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研究》成果简介
项 目负责 人:陈海勇
项目管理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项 目批准 号:11XMZ067
项 目 类 别:西部项目
项 目 名 称: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研究
最终成果名称: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研究
学 科 分 类:民族问题研究
成 果 形 式:调研报告
项 目 成 员:蒋莉莉 徐桂英 焦玉石 郭 蓓
陈海娟 汪旨福 张登利
二0一七年七月十日
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研究
由中共贵州省委党校陈海勇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研究》(项目批准号:11XMZ067),于2011年7月立项,2017年7月申报结项,其最终成果为三十七万字研究报告《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有:蒋莉莉、徐桂英、焦玉石、郭蓓、陈海娟、汪旨福、张登利。兹将相关内容及主要观点述之如下:
一、报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全面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新常态使“三农问题”出现了新变化,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也给城市群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十年,还有一些局部区域的重点难点问题需要解决。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要“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要“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报告试图将视域落在西部民族地区,深觉党的文件再次把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化的重点,将公共服务作为城乡统筹的重点,实质上表明一条清晰的政策思路,要解决农业问题,就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要解决农村问题,就要促进小城镇发展;要解决农民问题,就要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因此,把发展小城镇作为一种重要的平衡手段,通过增加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统揽全局,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
(一)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报告思路清晰,层次合理,逻辑严密。除导论(第1章)外,整个报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从现状研究(第2~5章)出发,对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现状(发展阶段、发展路径、发展特点)、公共服务对小城镇贡献现状(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提升)、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现状(软、硬件公共服务供给和人、产、业公共服务需求)进行了由点及面、由典型到一般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覆盖纵深不足,需求旺盛、典型而特殊,供需矛盾尖锐等问题;进而透过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三大学科视角,对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第6~9章);为实现全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西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化形成对策建议(第10章),以期为西部民族地区构建人文型、福利型、特色产业发展型小城镇,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行动范本。
(二)研究报告的重要观点
1、小城镇大战略。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于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来说,加快小城镇建设就是一个有力地抓手。其中,产业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物质基础,城镇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的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核心内容,产城人互动是小城镇发展的根本目标,所有这些又必须以小城镇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为前提。
2、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正处于全面发展阶段。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横向判断,报告认为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正处于“快速发展、转型发展、提质升级和特色发展”的全面发展阶段。
3、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应该坚持“两手抓”。小城镇是“一只脚已经踏进城市,另一只脚还留在农村”,那么,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就应该坚持“两手抓”。一方面,继续加强城镇公共服务功能的完善;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小城镇公共服务(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和延伸。这是推进小城镇统筹、协调发展的应有之意,亦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
4、重点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的宜居性和宜产业性。宜居性和宜产业性是报告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的两个重要维度。重点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的宜居性,即在公共服务视域下梯度推进小城镇福利型社会的构建,将民族特殊性应用于发展特色化,在内涵式发展模式下提升小城镇的人文之魂,加快小城镇产业转型升级。
5、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报告把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比作“一个硬币的两面”,喻指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必须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为前提,必须以有效化解小城镇公共服务供需矛盾为路径选择。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既具有一般性公共服务需求,又具有其自身特殊的公共服务需求;小城镇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既具有一般性影响因素,又具有特殊性影响因素。另外,小城镇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并不完全都是由供给不足造成的,在某些方面供给大于需求同样可以引发供需矛盾。对于这一问题,报告从社会风险理论视角对西部民族地区部分小城镇的住房供给(房地产泡沫)进行了反思和审视。
6、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报告认为,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及战略目标,要从功能维度提高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从路径维度创新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从制度维度加强小城镇公共服务政策保障。
三、研究报告的突出特色
报告研究的突出特色表现在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广泛性、创新新和实践性等方面:时代性,报告研究正好契合西部大开发战略新的十年阶段,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适逢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报告按照新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力显研究的时代特色。地域性,西部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地区,报告进一步聚焦西部民族地区(西部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大的8个民族省区),认为西部民族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中的“难点”,重点中的“重点”,短板中的“短板”,尽显报告研究的地域性特色。民族性,报告在掌握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的一般性需求的同时,更多关注和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特殊性需求,并且专门展开对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的民族学视域研究。广泛性,尽管报告以西部民族小城镇作为主要研究范畴,其研究对象本身范围十分广泛,但是研究并不囿于西部和西部民族地区,例如有全国范围内的小城镇发展现状比较,有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分析等等。创新性,报告研究本身既是对已有研究的继承也是对已有研究的发展,报告突破已有研究范式和思考模式,从研究结构、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实践性,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报告秉承这一研究主旨,力求报告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对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四、研究报告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一)研究报告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
对已有研究的继承: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阶段、发展路径、发展水平和特点的梳理,揭示了西部大开发前后十年间小城镇发展的重大变迁,从经济的原始积累到多元产业的初具规模,进而对公共服务的迫切需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和区位类型小城镇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发现无论是靠近大城市的重点镇、城关镇还是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民族乡,无论是镇区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紧迫度均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对已有研究的发展:小城镇作为公共服务的物理空间,其宜居性和宜产业性也是公共服务的目标属性;提供为增加物质资本和土地生活力的硬件服务,以及提供为提高劳动者生产力的软件服务,均是促进小城镇经济可持续增长和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根本保障;多学科视域的探究打破传统认识的思维定式。
这些关于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问题的探讨,对于继承和发展小城镇理论研究和公共服务理论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报告的社会影响、社会效应
报告研究以五大理念为引领,以宜居性和宜产业性为导向,在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的一般研究和需求现状的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具体提出了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构建福利型、人文型和特色产业发展型小城镇的“两大功能”建设方案、“三大路径”发展机制、“四大政策”改革措施,达到公共服务与小城镇发展互促互动,产、城、人、魂融于一体的理想目标。这样的对策思考,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