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成果简介
项目负责人:唐昆雄
项目管理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项目批准号:10XKS004
项目类别:西部项目
项目名称: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
学科分类:马列•科社
成果形式:专著
项目组成员:赵家祥、李兰敏、范瑞滨、欧阳德君
2016年9月30日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项目批准号:10XKS004),课题负责人是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唐昆雄教授,最终成果为专著《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包括:北京大学哲学系赵家祥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李兰敏副编审、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范瑞滨、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欧阳德君。兹将课题研究成果的基本内容即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当下西方世界持续的经济、金融危机直接引发和演变成为了社会和政治危机。高歌猛进的美式全球化被逆全球化浪潮所阻遏,日趋严重的两极分化造成了西方社会愈演愈烈的阶层分化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自由主义在危机中遭遇重大打击,种族主义、民粹主义和各种其他形式的保守主义思潮盛行一时,但均未能为西方社会开出有效的济世良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唯物史观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从对世情和国情的科学判断出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则创造着震惊世界的“中国奇迹”。世界再次聚焦于马克思的理论和中国的发展实践。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的内在相关性,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形成和现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理论的本质内涵和价值追求,建构了课题“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立项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结题成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质作为方法论原则,坚持把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作为一个具体的总体来把握,在唯物辩证的视域中来把握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时代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来揭示它和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关联,揭示中国特色发展理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由于研究过程延续到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提出的的“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纳入到结题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视野之中,并在成果的相关部分予以阐述。
具体而言,结题成果包括导论及正文八章。在逻辑结构上,导论之外,正文分为三个单元:第一、二两章为第一单元,主要是从总体上揭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揭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形成和内在逻辑;第三、四、五、六章为第二单元,主要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一些在当代有着突出影响并在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中存在理解上的分歧的热点和难点做专题研究;第七、八两章为第三单元,重点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成果——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形成,对马克思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与十八大以来形成的“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关系。
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课题组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也是课题成果的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如,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没有把建构一个完美的理论体系作为目标,而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在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理论创新。具体而言,在理论研究方面,关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国内外专门和伴生性成果已经很多,对其内在结构和逻辑的平面式阐发也比较充分了,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的过程对其社会发展理论做专门阐述的成果,这一缺乏,直接影响到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全景式历史性具体把握,活生生的理论有可能被看成僵死的逻辑和教条的简单罗列的危险。因此课题成果用了两章8万多字的篇幅,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进行了挖掘,在此基础上,按照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分期,深入阐述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形成,并揭示出不同阶段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将其内在生命力具体而全面地呈现出来。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下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的关系,是课题组形成问题意识,寻找和发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如前所述,在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做了全景式立体呈现之后,我们用了4章的篇幅,就一些当下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在深入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关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一段时间以来,论争纷起,各种极端观点杂陈于世,课题研究在对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的梳理和阐发之后,明确地批驳了一些错误思潮对经典作家和著作的误读。又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有关资本的片面认知,课题组在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特别是资本批判理论的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对资本这一社会历史现象做深入的分析,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进行了深入批判。
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利器,关乎科研创新的成败。坚持方法创新是课题组展开研究时的一个重要追求目标。在本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中外学界长期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理论领域。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表现为两种相互对立的倾向:一种是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哲学化,将之等同于唯物史观;另一种则是将之碎片化,下降为某种具体科学,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的分支或边缘学科,如发展社会学、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等;课题成果体现的研究在方法上一个最大的创新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质出发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将之作为一个具体的整体来进行研究和把握。从整体性来研究和把握社会历史现象,本身就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个具体的整体,以社会生产方式作为切入点,对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了资本在为资本家阶级生产出不断倍增的剩余价值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生产和复制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劳动的积累,实现死劳动对活劳动的剥削。马克思从对资本本质的研究入手,同时运用“人体解剖”的成果,实现了对“猴体”的解剖,通过对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追溯,彻底弄清楚了它的前世今生,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判定了资本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命运,使得社会主义有一种空想思潮成为了科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这一批判性研究成果,既不是单纯的哲学,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学,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学,而是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综合运用而取得的。可以说,课题成果在方法上的突破,既是马克思原典和思想本身方法的呈现,也是对已有研究的补充和丰富。在一定意义上,课题研究在方法上的创新具有开拓性。
整体性的方法不但运用于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中,而且贯彻到了整个课题的所有研究对象的把握上。课题组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中,既把它作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揭示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的性质,而且把科学发展观也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研究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几代人艰难探索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之路的理论成果,18大以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上全力推进的“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精准化和具体化,由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到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理论的整体推进和与日俱进品质。
课题成果认为,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我们今天实现科学发展仍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解剖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方法为我们准确认识当代社会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对资本和资本主义社会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坚定了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坚定了我们主动融入当代的全球化大潮,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现代化的决心。
马克思关于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研究,对我们科学引导我国的现代性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我们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几代共产党人对中国发展道路艰难探索的理论结晶。
从“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理论的不断丰富和深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理论是一个宏大的历史性课题。
课题研究有着较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层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理论的理论基础,加强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科学把握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精髓,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构、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建设,建构中国的发展话语体系,有着重大的价值。
在实践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面临着复杂的矛盾和众多的困境,课题成果对我们准确认识发展难题,澄清在发展问题上的各种错误思想,对我们走出误区,避免陷阱,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