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面临“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我们必须“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近日,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意识形态研究所、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第三届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高端论坛于线上召开。
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许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分别致辞。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牛先锋作会议总结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前沿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
坚定不移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曙光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斗争变得更为激烈严酷,面临国内主流意识形态变迁与外部意识形态渗透挑战,我们更需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坚定不移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本次论坛是全国以意识形态打头的较少见的论坛,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和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平台。各位专家学者共聚于此,思想碰撞,通过产出丰硕的学术、理论成果,为坚定不移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韩庆祥认为,在国际大国竞争中,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日益复杂多样的斗争趋势。西方中心论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是西方现代化道路,该论调主要是通过历史道路、文明解释、民主优越、哲学基础、人性辩护、理性标准、开发使命这七个环节,基于实力规则建构起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秩序,意识形态则是其美丽的包装。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薛睿认为,从必然性角度来看,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存在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内在机制,这三大内在机制是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外部策略开展的基础,要通过完善意识形态安全战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坚持舆论斗争、主动设置议题、讲好中国故事等方式来应对。
牛先锋提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理清意识形态的内涵定位和作用功能。第一,必须清楚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认识意识形态时必须研究经济基础、关注上层建筑并研究上层建筑中除意识形态以外的道德、法律和社会心理。第二,必须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功能。意识形态最开始的作用就是辩护,辩护之外还需要批判。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注重技巧和内容,加强其辩护性和说理性,强化凝聚力、引领力和穿透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中央党校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秦露表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极端重要工作,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既重又轻,“重”在其重要地位,“轻”在其无形、微妙;要在主流舆论的塑造中利用好文化功能,塑造一个总体宣传环境,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黄相怀研究员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形态,为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坚定了前行方向,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了科学指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丰富发展提出了原则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对新时代思想理论建设原创性、标志性理论成果的展现,也为进一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主动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正在形成。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上,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意识形态工作有关部署,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
张占斌认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要多管齐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讲政治,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二是讲科学,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构建一个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是讲水平,要在非常复杂的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和研究水平;四是讲效率,要做好高效率的前瞻性研究,及时分析研判各种舆情来发挥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更大作用;五是讲艺术,在意识形态领域对西方和国际社会进行传播时,要运用有艺术的中国话语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云霞提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科学研判形势,必须确立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定位,必须深刻把握意识形态的本质,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必须创新科学方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主体。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教授认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要运用世界视野,构建中国自主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从国家软实力视角出发看待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和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新特点、新做法,都启示我们要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加强国家叙事的能力建构。首先,要进行有力量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其次,要在国际层面解决党和人民关系的整体性中国理论叙事的问题;最后,要构建党和人民一体性的中国叙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解放日报社原党委副书记周智强提出,要构建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新格局。这要求我们深刻把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的意识形态新趋势和新特点,高举人类共同价值观旗帜,在现代化语境转换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确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进话语自信。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研究员阚道远认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要关注青少年群体。加强青少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青少年意识形态建设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要从加强一元主导、增强战略主动、用学术讲政治这三个现实选择和路径入手,增进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解和认同。
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的重要能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发挥,离不开高校发力,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持,离不开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把握,更离不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许征表示,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必须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高校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注重发挥意识形态的引领功能:一是推进思政课课程建设,加强对热点问题的回应力;二是促进学科融合发展,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辐射力;三是加强平台建设,提升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把控力;四是推动工作体系的创新,坚决落实各级党组织和负责人的责任制。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学明认为,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做到以下几点:要坚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坚持“两个结合”,要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要贯穿前进道路的“五项重大原则”,要与错误思潮进行斗争;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认可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背景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和价值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周丹提出,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必须把握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要从意识形态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论层面出发,把握好“人类共同体”概念。一方面,“人类共同体”概念内含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另一方面,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概念既具有各自领域的优先性,又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统一体,指向更好人类社会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主任蒋旭东提出,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发挥意识形态工作的领航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探索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独特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