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锋:“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日期:2022-08-26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表明,我们所要努力实现的现代化,是旨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蕴含着生态文明内涵的现代化。如何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生态文明内涵的现代化?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著,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能够获得诸多思想启迪。

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均奠基于自然

  对于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恩格斯为何会作出这样的论述?这需要我们回到经典文本和伟大思想诞生的思想史语境和历史境遇之中加以探讨。

  恩格斯的这一论述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真切把握的基础上。恩格斯分析了人与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由此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透彻解释。他认为,在政治经济学看来,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甚至可以这样说,劳动创造了人,构成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差别,即人能够“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体论基础。但人类对自然的支配并不是毫无章法的,而是如马克思所说的,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社会,即“按照美的规律”构造属人的世界。因此,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并将自然的世界改造为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人类社会,这构成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恩格斯的这一论述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基础上。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同自然打交道进而创造属于人自己的世界的历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变迁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古代社会,人对自然的完全依赖阶段;现代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未来社会,“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着重对上述第二个阶段作了剖析。他指出,支配自然是人类的本性,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会带来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由此他强调:“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这一论断为我们在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中创造历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了方向。

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运用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思想家们为此作出不懈努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辩证关系的规律性认知基础上,提出了破解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路径:认识到人类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建立顾及较远效益和结果的生产方式。

  认识到人类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即准确理解人的自然属性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的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类无法离开自然界而独立生存。这就决定了,人类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就必须“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习常过程的干预所造成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尤其是“学会认识并从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造成的较远的自然后果。……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以对抗那种认为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在社会方面的间接的、较远的影响,从而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铺平道路。

  建立顾及较远效益和结果的生产方式,即超越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根本的私有制的生产方式,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只会导致需求和供给之间“两极对立”。这是因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会导致人们受制于资本增殖的逻辑,只顾及“眼前的利益”和“直接的利润”。因此,要真正消解这一“两极对立”,只能诉诸建立顾及较远效益和结果的生产方式,即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在这一历史境遇中,人们将在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入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一制度基础上的政治的、文化的、法律的等各项具体制度,将使得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阶段的到来成为必然。在这个意义上,内蕴着绿色发展理念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具有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在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等问题的论述基础上,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强调的是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绿色发展理念蕴含着“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等重要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在此过程中,我们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从根本上讲,美好生活需要与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让人民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过上优雅美好的生活。

  (作者:王海锋,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资料整理及研究”〔21&ZD04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