路径,促使其提高运营效率、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三是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省重点发展的大数据、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扩大民间投资。四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研究出台《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服务业新业态的若干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发展健康服务、互联网金融、产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人力资源、融资租赁等服务业新业态。五是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制定实施民营企业下乡投资相关服务与环境支持政策,引导民营企业拓宽经营领域,培育发展订单农业、共享农业、创意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业态。

2.聚焦“创新能力要强”,构建政策支撑体系。一是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由省财政设立产业技术创新资金,通过项目后补助、股权投资、现金奖励等方式,加大科技项目技术攻关支持,给予企业科技创新补助以及研发补助,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二是优化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服务。加快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组建区域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增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弥补信息、技术、市场、资金短板,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强化民营企业创新人才支撑。在全省推广贵阳市关于支持“体制外”产业企业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从引进集聚重点产业创新人才、支持重点产业企业引才聚才、培养重点产业人才队伍、给予创新创业激励服务等方面, 全面强化对民营企业引才聚才的政策支撑。

3.聚焦“制造模式要转”,构建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实施《贵州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培育五年行动计划》。建立贵州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培育库,每年一次进行动态优化调整,对入库企业在融资、用地、用工、税费、品牌、技术创新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推动民营制造业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对来我省落户的先进制造业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按照“一项目一议”方式对制造业新兴支柱产业的标志性重大项目落地、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兼并重组给予支持。三是支持传统制造业民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实施技术改造普惠性事后奖补政策,对省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取得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备案证,且主营业务收入达到规定额度的工业企业,给予资金补助。四是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带动全省民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快速发展。

4.聚焦“集群配套要优”,构建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企业。深入实施产业龙头计划,在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领域,每年遴选一批发展前景较好、具有较强品牌效益及可推动产业上下游协作配套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重点扶持。二是推动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引导中小企业主动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深化协作配套和专业化分工,与大企业互用产品、互为市场、抱团发展,提升产业协作配套水平。三是构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对新设立的为产业集群提供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共性技术攻关、工业设计、物流仓储的公共服务平台,经专项评估后运营成效明显的,按平台建设实际投入的一定比例,给予开办补助。

5.聚焦“产品品质要好”,构建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实施标准引领计划。推动建立覆盖全省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支持具有专利技术的民营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修订,并给予资金奖励。二是实施质量提升计划。在民营企业中广泛推广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服务企业活动,深入企业开展质量诊断、咨询和分析;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标准化、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服务,促进企业提档升级。三是实施品牌培育计划。实施“民营品牌十百千创建工程”,力争用3-5年时间,重点扶持10家龙头企业争创世界名牌产品;引导、扶持100家民营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引导、扶持1000家民营企业争创贵州名牌产品。

6.聚焦“企业架构要新”,构建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实施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领计划。建立全省股份制改造重点企业储备库,对入库企业将进行动态管理、跟踪分析、增值服务;出台《贵州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办法》,争取利用3-5年时间,推动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革。二是引导民营企业丰富产权形式内容。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产权制度创新、完善法人产权制度。三是引导民营企业完善内部组织构架。推进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权责明确、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四是引导民营企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加快建立适应市场要求及企业发展需求的岗位体系,明确岗位职责,畅通晋升通道,推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