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贵州毗邻地区协同开放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日期:2021-08-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号:【     浏览量:

 

  8月19日,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指导,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云南大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主办,贵州省重大专项课题“川滇黔、黔渝、湘黔毗邻地区建立健全协同开放发展机制研究”课题组(21GZZB05)承办的“首届贵州毗邻地区协同开放发展高峰论坛”以线上会议形式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贵州毗邻有关地市、区县代表等140余人参加线上会议。本次论坛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谋划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加强贵州毗邻地区交流合作,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共享优质资源,在推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扩大合作上聚力用劲,携手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出谋划策。

  合作促进毗邻地区协同开放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吴大华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钟西辉出席论坛,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杨绍军主持开幕式。

首届贵州毗邻地区协同开放发展高峰论坛召开。 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秘书处/供图

  潘家华在致辞中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南京都市圈发展为例,指出对等互补、明确分工、互惠互利对于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应尽量避免出现“以邻为壑”“虹吸效应”“画地为牢”等现象。他表示,贵州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自然资源,可挖掘自身优势、特色及不可复制特性,主动与毗邻地区进行对接、合作,实现毗邻地区协同开放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致辞。 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秘书处/供图

  吴大华在致辞中表示,贵州近些年飞速发展,毗邻地区的支持功不可没。贵州虽然已经完成了脱贫的答卷,但还没改写落后的历史,贵州与东部地区和西部一些城市还是有差距,还有很多发展空间。贵州推动高质量发展,主目标是“四新”,主抓手是“四化”,两者共同构成贵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唯有加快推进“四化”,才能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贵州目前达到了与毗邻地区协同开放发展的水平,贵州也有信心迎头赶上,改变贫困落后的历史。希望专家学者以本次论坛为平台,积极推进科学研究和发表真知灼见,为新时代贵州毗邻地区协同开放发展提供更强支撑、贡献更大力量。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吴大华致辞。 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秘书处/供图

  论坛发言阶段由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会长文传浩和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传清主持,15位专家学者围绕“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开放发展”主题发言,为贵州在“十四五”时期赢得新机遇、搭建新平台、创造新需求提供西南“毗邻”动力。

  聚焦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开放发展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作题为《省际交界地区的差距与区域合作》的主旨演讲。他认为,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省会城市规模与政府规模都很庞大,大量资源集中于此,为其服务的人力资源众多,然而省际与边缘地区差距却较大。他以晋冀鲁豫、长三角等多个典型毗邻地区为例,谈到省际交界地区的合作机制建立较为困难与行政边界壁垒有关,为此他提出两个建议,一是推进边缘地区中心化,二是加强省际交界地区的区域合作,合作是手段,发展是目标。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袁金辉作题为《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对黔渝川区域协同发展的借鉴与启示》的主旨演讲。他介绍了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情况,进而分析黔渝川区域存在的发展优势。首先,黔渝川具有区位优势,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特别是贵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这三个地区交通便捷,存在区位相邻优势。其次,黔渝川具有人文优势。黔渝川饮食、文化相近,沟通方便,政策相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陆海新通道发展为三省市合作提供优势。针对未来贵州如何融入区域发展,袁金辉建议:一是交通一体化发展方面,建设大容量低成本交通网络。二是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贵州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发展,挖掘特色资源。三是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着力推动打破生态屏障建设、争取重大环保项目落地。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作题为《边境区协同发展欧洲经验及其对我国发展的启示》的主旨演讲。他以环波罗的海跨国合作为例,提出应当加强对外硬件设施连通性,优化区域软件连通性。曾刚结合多个边境区经验案例,提出边境区应当推动跨界合作障碍向跨界合作动力转变。我国省际毗邻地区应该抓住机遇,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明确合作空间,建立多层、多级联动组织体系;二是争取上级支持,开展通道建设;三是建立跨地域共同市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四是保持对外开放,吸引外来投资。

