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刊载于2023年8月23日《贵州日报》第7版。作者李生柱,系贵州师范学院特聘教授、研究员,中国乡土社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文章认为坚持内涵式发展,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发展能力。以学术创新支撑和推动理论创新,通过构建支撑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学科体系、研究贵州现象的学术体系、讲好贵州故事的话语体系,大力培育贵州学术品牌,增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印发的《贵州省“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坚持内涵式发展,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发展能力。以学术创新支撑和推动理论创新,通过构建支撑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学科体系、研究贵州现象的学术体系、讲好贵州故事的话语体系,大力培育贵州学术品牌,增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根植贵州大地,直面贵州问题
贵州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根植贵州大地,直面贵州问题,从省情出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根植贵州大地,就是要深挖本土资源,服务全省需求。必须服务深入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努力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为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学术力量。直面贵州问题,就是要以问题为驱动,关注现实问题、研究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尤其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为我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学术支撑。根植贵州大地,直面贵州问题,是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这既是一种价值导向,也是一种现实需求,更是一种时代呼唤,为内涵式发展规定了出发点和方向。只有根植贵州大地,直面贵州问题,才能在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中展现新作为,才能为擦亮多彩贵州品牌、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讲好新时代贵州故事作出新贡献。
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
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彰显特色的要求,优化学科设置和布局,巩固学科发展基础,提升学科发展质量,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构建支撑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学科体系。“十四五”时期,随着新技术新产业的蓬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范式方法、理论工具、组织形式等均发生了深刻改变。对此,要增强学科设置的针对性,大力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学科,精心打造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体现贵州特色的优质应用型学科,调整淘汰一批缺乏特色、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设置的学科专业。要巩固学科发展基础,强化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支持省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数据库等平台建设,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立破并举、守正创新
要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创新学术平台支撑体系、学术评价考核体系、学术研究组织体系,大力培育“多彩贵州”学术品牌,加快构建植根贵州的学术体系。要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力促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与其他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发挥多学科协同的优势,增进知识体系间的联系和协调,促进学科内涵的丰富和学科结构的完善,建设一批聚焦贵州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文科,扶持一批文理交叉、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平台,培养一批跨领域、跨学科、跨单位的科研团队与人才队伍。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统筹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计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更好激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活力和创造力。
构建特色鲜明的学术体系,大力培育贵州学术品牌
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式发展,就必须创造性地构建支撑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学科体系、研究贵州现象的学术体系、讲好贵州故事的话语体系,必须聚焦富有贵州特色的学术资源,大力培育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的本土学术品牌。譬如,阳明文化和屯堡文化是贵州两个尤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应进一步加强阳明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阳明学;重新审视,深入研究蕴含着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深刻内涵的屯堡文化。
坚持内涵式发展,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发展能力,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胸怀天下,开放包容,奋发踔厉,共同努力,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中贡献贵州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贡献学术智慧。
(作者为贵州师范学院特聘教授、研究员,中国乡土社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