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丹: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

日期:2023-11-17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浏览量:

今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利于增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的重要任务。

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促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支撑,14亿多人口的超大市场规模提供了需求端的巨大潜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释放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潜力,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发挥巨大人口规模优势的有效举措,能够有效打破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提升经济结构和产业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和就业岗位,增进人民福祉和社会公平。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更好释放超大规模人力资本潜力,促进劳动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加注重均衡、侧重畅通、关注公平。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完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基础,能够为“做大蛋糕”提供有利条件。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市场监管标准与高水平现代物流体系,可以打通制约供给质量提升与需求优化升级的梗阻,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经济增长;能够通过合理竞争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就业增加,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能够通过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流通,有效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为“分好蛋糕”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助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支撑。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一方面,通过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激发创新活力,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随着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的提高、文化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有助于丰富多元文化,提升公民素养,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和服务。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过建立统一的环境标准和监管制度,促进各地区环保投入和管理规范化,从而减少重复建设,节约能源和资源,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配置,促进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低污染、高效率的方向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增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底气。建设和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构建起更为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经济基本盘,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可靠的基础,增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底气。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面临的挑战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具备现实的条件,也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市场分割现象和各类阻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性因素仍不同程度存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关键在于真正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我国目前仍存在一些行政性市场壁垒,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也限制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同时,市场监管方面存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格、监管不协调等问题,也会损害消费者权益和企业公平竞争环境。

市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信息、标准等“软衔接”仍发展得不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在于统一区域城乡市场,推动实现均衡发展。目前,市场监管的规则、标准和程序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仍然缺乏统一,资源要素分配存在不平衡的地方,部分生产要素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参与分配。此外,一些地区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

现代流通体系与资源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统一大市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建立统一协调的资源利用和保护机制,畅通经济循环,降低商品、要素和服务流通过程中的非合理损耗,节约资源。目前,我国现代化流通体系还不健全,流通成本过高,制约了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此外,能源和生态环境市场还没有完全纳入统一资源市场体系,影响了能源安全和生态保护。

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统一基础制度规则,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统一的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是经济高效运行的根本,也是稳定企业家预期和激发潜在投资需求的关键。为此,必须统一产权及市场准入相关制度,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构建统一的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机制;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规则,构建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对标国际高标准制度,促进不同部门和地区标准、规则、政策协调统一,破除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促进经济循环和畅通。

构建现代化流通体系,促进要素资源流动畅通。加快发展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实现区域、城乡、国家间物流快速联通,提高物流体系对产需两端的适配性,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强化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的数据共享机制和数据流通交易规则,畅通并完善市场信息交互渠道。系统梳理并清理废除妨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措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效引进全球高端要素和市场资源,加强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

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打破隐性地区壁垒。遵循“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微观主体、突出问题和重点区域制定跨区域、次区域规划,形成基于小尺度空间单元的梯度化、多层次发展战略,强化对同类型区域的统一指导。充分发挥有条件的地区在探索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跨区域联通人才、数据、技术、资金等各类要素。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长效合作机制,促进地区层面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双碳”目标与经济增长的整体协同,最终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的格局。

加强创新协调应用,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国际接轨的创新制度体系,破除各种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障碍,改善科技创新所需要的基础支持条件,最大限度释放科技创新活力。立足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搭建并完善跨区域、跨产业、跨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完善创新知识交流与合作机制,通过高效协同配置技术、金融、数据和人力资源等高端要素,实现创新溢出,全方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推进市场高水平开放,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建立健全内外需求协调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沟通,加快对标CPTPP、RCEP等国际经贸规则,提升贸易、投资、资金、人员进出、运输、数据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破除要素市场分割现象。扩大市场联动效应,不断扩大面向世界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增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影响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内外循环质量和效率。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好与国际市场规则标准接轨的同时,时刻保持风险意识,做好各种压力测试,根据不同风险情形制定应对预案,提高市场监管能力和水平,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动态维护市场稳定、经济安全。

(作者:徐丹丹,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