  吴传清作题为《论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的“共同体”建设路径与机制》的主旨演讲,他认为省际毗邻地区的类型主要包括同质区域、极化区域、规划区域三种。省际毗邻地区“共同体”意识的铸造应当从制度安排、区域治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三方面共同下手。省际毗邻地区“共同体”建设路径主要应该遵循建设基础设施共同体、公共服务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科技创新共同体、产业共同体等思路。

  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作题为《省际毗邻地区的城际分工与区域协调发展——以南京都市圈为例》的主旨演讲。他首先介绍了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然后围绕南京都市圈如何发展与毗邻地区的合作提出建议,主要包括:一是不断强化南京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注重核心城市与二级中心城市的产业对接和关联互动,扩大城市面积、增加城市容量和规模、做大做强城市平台,以及补齐中心城市与都市圈其他区县在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二是积极推动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建设,补轨道交通短板,打通跨省断头路等;三是持续推进产业分工协作,要以资源整合、分工协作、链接融合为重点,推动中小城市融入中心城市产业布局,推动制造业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以及推动服务业向高品质转变,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四是推动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五是继续优化南京、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要以“两圈”共同成员城市为纽带,有效串联两大都市圈,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中心与南京区域科创中心协同发展,推进跨都市圈产业链分工协作。这些对于贵州毗邻地区开放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员张继栋作题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 助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旨演讲。他认为,低空经济区别于一般的经济形态,具有涵盖领域广、产业链条长、集聚程度高等特点,凡是直接或间接利用空域资源推动和形成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态都可以纳入该范畴。从行业角度看,通用航空、警用航空、海关航空、军事航空等都是其典型代表。从产业发展看,低空经济涵盖了装备制造业、运输业、综合服务业、土地开发等,并且与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矿业、电力、建筑、石油等行业深度融合,尤其在旅游观光、教育培训、遥感测绘、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形成了包括临空经济、通航经济、立体区域经济等多种经济形态。他认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低空经济有利于推动落后地区全面进步,有助于协调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益于带动相关业态融合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特色主流经济学体系应以空间经济学为重要支柱。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思路。一是探索在贵州设立“低空开放特区”,二是开展前瞻性战略规划和产业布局,三是推动“低空+”创新融合发展。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毛中根作题为《开放发展:西部县域对外开放合作》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对外开放的意义在于构建西部全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而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必然要求。目前,西部县域对外开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经济实力较弱,不均衡问题突出;二是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薄弱;三是资本技术不足,高层次人力资源短缺;四是经济布局不合理,缺乏长远规划。他详细分析了四川自贸区青白江片区“安智贸”、北部湾城市群西部对外开放等西部县域对外开放的典型案例。他认为,应当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加强交通建设,探索规范化贸易通关政策,在西部重点城市中发挥带头作用。

  助力贵州毗邻地区高质量发展

  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王崇举围绕《武陵山区生态旅游发展的要素资源培育》主题作主旨演讲。他通过对武陵山区的分析为例讨论贵州毗邻地区如何发展,介绍了武陵山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分别从地形、地貌、纬度、海拔、文化、交通分析了武陵山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性,从需求端、供给端分析了武陵山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从打造平台和培育资源两个方面、八个具体做法给出武陵山区打造生态旅游的策略。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学立围绕《推进贵州协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西部新三角的建议》主题作了主旨演讲,他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贵州提供三大机遇:产业之机、资源之机、机制之机。在这三大机遇之下,贵州应该加快衔接“经济圈”,构建经济协同体、积极对接“交通圈”,构建交通立体环、主动融入“社会圈”,构建社会融合体、参与共建“生活圈”,构建生活循环圈、共同拓展“文化圈”,构建文化共同体。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钟君围绕《加强南盘江流域油茶联动发展,筑牢脱贫成果产业基础》主题作了主旨演讲,他从三个角度讨论南盘江流域油茶产业发展,分别介绍了南盘江流域油茶发展优势与减贫成效;南盘江流域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南盘江流域内政府间合作交流,推动油茶产业联动发展。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打破油茶产业行政界限,促进要素资源流动;二是加强产业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探索标准化发展模式;三是要抱团经营提升品牌优势,开拓市场。

