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跨媒介研究是艺术学理论的前沿探索。“艺术的跨媒介研究”高端论坛近日在线举行,与会学者围绕艺术跨媒介研究的基本问题与方法、艺术跨媒介研究的核心概念与范畴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不断拓展跨媒介研究领域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艺术的跨媒介研究持续升温,获得极高关注度。跨媒介概念源自艺术界,经过比较艺术研究的洗礼,学术性得到极大提升,形成了系统的梳理与论证,而后在媒介研究、电影研究、视觉文化研究等新兴或交叉领域中进一步拓展,影响广泛,极具阐释力。
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欧荣从20世纪跨艺术诗学、比较文学中的跨艺术/跨媒介研究、“艺格符换”诗学、艺术门类的跨媒介研究、跨媒介叙事五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现当代跨艺术/跨媒介研究。欧荣提出,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文人有较为整合的艺术观,并不强调严格的文艺类别区分。中国近现代文艺批评从王国维开始,便有了很强的跨文化比较意识。王国维对“境界”的阐释,朱光潜对“境界”的再阐释,宗白华对“境界”的分层,钱锺书对中国诗评和中国画评的再反思,都蕴含着中西比较诗学的深刻内涵,是对当代欧美跨艺术诗学的有益补充。
在艺术门类跨媒介研究方面,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周宪将以往艺术交互关系归纳为四种主要范式:“姊妹艺术”研究、历史模式的跨媒介研究范式、美学中的艺术类型学、比较文学的比较艺术或跨艺术研究。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周计武提出了艺术五要素论,突出了文艺创作和传播中的媒介作用。他认为,艺术媒介是艺术的核心要素,研究艺术的跨媒介性,突破了作品本位与文学中心论,拓展了艺术学理论的研究领域。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健将“艺格敷词”引入跨媒介话语实践,并梳理了“艺格敷词”概念的三次转向。
在叙事学研究领域,跨媒介批评蓬勃发展。长期开展空间叙事研究的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龙迪勇提出,“出位之思”及跨媒介叙事构成了文学和其他艺术之间进行比较研究的共同因素和理论基础。他表示,文学在向其他艺术借鉴写作技巧、叙事结构或美学效果时,其他艺术的某些长处、效果已经深入到文学的“内部”。通过“出位之思”或跨媒介叙事,文学和其他艺术的比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部研究”。
对于“元宇宙”的审美形态认知研究,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军提出,现在的“元宇宙”概念分为对现实的模拟和不依托现实的拟像两个大致方向,总体来说,还处于元宇宙的初期阶段。他认为,伴随着元宇宙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它的审美形态也会从侧重于强调虚拟现实和真实世界相隔离的隔离美学,向虚拟现实与真实世界无缝对接的、走向开放兼容的深层“联结美学”转型。
欧荣认为,中国文论有很多概念是跨艺术/跨媒介的,如气韵、风骨、虚实、意境、境界等。中国学者要积极组织、参加国际会议,推荐中国的学术成果,但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概念互通的问题。
从不同理论视角推进跨媒介研究
艺术的跨媒介研究不仅是一种研究视角、策略与方法,而且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作为研究范式,它需要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共同开展交叉研究。走入本次会议的核心主题,与会学者围绕艺术的跨媒介现象,运用跨艺术史学、跨媒介理论、跨媒介叙事学、表演性理论等方法和理论,对艺术跨媒介性、跨媒介叙事、跨媒介表演性、跨媒介传播、审美政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索,展开了文化的深描与深入的辨析。
19世纪以来,美学学科经历了沉寂与复兴两个重要阶段。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在梳理纯粹美学发展历程后表示,通过弱化内涵、扩展边界将美学由沉寂推向繁荣的同时,如何保持美学的独立性是当今美学界所面临的难题。艺术跨媒介研究不可避免要扩展美学的边界,如何确保艺术跨媒介研究的美学研究属性,是艺术跨媒介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一些核心范畴,核心范畴构成学科基石。如果把艺术看作人类情感的表达和交流的话,那么跨媒介艺术研究就找到了最基本的基石。彭锋表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探究跨媒介艺术研究的学科基石:一是从艺术史视角,统计已有的研究范畴,寻求它们的共性;二是做逻辑演算研究,以推进艺术跨媒介研究在艺术理论或美学范畴内作出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针对“何谓跨媒介表演性”,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何成洲提出三点看法:一是从现象学的事件理论出发,跨媒介作品将不同的媒介连接起来,生成了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旧的和新的媒介都包含其中,构成了一个创新性的事件;二是从后人类主义和新物质主义的视角,跨媒介研究重视媒介之间的内在互动性,各种媒介集合体的“能动性”得到发挥,共同形塑了作品的生成与接受效果;三是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来说,跨媒介研究不仅要考察人的意图、参与、效果等,还应关注社会、环境、物质、技术、观念等要素的作用,它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体现了一种后人类的表演性。
“跨媒介性”艺术史研究突破传统艺术史学观念的依赖路径,拓展了阐释空间。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教授夏燕靖从艺术史的视角提出,“跨媒介性”领域的史学话语多样,有综合跨媒介性、形式/超媒介跨媒介性、转换跨媒介性和本体论跨媒介性,这些研究方法所阐释的共同意义在于,使艺术史研究正式从传统的“纯粹的”以及“特定的”媒介存在中走出来,旨在探讨史学“传主身份”生成的动态过程,探讨建构传主身份的叙事策略,特别是揭示“记忆化历史书写价值传递”的动态过程,以新的视角衔接艺术史研究的新视域。
与会学者表示,要基于艺术跨媒介性的整合研究,倡导艺术的间性研究,建构以整合艺术观为基础的、具有共通感的大美学或大艺术理论。
此次论坛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艺术学理论的跨媒介建构及其知识学研究”课题组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