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与现代传播高峰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芜湖举行

日期:2022-04-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号:【     浏览量:

  4月16日,“华夏文明与现代传播高峰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芜湖举行,旨在围绕中国传播学的理论渊源、研究范式,中华文化创新、传承和海外传播等议题,探寻华夏文明传播和传播学中国化的路径,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传播学派。

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华夏文明灿烂辉煌。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文明且传承至今的国家。华夏文明的发展在多个历史时期都走在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陆林表示,时至今日,华夏文明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以及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发展历程,为人类进步贡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弘扬中华文明,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肯定了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体系,为我们开展华夏文明传播和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史上,新闻传播与社会文化思潮发展一脉而动,互为表里。”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赵振祥提出,新闻媒体不但带动文化传媒的发展,也催生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亚文化类型,培养了大批的文化受众。在新闻传播学界,学者不但要研究新闻传播,也要研究文化传播,更要深刻认识新闻传播是开展文化传播的利器,同时在新闻传播工作中担负起文化传播的责任。

从更多层面进行传播

  华夏文明传播涉及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教授施旭认为,要继续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进世界和谐,从不同层面、不同方式、不同渠道传播华夏文明。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引入“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符号,将中国智慧的文化记忆进行当代化呈现。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则用俄语字母将俄罗斯在历史上对世界文明作出贡献的人物进行串联。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爱凤以索契冬奥会和北京冬奥会为例,论及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她表示,文化记忆的关键在于媒介。通过媒介的外化,个体记忆、文化知识和各种历史的版本才能被共享。“经典”代表着一个社会中主动的记忆。它界定并支持一个群体的文化认同。文化记忆是高度选择性的,从索契冬奥会到北京冬奥会,我们看到了中俄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及梦想表达。

  赵振祥表示,体育运动与文化传播关系密切。时尚体育不仅可以传授运动技巧,传播健康知识、健康理念、体育精神等,在大文化传播层面,作为一种媒介,时尚体育还能够传递民族文化符号,形塑民族文化轮廓,凝聚民族文化精神,提升民族文化认同。

跨学科开展传播学研究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搭建“真实、立体、全面”传播体系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来看,开展对外传播、建构国家形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政治传播现象。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教授白文刚认为,一个国家在他国的整体形象,首先取决于其他国家对该国的认同。把握对象国的关键利益和核心关怀,合理设计本国在对象国的身份,并围绕这一身份开展对外传播,是在对象国建构良好国家形象的关键。传播学界应加深对国家形象的研究,以跨学科视野吸收其他学科优势,并充分利用传播学优势,更好地开展研究。

  如何诠释“文明”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大理论问题。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谢清果在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下论及华夏传播学时表示,中华文明在人类探索生存与发展的五千多年历史中,积淀了一种认知和改造世界的中国认识、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华夏传播学旨在探索蕴藏在中华五千多年文化传统中的传播活动与传播现象背后的传播思想,进而揭示中华文明何来何往,亦即阐明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传播学原理。他认为,“心传天下”是华夏传播学的价值追求;“共生交往”是华夏传播学的方法自觉;“天下一家”是华夏传播学的世界观;“修身为本”是华夏传播学的实践论,以此强调探索华夏传播学的必要性和其历史及时代意义。

  “将甲骨文纳入巫史观中,我们对这种文明的考察不再停留于假设和推论,而是可以实实在在地通过这些文字演变轨迹再现其文明演变历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云泽表示,甲骨文在中国社会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伴随巫史功能产生的。甲骨文作为媒介的“巫”的功能发展为道学,后成为《周易》及其他经典文献的来源和工具;甲骨文作为媒介的“史”的功能发展为儒学,后成为《周礼》及其他经典文献的基础。

  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不仅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深入理解华夏文明,还要从不同的学科视角阐释好、传播好华夏文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论坛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安徽师范大学社科联、华夏传播研究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