  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葛建军围绕《西南部地区人口现状思考》主题作了主旨演讲,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十年人口大数据分析,阐述贵州毗邻地区人口现状。他认为贵州毗邻地区要注意人口生育率、人口老年化率、人口受高等教育率等方面的问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抓紧出台相应政策措施,解决人口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重庆工商大学原副校长廖元和围绕《川渝黔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基本内容》主题作了主旨演讲。他认为,作为长江上游的核心区域,川渝黔一体化发展的本质就是长江上游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其战略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成渝城市群基础上形成世界级城市群,二是形成世界级主导产业和企业集团。其战略意义在于:缓解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长江上游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助于加快实现“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发展目标,有利于保护水资源和建成上游生态屏障,使我国有一个长远和稳固的战略后方基地。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容包含五个方面:交通通信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监管和生产要素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人口流动时身份规定一体化。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李琳围绕《创新飞地合作模式 推动湘鄂渝黔边区协同发展》主题作了主旨演讲。她表示,湘鄂渝黔边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创新飞地合作模式,统筹谋划、因地制宜与发达地区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飞地合作,将巧借外力与内生能力培育有机融合,趟出一条省际毗邻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这对于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形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新格局,意义深远。她认为,应因地制宜创新飞地合作模式:首先,统筹谋划,合力打造湘鄂渝黔边区协同发展示范区。其次,因地制宜,选择差异化飞地合作模式,根据湘鄂渝黔边区的资源条件、主体功能分区和产业基础,选择五种差异化飞地合作模式,即产业转移型、异地开发型、旅游飞地型、科创飞地型和资源集约利用型。最后,构建合适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倾斜的资金支持政策,优化飞地合作发展环境。

  文传浩围绕《关于贵州毗邻地区发展的若干思考》主题作了主旨演讲。首先,关于毗邻地区他提出四个问题:一是毗邻地区、交界区、交接区的定义与区别;二是毗邻地区的边界如何界定;三是毗邻地区的分界是山川河流还是政域;四是毗邻地区如何发展。接着,他认为毗邻地区不应该和中心城市走同一条路,而是一个毗邻地区应该只有一个中心任务,应该走特色化的方向。贵州毗邻地区以绿色发展现代化为目标,毗邻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以绿色为基底。贵州毗邻地区存在山脉纵横、水系发达、人口稠密、民族聚居、红色文化等五大特征。最后,他根据贵州不同毗邻地区因地制宜提出了“1+2+3”的发展策略。文传浩建议:建立国家级川滇黔毗邻地区绿色发展综合试验区,形成绿色发展示范带动作用;加强物流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向南打通黔江陆海贸易新通道;打造渝黔乌江流域协同治理示范区和滇黔桂珠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纵深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保护;打造湘黔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川黔红色文化旅游示范区,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做靓文化产业。

  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围绕《习水:建设川黔渝毗邻地区特色县域城市的思考及路径抉择》主题作了主旨演讲。他认为,习水建设特色县域城市的比较优势,分别是区位比较优势(川渝黔结合部的枢纽)和城市势能比较优势(在贵州县域城市中名列前茅)。因此,他从“实力习水”“田园习水”“旅居习水”“智慧习水”“文明习水”“开放习水”“幸福习水”七个方面分析讨论。他认为,习水建设川黔渝毗邻地区特色县域城市要打好“五张牌”,分别是“打好文化牌”“打好茅台牌和习酒牌”“打好避暑牌”“打好公园城市牌”“打好融入牌”。他倡导发起成立“川黔渝毗邻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论坛”。

  最后,文传浩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此次论坛紧扣热点、深入实事,百花齐放、成果丰硕,展示了“十四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内经济学者对于贵州毗邻地区建设的深邃思考和殷切期盼,会后将组织力量、总结共识、凝练成果,力争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资政成果,为贵州毗邻地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会长文传浩作大会总结。 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秘书处/供图



(一审:贺雷;二审:李志伟;三审:王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