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共乐: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日期:2023-04-24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必须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所赖以生存的中华大地,深入把握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地理因素,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

  193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国家之一,它的领土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相等。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正是在这块地大物博、宽广优越的中华大地上,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传承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灿烂文明。正如梁启超所言:“故地理与人民二者常相待,然后文明以起,历史以成。若二者相离,则无文明,无历史。其相关之要,恰如肉体与灵魂相待以成人也。”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广阔舞台。

  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大河流域往往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世界上几大原生文明,如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的文明基本上都产生于大河流域。中华民族也诞生于黄河与长江等大河流域,这里“生物受气正。其人性和而才惠,其地产厚而类繁”,非常适合人类的聚居、文明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广阔的农耕舞台孕育了中华民族,而各民族间不间断的交往交流交融又为这一舞台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中国在世界几大原生文明中拥有最广大的农耕平原。中国位于亚洲东部、西和西南有高山阻隔,北有沙漠,东与南部滨海有岛屿,自然条件更利于周边少数民族向内地平原地区发展。与此同时,内地平原地区物产丰富、文化发达,对周边少数民族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因此,从历史上看,内聚是主要趋势。经过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表明中国在民族交融方面远远走在世界前列。

  从地理环境看,中华文明源自大河流域,但又不限于大河流域。中华大地自成整体,同时又有多种地形,有平原、有草原、有沙漠、有高原、有丘陵、有山地等,每一个地区都有相对独特的文化风俗。多彩的文化、多样的风俗,促进不同地区居民相互吸引、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由多元地理环境造就的不同地域特征不断地丰富着中华文明的内涵,不断地发展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中华民族身上,我们既能看到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尚仁,又能感受到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还能体悟到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表明: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而素以刻苦耐劳著称的中华民族又把中华大地建设成文明延绵发展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五千多年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成就之最好体现,也体现了中华大地厚德无私之恩泽。珍爱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华大地,携手共建美好家园,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职责所在。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