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德:推进地方师范院校高质量教师教育建设

日期:2022-06-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号:【     浏览量:

  为加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下简称“强师计划”),提出了2025年和2035年基础教育强师目标及十五条具体措施。“强师计划”不仅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师资建设指明了方向、指出了重点,更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建设正从满足庞大的数量需求转向满足全面高质量需求的改革深水区。这无疑需要重点依托高质量教师教育来推进。从全国教师教育的格局和基础教育师资来源看,地方师范院校既是教师教育的关键主体,也是基础教育教师的主要孵化场。然而,受师资力量、教科研水平、办学条件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地方师范院校总体办学水平不高、参差不齐,严重制约全面高质量基础教育师资目标的实现。因此,大力推进地方师范院校高质量教师教育建设,是“强师计划”背景下全面高质量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关键任务。

  地方师范院校是基础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

  地方师范院校一般主要指培养各类师资力量的地方高等院校,包括以“师范”命名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范学校,也包括以师范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地方大学、学院。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数据,全国共215所师范院校,其中6所部属师范大学、209所地方师范院校,地方师范院校占比达97%;在地方师范院校中,省属重点师范大学40所、占比19%,其他普通师范院校169所、占比81%。足见地方师范院校的数量远超部属师范大学,普通师范院校的数量远超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在师范生总体招生上同样如此。

  地方师范院校是我国基础教育师资最大孵化场。第一,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师资的师范生,大部分来自地方师范院校。以2021年为例,全国应届毕业生约909万,其中师范生达74万,地方师范院校师范毕业生占比达97%。2021年全国新增基础教育教师60多万,地方师范院校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第二,作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重要师资的公费师范生,主要依托地方师范院校的培养。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简称“免费师范生”,2018年“免费师范生”改为“公费师范生”,各省纷纷推出地方公费师范生制度。如山东省自2019年起三年招收15000名地方公费师范生。2021年,河南省共招收公费师范生3500人,江苏省共招收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3434人,浙江省共招收师范类定向学生835人,广东省共招收公费定向本专科师范生和教育硕士共2210人。地方公费师范生制度越来越凸显地方师范院校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2021年7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指出从2021年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这意味着地方师范院校在国家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当下,全面高质量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亟须重点关注并保证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质量水平。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基础教育师资的主体来源,在“双一流”建设、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成效上差距较大。第一,在总体形势上,地方师范院校间存在较大水平落差,大部分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层次较低。从层次划分来看,“双一流”高校3所、有教育类博士授权点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23所,较早建立硕士点但无教育类博士点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13所,有教育类硕士点的普通师范院校24所,无教育类硕士点的其他师范院校160所左右,最后一类约占地方师范院校总数的77%。多数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办学层次都不高,在资源供给、人才引进、政策扶持等层面面临多元瓶颈。第二,多数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实践成效一般。在师范类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上,除“双一流大学”、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大部分地方师范院校都没有获批,少数学校获批1—2项;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上同样如此,2018年,除省属重点以上层次师范大学,仅2所地方普通师范院校分别独立获得1项师范类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环境等因素影响,地方师范院校在服务于教师教育改革的经费支持、人才引进、教学科研、交流合作、协同育人等方面,东部地区整体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整体优于西部地区,差距甚至持续拉大。第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选择去读师范学校”很大程度上是近二十年我国地方师范院校生源的真实写照,这也使得多数地方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人才目标和实践取向上的定位都不高。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水平整体不高,既不利于高质量基础教育师资供给,也不利于教师教育的长足发展,不利于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和教师的职业认同,制约“强师计划”的全面落实。第一,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水平决定其师范生培养质量,在教师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生源质量不高的情况下,面对全国庞大的师资需求,很难保证高质量基础教育师资的基本供给。第二,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水平决定着我国师范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层次,其长期低水平运行不仅影响师范教育的社会声誉,不利于吸纳优秀学子,也将影响教师的身份认同,不利于教师树立专业自信、培养专业认同。

  地方师范院校高质量教师教育的建设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高质量教师教育的支持,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决定了推进地方师范院校高质量教师教育建设既是“强师计划”的迫切需求,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诉求。立足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层次水平综合研判,推进地方师范院校高质量教师教育的关键是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以下类型的师范学校。在实践中需充分变革地方师范院校的内外部环境,在外部推动的同时撬动其内生动力,立足教育协同、资源优化、生源优化、学历教育、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提升。

  第一,重视定点帮扶,开展“两个一”行动,推进协同发展。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指出要“由高水平师范大学和地方高水平师范院校一起,促进师范教育的协同发展、整体提升”。教育主管部门首先需要考虑充分发挥部属师范大学、地方师范大学高质量教师教育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师范院校之间的定点帮扶,以一所强校为核心建立教师教育协同联盟,在高水平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育科研等层面实现一所强校带领一批弱校协同发展。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实施“三个倾斜”,促进资源优化。教育主管部门要合理分配和调整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更新教师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在人才配置、项目立项、经费资助等层面进一步加大向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以下层次师范院校倾斜,助推其资源优化。第三,提升社会认同,落实“两个提高”,助推生源优化。教育行政部门需联合社会各部门加快落实“提高教师职业待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重点任务,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升对教师职业的敬畏感,吸纳更多优秀学子选择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第四,提升培养层次,筑牢“三个基础”,推进特色教育。地方师范高校需要奋发图强,立足自身基础建设、内涵发展实现突破,以学科、专业、特色建设为学校基础性工作,对标一流学科、一流专业标准持续发力、不断进步,建设中国特色地方师范教育。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研究”(VEA190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长三角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