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国景:百年贵州作家断代研究

日期:2018-09-13 来源: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字号:【     浏览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百年贵州作家断代研究》成果简介

 

 

项 目负责 人:杜国景

项目管理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项 目批准 号:11XZW018

项 目 类 别:西部项目

项 目 名 称:百年贵州作家断代研究

最终成果名称:百年贵州作家断代研究

学 科 分 类:中国文学

成 果 形 式:专著

项 目 成 员:独立承担

 

 

 

二0一六年九月十日

 

二十世纪文学主潮与贵州作家的断代侧影

——《百年贵州作家断代研究》成果简介

 

由贵州民族大学杜国景承担的《百年贵州作家断代研究》2011年6月立项,2016年9月申请结项,2018年5月作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现当代地域文学丛书”之一,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成果约35万字,兹将成果的研究视角及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视角

成果认为,全面梳理贵州文学的历史进程,从文学思潮的演变及作家创作的嬗变等方面,总结贵州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探讨贵州文学发展的规律,并对不同时期贵州作家创作的成就与特色进行总结和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是认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及地域历史文化特色不可缺少的部分。

但是,地域文学史的研究,又切不可关起门自说自话。以某些重要作家为中心,介绍其成长过程,概括其文学成就,这是一种描述式研究,固然有不能替代的价值,但分析式研究同样重要。或者说,对于地域文学的考察,更需要强化其中的问题意识。必须要有中国文学的整体大局观与开阔的视野,既要发现地域文学的特殊性、差异性,更要强调共同性、统一性。在中国的文化地理版图上,贵州与其他地区相比,的确有自己的某些特殊性。比如作为省一级独立行政区,贵州省系从云南、四川、湖广“析地”建置,人口以大量的移民为主,文化以输入为主,而非其他省的文化输出可比。清代贵州巡抚爱必达的《黔南识略》总序就曾把贵州喻为“四介之省”,认为“介楚之区,其民夸;介蜀之区,其民果;介滇之区,其民鲁;介粤之区,其民蒙。”这里的夸、果、鲁、蒙也许失之武断,但“四介”确乎也道出了贵州文化的某些特性。迄今为止,“贵州官话方言”就仍暂告阙如,贵州人说话极容易被外省人识别为湖南话、四川话、云南话,总之不是“贵州话”,对于贵州,要“以言识人”、“以言识地”,并不象其他省那样容易。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成果认为有关20世纪贵州文学史的研究,应特别注重作家对地域历史文化的感受方式、提炼方式(包括历史文化及各种风土人情)与表现方式。在发现、指出特殊性的同时,又断不可忽略贵州作家与主流文学的对话关系,尤其是贵州作家以自己的特点融入主流文学宏大叙事的渠道与方式。在中国文学的话语等级序列中,贵州地处边缘,贵州作家的脱颖而出,必须以对地域文化的独特的精神体验,去迎接时代大潮冲击,去呼应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才能与主流文学形成某种对话关系,也才能够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大叙事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流淌在贵州作家生命中的有关地域、民族的文化基因、叙事传统等,也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

二、贵州作家的代际成长及分析

由于远离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远离社会变革或文化转型的策源地,贵州作家从未拥有过话语权,只有在与主流话语建立起某种特定的意义关联之后,贵州作家的才可能在全国产生影响,这一现实,给贵州作家崭露头角带来了特殊的压力。从清末民初以来的百多年间,作为一个地域群体,贵州作家引起主流文坛关注,主要集中在“五四”1949年以前、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时期,八十年代,以及世纪之交的二三十年间,有时甚至只是这些时期的某个特殊阶段。在这些时期和阶段,贵州作家对时代潮流的感应有着自己的若干特点和方式,作家个人脱颖而出,作家赖以在主流文坛产生影响的原因等,既有着某种相似性和规律性,也有代际间的差异。而不同“代”的形成过程、背景、原因等,以及在不同时代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具有的特征等,给贵州乃至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留下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贵州作家的断代研究,有助于从不同的历史剖面,认识边缘与中心的互动,认识时代大潮对边地作家的影响以及边缘的活力等。在这一前提和背景之下,通过分析贵州作家不同“代际”形成的背景、原因、过程,以及“代际”间的差别,亦可窥见他们脱颖而出的某些特点和规律,以及文学史宏大叙事的某些构成性细节。

成果认为:从清末民初到1949年前,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贵州作家远不只是现在一些文学史所提到的蹇先艾、谢六逸、寿生等寥寥数人,而是有相当多的一批贵州作家事实上是被一些文学史所遮蔽或忽略了,他们的脱颖而出以及被遮蔽、被忽略,均有特殊的背景和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时期,在全国性的文学某物发表作品,因而受到主流文坛关注的贵州作家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从旧时代跨入新中国的老一代作家,包括随着解放大军入黔的作家,二是一批文学新人的成长,三是随着国家区域政治与民族政策的推进而涌现的一批少数民族作家。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分别是自己民族的第一代作家,对他们的创作,理解比分析重要,阐释比评价重要,效果历史比审美判断重要。至于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成果认为“重返八十年代”是21世纪初当代文学研究极重要的方法论,可借助这一视角重新解读八十年代的贵州作家。认为八十年代是百年贵州文学最辉煌的一页,从“新时期”视角研究这时的贵州作家固然重要,但在“重返”的视野中,李发模的对时代呼声的感应,何士光从“文革”后期到八九十年代的“一致性”,第一代仡佬族作家“晚出”的启示,贵州作家在“争议”甚至“非议”中的姿态等,亦是当时贵州作家在主流文坛引人注目的主要原因。

随着九十年代以后文学生态的变化,贵州作家经历了新的分化与重组过程,第四代的崛起出现了新的特点,他们的脱颖而出面临了新的挑战,然而,第四代贵州作家在不断调整中,仍有着杰出的表现,以欧阳黔森、冉正万、王华、肖勤、肖江虹、曹永、谢挺、戴冰等为例,本课题对第四代的成就与特色作了分析。

三、对相关理论问题的反思

成果认为贵州历史与地域文化有其特殊性。在研究的第一部分,主要以贵州方言文化至今不能以言识地、以言识人为例,来对这种特殊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当代文学中的作家断代理论进行反思,对所谓“某某后”(如80后、90后)的断代进行反思并提出批评,在此基础上形成本课题断代的理论与方法。

成果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分析式而不是描述式的,即主要采用“以论带史”的写法,以强化问题意识,避免把地域文学史,尤其是象贵州这样在中国文学整体格局中处于较弱地位的区域文学史处理成“文献史”、“资料史”。成果认为:地域文学史最重要的着眼点,应当是作家与主流文学思潮的对话关系,文学史与文献史的一大区别,是需要对作家作品作经典化处理,在数量关系上是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靠堆砌材料和事实不但争取不到真正的关注,反而会因为低水平作家作品的大量推介而带来负面影响,只能以作家与主流文学的关系,作家对时代大潮的呼应、融入宏大叙事的方式等为原则,以“代际”的形成、差异、影响及评价等为具体内容,来对百年贵州作家的成就与贡献等进行分析。研究中,成果以方言文化的阙如为切入点,对贵州地域历史与文化的特殊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作家断代应当采用怎样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由此形成自己对百年贵州作家的断代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