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时代方位与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日期:2022-04-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号:【     浏览量:

  4月18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时代方位与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规律、育人规律、治理规律、评价规律等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研讨。

  树立高等教育自信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研究命题和行动指导理念,从构建一流大学人才方阵、构建一流大学体系、提高大学原始创新力、坚持开放办学等方面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

  树立和增强高等教育自信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客观要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自信不仅指教育方面的自信,还包括对我国发展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等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自信。这两个方面的自信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共同构成我国高等教育自信。

  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应强看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三种模式分别为自然生长型、社会驱动型和国家规划型。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采取的是国家规划型和社会驱动型“双结合”的模式。中国大学使命的特殊性来源于中国近现代大学特殊的起源,即起源于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灾难和遭遇现代化浪潮冲击之时。在新时代,我们要着重关注一流大学的“时代使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的质量与创新力是大学和学科世界排名的重要测量维度。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表示,要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推进自主办学,激发大学内生动力,重点建设学校的主干学科、基础学科、支撑学科、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形成不同高校独具特色的“高峰的学科群”。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符合新时代对多元人才的新需求、现代科技创新的新发展、国际地缘政治的新环境。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建议,建设中国一流大学体系,需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高等教育在国家中的发展;制定政策,引领和优化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变革社会观念,形成社会共识。

  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杨永恒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需要培养和输送一批熟悉国际话语体系的人才、专才,让他们亮相国际舞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讲好中国故事,为解决人类共同挑战作出贡献。

  抓好具体实践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北京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蒋凯表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加强大学自主能力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学术评价指标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一流大学建设的新阶段。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念才表示,新时代的评价体系应重点考核“双一流”大学引领世界的重大原创成果,辅之以对高精尖指标的动态监测,着眼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石中英建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从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美好期盼出发,来审视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史经验、重大政策、实践成就和典型个案的公众传播,重塑社会公众的高等教育认知,促进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形成价值认同,不断改善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广泛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向世界讲好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故事,主动设置议题,引领未来教育发展的潮流。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坚持“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原则,构建立足本土实践需求、对标世界一流水平的“双一流”遴选模式。

  针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落地实践,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廷柱建议,要应国家之所需,研究高等教育问题;服务学校之所需,站稳学科脚跟,助推学校走向一流;坚持自我革命,集中力量发展有价值的研究领域;走出评估困境,为高等教育发展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会议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