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铿锵号召。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复杂,防控任务依旧艰巨。各条战线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发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和厌战松懈情绪,坚定抗疫必胜信心,筑牢疫情防控的精神防线。
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弘扬和转化的基础。当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进一步明晰研究思路、加强学术规范、完善话语构建,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提供学理支撑。
明晰研究思路。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经党中央批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思路,对这一伟大精神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研究对象而言,可以从思想渊源、理论根基、实践源头、形成过程等方面,具体探讨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机理、科学内涵、结构框架和精神实质,厘定伟大抗疫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明确研究对象的时空边界。就研究意义而言,应重点探讨伟大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世界意义和历史影响,阐明伟大抗疫精神从哪些方面赓续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特质禀赋,从哪些方面传承确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就研究方法而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哲学、历史学、心理学、传播学、流行病学等跨学科理论和方法,开展跨学科研究。倡导研究者树立整体思维、运用整体性研究方法,将构成伟大抗疫精神的各个部分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再将这个“小整体”置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中国精神的“大整体”中进行具体考察,使研究成果的结论更具科学性。
加强学术规范。学术规范是在长期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且被学界公认的一些行为准则。当前,学界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研究时间较短,与其他领域相比,一些研究成果对学术规范的遵循略显不够,学理性有待增强。深化伟大抗疫精神研究,一方面要求研究者以各学科通行的学术规范为基本遵循。这些规范涉及学术交流、科研写作、学术评价等方面,如技术层面的写作规范、道德层面的学术诚信、法律层面的著作权保护等。另一方面,深化伟大抗疫精神研究,还要求研究者兼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的特殊性,遵守一些具体规范。如遵循党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关研究最鲜明、最突出的特征。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究既要与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也要彰显科学性,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关注现实,使研究成果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斗争实践能够真正起到增强斗志、鼓舞士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完善话语构建。构建展现伟大抗疫精神科学内涵和价值旨归的话语体系,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增强中国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相关领域的话语权,是深化伟大抗疫精神研究的重要任务。完善话语构建要立足国内、立足抗疫实践,充分发掘伟大抗疫精神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质禀赋和优良基因,瞄准抗疫实践中党和政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抗疫勇士“逆行出征”的英勇壮举等,使话语构建言之有物。以此为基础,不断深化伟大抗疫精神的哲学根基、思想渊源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理论研究,通过理论创新带动话语创新。此外,也可运用大数据、互联网、自媒体等新兴技术手段,推进话语表达方式创新,以实现话语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统一。完善话语构建还需面向世界,加大国际传播投入,提高跨文化传播管理水平,旗帜鲜明反对污名化和疫情政治化。要不断增强对相关议题设置的引导,讲究话语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传播,为展现中国和衷共济、命运与共、重情守信的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述研究思路、学术规范和话语构建三个方面,是深入研究伟大抗疫精神的基础性工作,是将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强大力量的坚实学理支撑。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伟大抗疫精神及其弘扬机制研究”(22ZDA09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