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故宫学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日期:2022-06-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号:【     浏览量:


6月18—19日,2022年故宫学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故宫博物院召开。

  故宫学研究步入新阶段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致辞中指出,故宫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先民的卓越创造力及其蕴含的多元文化价值,需要持续不断的深入研究,挖掘其中合理的部分,提炼出有益的元素,贡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养分。在“四个故宫”的建设中,“学术故宫”是核心,对于故宫蕴藏文化的研究,离不开学术力量的支撑。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全面挖掘故宫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全面推进故宫学研究则显得更加迫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在致辞中强调,要站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话语体系的高度来研究和审视故宫学;要站在中华文明研究的高度理解明清时期的国家形态和政权运转,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把握如今的故宫在历史上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要突出故宫这个重要而珍贵载体的独特性,这是在时间理论基础上对于空间理论的重要实践;要以故宫这个实体为研究和宣传的基石,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速推进中华文明研究成果传承转化,着力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要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去研究故宫学。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在致辞中表示,故宫在北京,但是故宫学研究面向全国、全世界。故宫学本身通过自己的辐射,对不同阶层的人都产生着影响,将青年群体吸引到研究队伍是相当重要的。故宫学的研究现在面临着最好的形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阶段要有新的步伐、新的面貌,故宫学应该继续推广,继续弘扬。

会议现场 故宫博物院供图

  故宫价值认知是故宫学的核心

  开幕式后进行了第一场主旨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十洲主持,郑欣淼等六位学者进行了发言。

  郑欣淼在《故宫的价值与故宫学》中提到,故宫价值认知是故宫学的核心,故宫的总体价值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体性,这一特点也成为故宫学的要义,应把故宫当作一个文化整体看待。故宫学的重要特点是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中国语境下和全球视野下的故宫价值解读,是故宫学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重视提升故宫学国际话语权,着眼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文儒在《故宫文化研究中的价值观问题》中提到,故宫文化研究中的价值观,即研究和评判故宫所承载的悠久丰富的历史与厚重复杂的传统文化时依傍和运用的价值体系,归根结底还是“当下”如何解读“传统”的问题,还是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含义。把故宫文化研究、故宫文化传播与博物馆文化价值,与公众认知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尤其需要保持理性。

  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张书学在《王献唐与故宫博物院——以与易培基、马衡往来书信为中心》中提到,王献唐一生与故宫博物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前三任故宫院长易培基、马衡、吴仲超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多有来往,或晤面畅谈,或鸿雁往来,互通信息,切磋学术、商借秘籍、交换古籍拓本等,留下了部分珍贵的书札,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史,特别是故宫博物院对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资料。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王剑在《从权宜到定制:明代中后期中枢政治的变动与政治生态》中提到,三杨权制成定制,深刻地改组了明初中枢政治的权力结构和运作方式,直接影响了明代中后期皇权的表达方式,隐性且巧妙地提升了内阁的政治地位,也为宦官参与中枢政治提供了制度空间。三杨权制以前的明初祖制与三杨权制成定制后“新祖制”的断裂,引发了明代中后期广泛的政治批判。三杨权制成定制的影响,不亚于洪武年间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制。

会议现场 故宫博物院供图

  宫廷史研究向外延展

  19日下午进行了第二场主旨发言,由南开大学故宫学与明清宫廷研究中心主任何孝荣主持,吴十洲等六位学者进行了发言。

  吴十洲在《乾隆朝宁寿宫修建工程用铜账目综述》一文中,详细考察了乾隆三十七年修整扩建宁寿宫的用铜情形,对此工程用铜预算、备料及结算进行盘点,并对宫中所设的铜器种类及冶铸铜器的工艺过程进行初步探讨。文章还提出,在宁寿宫工程之前的几年间,云南铜产量彻底扭转了清初以来铸钱用铜几乎全部从日本进口的局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怡涛在《建筑考古视野下建筑遗址复原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中提出,建筑考古视野下的建筑遗址复原研究的一项重要且基础的工作,即是通过研究考古勘探或发掘中发现的遗迹、遗物,解析出建筑遗址蕴含的原生等级秩序。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进程中,在诠释中华文明灿烂成就和优秀文化基因的事业中,建筑考古大有可为。

  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程钢在《清代宫廷结构变化与王士祯神韵诗论——以兴建畅春园为例》中认为,康熙皇帝修建畅春园,是在特定文化转型过程之中,为了克服政治危机、提振清朝文运的产物。如果没有接触到王士祯的神韵说诗论,康熙皇帝很有可能发现不了园林对清朝宫廷政治、对于清朝士人皇帝角色界定的特殊意义,更不会使之演变成为园居理政的传统。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何瑜在《清代玉泉山稻田厂初探》中,依据大量清代内务府档案,勾勒出鲜为人知的玉泉山稻田厂的职掌、沿革及其历史功能。通过其所管辖的各类庄头、园头的具体管理,以图表的形式,总结乾隆盛世时三山五园地区各种农作物的规模。在他看来,乾隆皇帝在三山五园内外的大规模挖湖造田,不仅仅是为了悦目观赏,而是借此彰显清廷“重农桑以足衣食”的优良传统、重农为本的治国理念。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志忠的《论宫词创作的模式化》总结了宫词在命名形式上的模式化、内容书写上的程式化、创作倾向上的组诗化、叙事中的时空穿越与格式化等模式与特点,并从宫词层面探讨诗与史的关系问题。宫词的史诗化思维主要表现在:一是宫词纪事,即宫词本身对历史事件的记录;二是宫词注释中征引大量史据;三是撰写者抑或说诗者具有史家意识与史传思维。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军在《中国文化的时间与空间》中强调,中国古代营造活动,不仅是对空间的设计,还是对时间的规划,时间赋予了不同空间不同的人文意义,成为了空间的规划师。时空合一的人文观深刻定义了中国古代营造制度。中国古代时空观乃中国建筑环境思想之精髓所在,中国古代建筑的时空格局所承载着的,正是此一系建筑自身之准绳,不可淆乱。

  第二场主旨发言结束后,进入大会总结环节,由故宫出版社社长章宏伟主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淳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解扬、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姜舜源、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文君代表各小组进行汇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强作总结发言。

  刘强表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得到了故宫博物院王旭东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政文校长等领导的鼎力支持,故宫学的首倡者郑欣淼先生也莅临会议现场,表达了与各位学者携手努力推动故宫学研究走向深入的期待。

  在刘强看来,参会各位学者运用新材料、新方法,提出了很多故宫学研究的新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故宫学内涵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探索;二是将宫廷史研究延伸到政治史、文化史、军事史、外交史等领域;三是以紫禁城建筑为核心,拓展到各个历史时期的古建筑;四是将历史研究观照现实,与我们当前的国家政策相结合。总之,各位学者的新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故宫学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会议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协办。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28家单位的50余名学者,围绕故宫学理论、故宫古建筑、故宫院藏文物、宫廷历史文化遗存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