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汉籍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研讨会举行

日期:2022-05-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号:【     浏览量:

  5月21日,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协办的第二届“古籍文献收藏、研究与整理出版”国际学术论坛之“东亚汉籍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研讨会在北京、桂林、温州三地同步开幕,专家学者相聚云端,以汇集多方智慧、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古籍文献的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论坛开幕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总编辑汤文辉主持。

  助力新时代古籍工作发展

  “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它从总体要求、完善工作体系、提升古籍工作质量、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强化古籍工作保障五个方面做了全面、简要的论述,涉及古籍工作中的古籍收藏与保护、古籍整理与研究、古籍出版与利用这三个相互连接的工作(所谓的上、中、下游),涵盖了古籍工作的全部程序,是集思想政治原则与专业学术工作于一体的经典性文献。”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高校古委会名誉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安平秋在致辞中表示,今后我们古籍领域的全部工作,从政治原则、思想指导到专业工作、学术发展,都应该按这一意见的指导去进行,遇到的一些业务领域的问题,也都可以依据这个文件去解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董事长黄轩庄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中国版协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三十多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致力于经典古籍的整理和珍稀文献的出版工作,陆续出版了600余种40余万册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经典古籍整理著作和珍稀文献图书,形成了涵盖普通古籍与经典古籍出版、大众古典文化阅读、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整理出版、珍稀古籍文献档案资料等门类相对齐全的出版体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开启民智,传承文明”为出版理念,以“为了人与书的相遇”为使命,以出好书为价值追求。新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愿与各位专家一道,继续共同致力于海内外古籍文献的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共同书写新时代我国古籍工作新的发展篇章。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源源在致辞中对温州的历史文化、温州大学及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的学脉传承、温州大学汉籍研究团队及其研究成果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

  全球化的视野进行古籍整理

  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张伯伟教授、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王小盾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黄仕忠教授、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部特任教授芳村弘道先生、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勇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陈广宏教授等专家学者作了主题报告,该环节由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玉才教授主持。

  张伯伟在主题报告中指出,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张伯伟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之前学界的关注重心和工作重心,还是放在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面对新材料,研究者必须走出旧视野,提出新思路和新问题,不能用新材料建老房子,要用新材料建新房子。他强调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的概念,认为东亚汉文化圈里诸文化既具有民族性也具有共通性,应从特殊到普遍,从民族性文本中寻找挖掘,抽象出具有共通性的意义,从而使民族性的文本挣脱其民族限制,克服其地方局限,引导人们养成对差异的欣赏和热爱,而非无视或鄙夷,从而使文学研究成为人文主义的批评实践。

  王小盾对张伯伟教授的主张作了回应,认为东亚汉籍研究最重要的是“研究”,“全球化”是一个复数的概念,东亚汉籍研究应以文化圈为范围,不必过分强调民族性。王小盾教授在主旨报告中以中国书在琉球的二次创作、琉球对中国古籍的改制为切入点,重新思考“什么是书”这样一个中国古籍研究的根本问题,从而对“汉籍”的概念再次进行界定:“汉籍”指的是经过编纂、用汉字书写的书籍,包括少数旁注标音符号和返点符号的书籍。继而将中国书传入琉球后的再生方式归纳为四种,并进行分类介绍。

  黄仕忠介绍了他对日藏中国戏曲文献整整十年的调查研究、整理的经历,以编目、珍稀底本影印的形式嘉惠学林。在探索公私机构所藏文献的源流、追溯日本的中国戏曲研究发轫的过程中,深入探讨近代以来日本和西方的交流,以及中国的学术界受日本学术界影响来建立一些文学新的分支学科的可能性,倡议学界更多地关注中国近代史上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近代在西学东渐背景下,无论日本还是中国,我们如何应对西方的挑战、文明的挑战。

  芳村弘道认为,要对东亚汉籍进行全面研究,朝鲜半岛的汉籍考察必不可缺。而朝鲜的汉籍又受中国影响颇深,还曾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正如明治初年杨守敬的《日本访书录》这一先驱性事例所示,目前为止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中日两国间,而中日韩的汉籍交流这一重要视点则有所欠缺,因此他展开了“朝鲜渡唐本”研究。“朝鲜渡唐本”是指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中国刊刻抄写的汉籍(佛典不在当前研究对象内)。芳村弘道先生通过对“朝鲜渡唐本”的所在进行调查,并完成解题目录。通过此解题目录明确更多新事实并进行更详细的研究。

  王勇对近代东亚笔谈文献进行全面研究,已取得大量成果。他在主旨报告中介绍了对日本《大河内文书》整理与研究的情况。陈广宏教授通过《王阳明文粹》的编纂、刊布,谈到近世日本的阳明古文接受,与中国本土阳明文献整理刊刻的情况相比较,以小见大,揭示出日本近世阳明古文接受的意义。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廖可斌教授对会议进行总结时表示,各位专家的专题发言涉及到的有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汉籍,东亚汉籍主要的范围都涉及到了。他认为学界在发生一个很积极的变化,就是在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取得显著成果并持续开展研究的同时,开始将研究的视角转移到传播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等方面,在一个更大的文化的背景里面来观察整个东亚文化圈里面的汉籍,进行相关汉籍传播史、收藏史、影响史的研究。

  在研究的思路、方法上,张伯伟、王小盾、黄仕忠、吴国武他们提出的,应该有全球化的视野或意识,要破除狭隘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中心主义的概念。同时要突破关于汉籍、文献、古籍等观念固化的想法。应该平等看待不同国家的古文献,平等看待各种不同的文学形态,通过对文献的考察,观察文化的相通性,特别是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学者的研究,在关注到中国古籍文献在东亚的存藏、传播和影响,也注意到域外中国古籍文献与东亚各国古文献的双向互动、影响的双向互动。在文献形态上面注意到东亚各国保存的中国的刻本,也注意到朝鲜的刻本;在关注刻本的同时,也对抄本、写本,还有文书档案、碑刻文献、笔谈文献、评点注释、朝鲜渡唐本、越南汉喃文献等给予同样的关注。所表现出的共同特点,是在一个更大的文化的背景里面来观察整个东亚文化圈里面的汉籍,这一更为宽广的研究视野将会对我们将来的东亚汉籍的研究起到比较大的推动作用。

  汤文辉认为,华夏文化从轴心时代发展至今,汉字符号系统是其核心,东亚区域共享这一伟大的文化传统,而汉籍就是承载文化的具体载体。本届论坛以东亚汉籍为主题,既有华夏文化复兴发展的大背景,也有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中日韩越四国学者云端论道、切磋琢磨,具体论题涉及传统古籍、改制本、渡唐本、笔谈本,以及传播研究、影响研究、思想观念研究等,内容广泛、成果丰富;论坛展现了学术机构、馆藏机构、出版机构密切合作,学者、研究馆员、出版人在《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的旗帜下共襄盛举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